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1年出差去過美國的,當時在底特律轉機到休斯頓參加OTC—石油展。
十幾個小時的飛機旅程早已經把最開始的激動萬分澆滅了。在底特律機場,過海關的時候問我去美國干嘛,我說和老板出差。海關那個黑人笑著說,啊哈,把老公一個人丟家里。
我也哈哈說,是的。
放行,我們輕松入關。
當時飛機上很多國內同胞,去參加展會。我靜靜的觀察別人,有人三五成群,有的十幾個人浩浩蕩蕩,極少數像我們公司這樣兩個成行的。
也對,我們小公司,能有兩個人去并且有一個小展位也算是不錯的了。至少我是這樣覺得。
當時老板是白手起家,從工廠開始做到現在的規模實屬不易。雖然他自己不怎么懂英文,但是一直在做外貿,而且懂得流程和銷售模式,一點不比我們這種一直在外貿行業混的所謂外貿業務員。
和老板聊天,知道他當初只是溫州工廠里面做著最底層的小小的技工。吃過的苦不用說,出門在外打工的辛酸,更別說是流水線上的技工,還要養家糊口以及贍養老雙親。
但是十幾年的工作經驗,讓他在密封件這一行業內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不甘心只是做一個拿高工資的技術人員,而是轉行做銷售。自己從國內銷售開始,發展到一定規模后開始做外貿。
完成了從銷售期—市場期的轉變,自己的工廠生存下來,而且貿易公司也做的有聲有色。
我在那邊上班的時候,公司每年固定參加國內外的展會四個以上。不僅是擴充自己業務能力,也是展示自己公司的機會。
哈佛商學院1963屆畢業生喬治.莫舍(George Mosher)總結自己的畢生經驗:“仔細考察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利用自己的優勢努力工作,通過與人合作來平衡自己的劣勢。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專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機會。”
前老板的優勢是豐富的產品和技術經驗,如果這樣做起銷售起來,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他不會如諸葛亮一樣事必躬親,會招有經驗的外貿銷售人員來增加銷售額,實現利潤的最大化。
值得借鑒。
2.
能笑傲江湖的人,肯定知道凌晨四點鐘的洛杉磯是什么樣子。
以專注投入時間為橫軸,以能力水平為縱軸:隨著時間投入的越多,從緩慢起步期—(大多數人都是死在這條線之前)快速提升期----(少數人無法忍受增速放緩,被擋在這條線前)高原期。具體見下圖:
隨著專注時間投入的越多,自己的能力也是呈向上增長的趨勢,相對應的收入水平也是逐漸增加的。
要想笑傲江湖,傲視群雄,必定要忍受沒有成名前的孤寂和千錘百煉。獲得了小名小利,就開始暗自得意,不思進取,止步不前,那么就會和傷仲永一樣。縱使你有如此天賦,但是沒有后天的勤奮練習,不用多久就會變得和普通人一樣。
客觀來說,人與人之間確實存在天賦差異,但是這種差異的程度并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大。作為同一個物種,人與人之間的共性決定了人的智力水平的差異是有限的。
但是后天的努力就不一樣了。試問一個天天好吃懶做的人和一個十年如一日勤學苦練的人之間的差別,可謂是云泥之別。
據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這就意味著后天努力對人的改造作用可以是驚人的。所以知乎有句名言:“以大多數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輪不到拼天賦。”
與其把眼光放在自己與他人的天賦差異上(雖然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不如放在自己可以如何努力并通過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聰明,更有才能上。
3
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才能。
如何有效啟動,維持和優化對一件事情的投入?唯有專注。
會畫畫,會手繪,自己可以幫公司或者公眾號設計logo,或者餐廳設計菜單,主題背景,幫幼兒園畫背景墻等等。但最開始學畫畫就是長時間的臨摹,直到掌握繪畫。
會攝影,可以開班授課,就是簡單的手機攝影也可以拍出大片的感覺。參加手機攝影比賽,建立社群每日打卡幫助大家提高攝影水平的同時又可獲得一部分的收益。但是會攝影之前,必定拍了好多超爛的構圖和布景的照片。
會寫作,寫文章,寫文案,寫小說,各大平臺,紙媒,投稿獲得稿費,收益不要太多。但是投稿被選中之前,必定有好多個夜晚和清晨,讀書筆記和伏案寫作。
現在社會,你會發現,擁有一項突出的才能(對,那怕只有一項)對個人的發展是最重要的。但是,有時候我們需要自己專注在一個領域走到最后。
