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兩種不同意義上的“矛盾”:邏輯意義上的“矛盾”和認識論意義上的“矛盾”。黑格爾的辯證法混淆了這兩種“矛盾”,并且將“矛盾”升級為緊張和沖突,從而導致了以下錯誤的觀念:自然自身的沖突,自然與人類的沖突,人類與人類的沖突,人類與自己的沖突。建議教育部改革中學和大學哲學教材,將辯證法1.0版(黑格爾版)升級到辯證法2.0版(老子版或者蘇格拉底版)。惟獨立而自由,惟自由而理性,惟理性而創新!
1.兩種意義的“矛盾”
眾所周知,“矛盾”一詞來自于《韓非子·難一》,本意是指言語上或者觀念思想上的矛盾,也就是邏輯意義上的“矛盾”,但是我們也經常在認識論意義上談“矛盾”,比如黑格爾的辯證法就是在認識論的意義上談“矛盾”。所以,我們首先要區分邏輯意義上的“矛盾”和認識論意義上的“矛盾”,此兩者雖然使用了同樣一個語詞“矛盾”,但是卻有不同的意思。
2.不同意義的“矛盾”
首先,看一下邏輯意義上的“矛盾”。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說:“同一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時間內既存在又不存在,也不允許有以同樣方式與自身相對立的東西。”舉個例子,當我說“我愛吃咸并且我不愛吃咸”,這就是矛盾了,在同一時間內矛盾了。但如果我夏天時說:“我愛吃咸”,并且我冬天時說:“我不愛吃咸”,這時候并不矛盾,因為這里有不同的時間。
其次,看一下認識論意義上的“矛盾”,這時其實接近于“變化”的意思,變化意味著事物在某些方面發生了改變。當我們說矛盾是普遍的,這時候相當于說事物一直處于變化之中。變化本身是中性的,也是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3.混淆不同意義的“矛盾”
因為使用了相同的語詞,我們有時會混淆這兩種意義的“矛盾”。邏輯意義上的“矛盾”代表觀念的混亂,是需要看清和改變的。由此以偏概全,我們有時會誤以為認識論意義上的“矛盾”也是需要改變的,甚至認為矛盾意味著緊張甚至斗爭的關系。
因為混淆了這兩種意義的“矛盾”,從而導致了以下錯誤的觀念:自然自身的矛盾,自然與人類的矛盾,人類與人類的矛盾,人類與自己的矛盾。以下對于這些錯誤觀念,稍做展開分析。
3.1自然自身的矛盾
在黑格爾的思想里,對于矛盾的錯誤分析,將人類觀念的矛盾性物化在自然之上,從而認為自然是具有矛盾性的,由此引出緊張和斗爭。這種錯誤思想還在影響世界。其實,矛盾不是自然的屬性,矛盾是概念的屬性。我們可以說“這些觀念是矛盾”,但我們不可以說“自然是矛盾的”。這會是白天呆會是黑夜,這談不上矛盾啊。某個人喜愛白天憎恨黑夜,另外一個人喜愛黑夜憎恨白天,這樣才會產生矛盾。事物本身沒有矛盾,矛盾來自于人類的觀念沖突。“境緣無好丑,好丑在人心”。
舉個日常的例子。當我們說“晴天是好天氣”和“雨天是壞天氣”,其實天氣本身并無好壞之分,是我們自己將主觀的好惡強加于自然之上。
3.2自然與人類的矛盾
這個錯誤觀念產生了人類征服自然的迷思。自然環境問題,也是根源自錯誤的思想。人類征服自然。這個錯誤的思想也來自黑格爾:“人類有了種種需要,對于外界的‘自然’,結著一種實用的關系,……來滿足自己……自然的事物是強有力的,它們有各種方法抵抗,人類要征服它們”。
黑格爾將人類與自然孤立甚至對立起來,形成“人類征服自然”的迷思。他的觀點是片面的,他沒有看到自然對于人類的幫助,沒有對于自然的感恩的思想,沒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對于天地,不思感恩愛護,反而是想著征服自然來滿足自己。
人類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為什么要自己征服自己?人類把自然征服成霧霾,不也把自己的身體征服成霧霾了嗎?人類為了自身利益,無視自然的健康,到頭來難道不是害了自己嗎?全球暖化,泥石流,空氣污染,耕地污染,水污染……
3.3人類與人類的矛盾
人類與人類的觀念經常是不同的,有些思想家就認為會帶來斗爭,而斗爭帶來進步。這種思想或許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赫拉克利特。
