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睡之前翻了翻微信朋友圈,忽然一則聽課消息躍入我的眼簾:區作協參與承辦的”傳承通州文脈, 共筑書香家園”的活動,有感興趣的朋友,敬請參加[抱拳][抱拳]。
我打開內容仔細看了看,活動單位:為豐富廣大通州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支持本土作家文學創作,把優秀的本土文學作品分享給廣大市民,弘揚本地文化,激發市民的閱讀興趣并提升文學素養,幫助更多的人了解到南通州的文化和歷史,將文學創作與閱讀推廣相結合,常態化開展南通市通州區作家作品分享活動,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在我區的蓬勃開展。? 活動一月一期,每期邀請一位作家來分享。本地作家帶著自己的作品(涵蓋詩歌、散文、小說等多種文學體裁),與讀者和文學愛好者面對面交流,圍繞寫作與閱讀等話題,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創作歷程,分享創作心得和閱讀體驗,分享各自的思考與見解。現場可以聆聽朗誦愛好者用真摯的情感、飽滿的熱情朗讀作家作品,讓讀者在欣賞美妙文字的同時,力爭將文字中的意境和情感完美地呈現出來,感受本土文學作品展示的精神力量。活動中設置互動環節,讀者可與作家、朗讀者們進行交流與互動點燃讀者對閱讀的熱愛與興趣,也進一步激發本地作家和誦讀團隊創作更多優秀作品的熱情和動力。……
看到這里,對我這個從小就是個讀書迷、兒時就對寫書作家非常的崇拜、而今當面又能聆聽他們的教誨、面對面與他們交流請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我頓時為之一振,迫不及待往下尋找活動地點。一看:狀元坊。狀元坊在哪里?我雖然土生土長,但這十幾年通州日新月異的翻天覆地變化,也讓我對繁榮的通州縣城感到讓人見笑的陌生。于是厚著臉皮,深夜@作協劉主席,他馬上回復了我:在萬達廣場東邊。
萬達廣場東邊不是有個”張公祠”嗎?難道在”張公祠”附近?”張公祠”我認識,每天散步都要經過那兒,不為別的,懷念我的小學時光。這”張公祠”五十年前就是我的啟蒙小學。那時不叫”張公祠”,大名”霞中小學”。十幾年前這里因城鎮建設需要,多少農家漂亮小樓夷為平地,唯獨留下這滿目瘡痍的”霞中小學”。沒幾年,這里高樓拔地而起,柏油馬路四通八達,”霞中小學”搖身一變成了”張公祠”。
啊?這”張公祠”原來是清末狀元張謇家的祠堂!怪不得我后來上學的初中校高中校怎么看都沒有它那么好,房子沒有它那么的高,木頭沒有它那么的粗,圍墻更不用說了,沒得一比,寒傖得一無所有。”霞中小學”的華麗轉身,令我在兒孫面前虛榮心大增。
閑話少說,言歸正傳。說了老半天,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參加這樣的作家講座,畢竟我是個讀書迷,舞文弄墨的事,只在微信公眾號上涂鴉過。于是,目不轉睛往下看,活動時間:2025年3月13日上午9:00。參與人員:本次活動邀請通州區作家協會、區朗誦協會、區美詩文吟誦社、古沙琴社、柳敬亭劇社部分成員參加,并面向所有熱愛文學、喜歡閱讀的朋友開放。無論您是資深書迷,還是剛剛踏上閱讀之旅的新人,歡迎踴躍參與,暢談文學、分享閱讀和寫作經驗,共話書香。
這樣說來,我可以昂首挺胸進入,如有門衛盤查,不需點頭哈腰向他解釋,便關了手機放心大睡。其實睡不著,曾經的”霞中小學”,像電影一樣在我腦海里一幕幕呈現:四十多年前,我還是一頭黑發的少年,曾在這里畢恭畢敬聽老師講課。那時正巧是文革的后五年,雖然辛辛苦苦跑了一千八百多天,結果是如山里的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記憶中老師雖然講得繪聲繪色,同學們有的聚精會神,有的卻呼呼大睡。老師對這些睡蟲只能開一只眼閉一只眼,裝聾作啞,非則大字報鋪天蓋地,一頂頂帽子黑壓壓向他們襲來。……
想不到幾十年后,滿頭白發的我有幸再次聽到老師的教誨。上午九點,我正襟危坐于狀元坊里的小禮堂,聆聽作協劉主席的講座,感到無比的榮幸!
認識劉主席是2020年6月。之前我因車禍受傷在家,陪伴我的除了手機就是一本本書一張張報紙。我偶爾也在報紙雜志和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一些豆腐塊。已加入作協的好友,見我是個書蟲,便介紹我加入作協,因此我自不量力找到劉主席申請,想不到順利通過!
溫文爾雅的劉主席,高大槐偉,一臉謙遜,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次去區圖書館借書,發現書架上有他的著作,便欣然借回家,日以繼夜把它讀完。從他的文章里,我看到了他的博學多才。他的妙筆生花,一篇篇文章散見在《人民日報》、《新華日報》、《揚子晚報》、《今晚報》、《新民晚報》、《南方周末》等報刊,家鄉的《江海晚報》、《通州日報》經常有他的文章發表。他的作品被《揚子晚報》、《南方周末》等報刊選入多種暢銷選本。已公開出版的散文集《掀起一片漣漪》、《走過四季》、《夢想路上》,他曾多次獲國家、省、市文學獎。
五年后的今天,他還是那樣謙恭,還是那樣沉穩、淡定!他引經據典,信手拈來,口若懸河,侃侃而談。劉主席談他的成長,談他的經歷,一路娓娓道來,不知不覺作家講座分享會到了尾聲。
意猶未盡的我,真切盼望下一個月的作家講座指日可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