齊白石,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自小家境貧寒,16歲開始拜師學雕花木工,補貼家用。20歲開始對國畫感興趣,但是無人教,干活時發現《芥子園畫譜》就花半年時間臨摹下來,又花五年時間學這一本書打下底子。
后來他在當地出名了,被名畫家收為徒,專業指導下他的畫技更上一層樓,后終成一代國畫大家。
發現一本好書,花半年時間抄下來,又花幾年時間學這一本書。可能現在我們很少有人像齊白石這樣讀書。現在的選擇太多,而且信息資源豐富,就算不花錢,你要是想學東西的話,有很多公共資源可利用。也許你花的時間會比別人有專業指導的人多些,但是如果你想的話,其實不用很多資料,就其基本的,融會貫通后,自然就能在此基礎上加上自己的想法進行創造。
我們很多人就像胡適先生寫的《差不多先生》一樣。什么都懂一點,但是什么都不精通。看別人寫字很好看,也去練幾天毛筆字寫幾天鋼筆字;然后又看別人手繪的思維導圖太有用了,然后又報名去學,想畫出好看的又實用的思維導圖。最后發現自己報了一堆課程,但是一個都沒有學完。
胡適先生自己“不茍且”的學習態度讓其助理羅爾綱深受影響,成為在太平天國史領域的歷史學家。
“不茍且”就是“狷介”。
“狷介”—不僅是一種德行,也是一種做學問的品格,也就是“一絲一毫不草率不茍且的工作習慣”。
威爾第80歲創作《法斯塔夫》他說“身為音樂家,我一輩子都在追求完美,可完美總是在躲著我。所以,我有責任一次次嘗試下去。”
《爆裂鼓手》中以教學嚴苛著稱的音樂教師弗雷徹說,世界上沒有兩個詞比“good job”更加有害了。
看別人公眾號文章10萬+,是否知道別人之前已經寫了十幾年的文章了;看別人寫連載小說月入幾萬,可知別人每天寫幾萬字,就算生病也不會耽擱;看見別人業績做得好,可知在沒有業績的時候,說干口水卻換來被人的白眼和無視;所有的成績之前的付出都不是白費力氣的,都是慢慢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爆發。
大家也許都曾經有過這樣的情況:學毛筆字,東西買回來,練了沒有一頁字,鎖在抽屜了積了好多灰;高中時候就幻想寫一部小說,十幾年過去了,還沒有動筆;想用雙腳丈量世界,無奈護照上的章還沒有蓋滿;想看書,但是看了沒幾分鐘,又開始刷朋友圈和微博,呼啦呼啦一個小時就過去了……
我們要想專注在一個領域,出了自己的努力外,更要懂得取舍。
選一件對你現階段來說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事情,兢兢業業地把它做好,做精,做細;其他次要的事情,用七八十分的標準去完成就夠了;至于那些無足輕重的事,能不做就不做。
4.
學習是深度和廣度的結合。廣度能讓人不閉塞,深度能夠讓人不只是學之皮毛。
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對自己嚴厲一點,要想不斷進步,就需要不斷為自己設立階梯,不斷向上進步。
著名的英語脫口秀譯者谷大白話,原來是學中醫專業,和英文風馬牛不相及,因為個人興趣開始自學英語。
背單詞,考托福,考GRE----聽英文廣播VOA,BBC,苦練幾個月后,發現英文廣播一點都不難----開始挑戰各種地方口音的英文,幾個月后又覺得不難了------看英文脫口秀,不僅語速快而且有很多俚語Google都搜不到,自己查資料根據其文化背景才能理解----攻克所有的堡壘,能翻譯出少有人翻譯的英文脫口秀節目,成為優秀的譯者。
想要獲得收獲,輕裝上路可以讓我們走的更遠,但是負重遠行更能讓我們明白自己身上的責任。
在學習英語的路上,谷大白話一直進行自我挑戰,給自己設置更高難度的訓練,就用這種“挑戰階梯”,推著自己快速往前走,往上走。
對自己有所要求,自己給自己設立挑戰階梯。一步一步往上爬,雖緩慢,但是當你爬到一定的高度,再回頭看的時候,你會欣喜的發現,自己早已經到達一定的高度了。
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事事完美。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我們不需要追求完美。專注在一件事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態度和行動,則是最稀少和最珍貴的。
某些人可以做到在眾多領域都有所建樹,是因為他們都是先花幾年時間專注在某一個領域,并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然后又轉投打到另一個領域,并把以前成功的經驗遷移到新領域中,然后又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過程中獲得樂趣和熱愛。盡量讓自己深一點,時間長一點,相信我你肯定能獲得和以前不一樣的感受。
大拜碎碎念: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沉下心來做點事情,成敗是否,給自己三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