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篇知乎的答案,主要觀點是這樣:人是有回歸線的,就像正態分布一樣。無論你怎么趕走位于兩端的人,最后你的得到的成績分布仍然是正態分布,不會達到絕對平均。人也是這樣,總是有一根線在那里,雞血一陣子之后,就會休息一下;休息了太久,又想要雞血。所以,每個人心中藏著的那根線,決定了他能走多遠,做多好。
很多人會不相信這個論點,我個人覺得這個論點有兩層去挖。
第一層,習慣問題。人的努力回歸線其實是由習慣決定的,就如我們的體重一樣。為什么減肥很難,因為減肥意味著改變整個生活方式,所以大多數的減肥都是失敗的,無法持續的。人的努力其實也是習慣決定的,一個有看書習慣的人,肯定要比需要提醒才能去看書的人,多看很多本書。
所以有很多雞湯文學告訴我們,改變生活需要改變我們的習慣,培養一套健康,現今的習慣體系,那么最后就能不費力地一直以高效率活下去。
第二層,其實塑造習慣也是困難的,而且會涉及人更加基本的渴望。你想要改變習慣的動機有多大。
我覺得每個人心里能裝下的人數是不同的,有些人只能裝下自己,有些人可以裝下一個班級,有些人以國家為單位,有些人甚至能以人類為標準。心里裝下的人數,決定了你目標的層次。我想,那些領導力的起源就是愿意擴大自己的邊界,把別人的利益也納入考慮之中,才能讓別人愿意跟隨你。所以我們提到的鴻鵠之志,其實是被那個人內心的寬廣所震撼。
除了裝下的人數,還有渴望的級數。并不是說裝得人越多,那個人就越能成功。有些自私的人,因為他足夠自私,反而就因為想著自己的利益,不斷地往上攀登了。有些人雖想要造福大眾,但是因為渴望的不夠深刻,反而最后什么都開始做。這種渴望就是長期和短期的平衡點,你愿意犧牲多少短期享受,以增加未來的回報幾率。
除了這兩層,還有人的精力值也會影響最后的效果。有人說那些成功的經理人其實是有基因加成效果的,他們每天只要睡4-5個小時,就能夠精力充沛了。與那些每天至少要睡9個小時的人比起來,長年累月,后者比前者少了多少積累和成長的時間呢。精力值和一個人的情緒穩定能力很有關系,情緒穩定包括:知道如何分配自己的精力值,知道如何快速逃離悲觀情緒,如何減少補償心理。我個人的觀點是,人的情緒大起大落絕對是非常消耗精力的,想要持續穩定的產出,就必須讓自己的情緒穩定。穩定線可以是平靜,更好是喜悅。情緒大起大落不等于負面,藝術家等靈感工作者,他們需要讓自己的大腦亢奮到一定水平,才能產出好的作品。對他們來說,情緒太過穩定,反而是一種劣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