1
最近我和孩子都在歷劫。
他在忙著書法考級,我在忙著加班。每天加班到7點,正好接上7點半下課的孩子,孩子笑說,這也算我們的共同進步了。
別看孩子平時乖巧可愛,但也有發瘋撒野、失魂落魄的時候。
這不剛接到孩子時,只見他蔫蔫地和老師說了聲再見,便提著寫字包,悶悶地上了車。
往常那個在人群中四處張望尋找的眼神,在尋到我的一霎那,瞬間咧著嘴臉,頭也不回地扔給老師一聲“再見”,也不管老師是否聽見,便飛奔向我。
這天明顯吃癟了。
就在接到他之前,接送孩子的爺爺也表示,這天上課前的積極性就不高,讓我下課接他時,得好好做下思想工作。
于是便有了今天的文章選題,如何讓一頭蔫蔫的小獅子重整雄風,底下就是我這個過來人的解決方案啦,當然也同樣適用如何讓發瘋的獅子回歸正常。
希望能給有同樣困擾的家長以啟迪。
2
第一:給孩子的情緒以空間。
一上車的孩子,車子里的空氣便凝固了。
不用看后視鏡,大概也能想象后面那張嘟得高高的嘴唇,還有低眉耷眼。一會兒便傳來小聲抽泣,隱隱的,低低的。
沒有多說一句話,只將車前放置的餐巾紙扔到了后面,低聲說道:“難受的話,就哭出聲吧!”
對的,你沒聽錯。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孩子將自己的情緒健康地表達出來。根據《游戲力養育》里提到的情緒觀:
首先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我明白你的感受,你可以有自己的情緒,我也能接納你的情緒。我們不打人,也不傷害別人,更不傷害自己。有情緒是可以的。
我沒有追問他為何不開心,相反還自然而然地遞過餐巾紙,允許他釋放自己的難過不開心,其實就是在和孩子一起迎接他的情緒,并照顧了他的情緒。
接著孩子真的就是不可抑制地大哭,喘著粗氣的,壓抑了許久的。
車窗外是川流不息趕著回家的人群,車窗內是一個獨自療傷的弱小心靈。
我能給孩子的避難所,大概就是這個不被打擾的空間。如果是孩子情緒激動的時候,這個方法同樣適用。只需換成給孩子一個大大的擁抱。
在那段安靜的時光里,不需要多說什么,也不需要問問題,只是安靜地陪著,就足以讓一切不好的情緒順利流淌。
孩子有次和小伙伴鬧矛盾最后大打出手,就是這個擁抱瞬間澆滅了那顆躁動的心。
所以,家長們,收起我們想要指責孩子的心吧,否則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第二:帶孩子去吃東西或是玩游戲。都說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正如汪曾祺在《人間滋味》里寫的:
“看看生雞活鴨、新鮮水靈的瓜菜、彤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汪曾祺
孩子最愛吃的就是金牌蝦仁炒飯,當驅車前往到這家店的時候,孩子的哭聲也停止了,一邊擦著眼角的淚水,一邊靦腆地笑著問我:
“媽媽,你怎么知道我現在就想吃這個?”
“因為媽媽的肚子也餓了呀!”
于是我們歡快地停好車,朝著我們最愛的美食飛奔而去了。
一進店內,孩子熟絡地到消毒柜處,取碗筷勺子杯子,連同我的餐具一起,整齊地擺在桌上,全然忘記了剛剛車內的大哭。
不一會,冒著熱氣的炒飯送了過來,粒粒晶瑩的米粒伴著胡蘿卜丁、玉米粒、蝦仁,直讓人垂涎欲滴。孩子抄起家伙,便專心吃飯了。
回家的路上,擦著嘴的他,小聲地嘟囔著:“好像吃飽了,啥事也都沒有了!”
我抿嘴一笑。
玩游戲其實和吃東西,其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帶著孩子去打開心扉。
情緒通常是住在情緒腦中的,語言是無法完全捕捉到的。但肢體的動作,卻能幫我們很好地識別情緒,靠近情緒,解救情緒。
通常,看我做游戲時的夸張動作,孩子撲哧一笑,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事后,告訴孩子媽媽永遠和他在一起。
事后,總會和孩子復盤,這樣的情緒因何而起,又因何而散,明白情緒本身并無好壞,而我們面對的每一個情緒也都很重要,并有其自己的價值。
生活中也不光有溫暖可愛快樂的情緒,同樣也有悲傷憤怒難受的情緒,它們與我們同在,因為所有的情緒都是住在一起的。
真正的問題從來都不是情緒本身,而是我們面對情緒的方式——迎接它,照顧它,使它自由流淌。
也會慢慢意識到人都會悲傷、痛苦,相信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慢慢褪去。
當真正經歷悲傷痛苦時,會慢慢學會用愛、仁慈和溫柔,來迎接自己的情緒,而不是嚴厲的苛責。
3
基本上經過上面三個步驟,孩子也就學會了自己處理情緒的方式了。不信,你也試試!
這些也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所缺失的,真心希望我們的孩子能慢慢學會,畢竟情緒的問題,真的會伴隨我們一生。
我也是在看書、學習之后才慢慢習得。現在將它們寫下來,也算給大家一個借鑒,當然有不到之處,也歡迎大家多多指正。
看著原本身心浮躁的孩子,終于又可以安靜地寫字,這樣的感覺真好!
看完覺得對您有幫助的,希望您能花0.1秒點個贊喲~
你小小的點贊永遠是我持續創作的動力,謝謝你~??
晚安!
這是我的第111天(111/200)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