近代這種思潮主要來源于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中,他寫道:“……美洲……特別是墨西哥和秘魯……是一種完全自然的文化,一旦和精神接觸后,就會消滅的。……漸漸地在歐羅巴人的活動氣息下消滅了。……美洲原有的民族既然已經差不多消滅完了,……歐洲的過剩人口現在都輸送到美洲去。”按照黑格爾的觀點,任何自認為代表“理性”的國家都可以征服其他國家。而且,這種入侵和傷害被黑格爾冠上了理性進步的借口。按照黑格爾的觀點,中國與美洲一樣,也是處于他的“精神譜系”的低端,將日耳曼精神列為“精神譜系”的高端。這樣來說,自認為高貴的國家入侵中國也是可以得到辯護的嗎?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正確地評論黑格爾的國家說:“這樣一個學說,如果承認了,那么凡是可能想像得到的一切國內暴政和一切對外侵略都有了借口。”
老子的辯證法強調的是變化,精神文明的進程是起起落落的。黑格爾的辯證法一味地強調自己想象的理性主義歷史觀,想象什么世界精神在進步。甚至使用“理性的狡計”來為入侵洗白。關于世界精神,在他自己也是搖擺不定的,一會兒日耳曼精神是世界精神,一會兒拿破侖是世界精神,近于“強權即理性”。
我們舉個反例,上世紀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證偽了這個命題,戰爭帶來的是人類的幾乎滅絕。考察一下希特勒與黑格爾的思想,是多么的合拍:雅利安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和戰爭主義。
錯誤的觀念,導致錯誤的行為和災難。以佛法來看,斗爭進步說是以逆緣為因的顛倒觀念。以抗戰為例,日本入侵是逆緣,也就是中華民族被動面對此不利的境遇,但是,中華民族煥發出來的勇敢與頑強,還有國際社會的正面力量,才是最終勝利的原因。戰后,中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在此意義上,中國某種程度上進步了,但要說日本入侵帶來中國進步,那就是絕對的胡扯。推動進步的是理性與慈愛精神,而不是什么斗爭或戰爭。
人類的觀念之間有不同,這一定會導致戰爭嗎?為什么不可以用說理的方法來交流或者辯論呢?為什么觀念不同就要導致戰爭呢?
蘇格拉底關于說理代替暴力的話,我們一起學習一下:“……仇恨和危險常伴隨暴力,而利用善意說服的辦法,就可以不冒危險取得同樣的效果。……此外,凡敢于使用暴力的人,一定需要不少的黨羽,但那些能夠以說服取勝的人就不需要這些……”
3.4人類與自身的矛盾
按照黑格爾的邏輯,矛盾是普遍的,我們自身內部也存在矛盾,那么我們與自身是否也要“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與另一方相互易位,或者對立雙方都同歸于盡”?為什么不可以是和諧共贏的關系呢?
我們自身內部,也會產生觀念的矛盾。因為自身觀念的矛盾,不接受自己的現狀,不接受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就會產生自我貶低和自我壓抑。因為過分的貶低和壓抑,又會產生相應的反彈和放縱,這樣就在左右兩個極端搖擺。
其實,首先要接受自身的不足,其實自身的不足也是在變化之中的,是可以改變的。這樣使用“愛自己”的方式來改變自己,而不是使用“恨自己”的方式來改變自己。這里有微細的差別,不同的心態會導致不同的結果。
接受應該接受的,改變可以改變的,還要有智慧來分別此兩者。
4.建議
辯證法的精神是正確的,反對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眼光看問題,堅持用聯系的變化的全面的眼光來看問題。但是黑格爾版本的辯證法恰恰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使用了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眼光:使用孤立的眼光看自然與人類的關系(人類征服自然迷思),使用靜止的眼光進行東西方文明比較(西方中心主義),使用片面的眼光看人類與人類的關系(沖突與斗爭帶來進步說)。
這種陰暗的思想還在影響著我們的陽光少年,我不禁要建言:鑒于黑格爾思想存在大量錯誤,建議教育部改革中學和大學哲學教材,將辯證法1.0版(黑格爾版)升級到辯證法2.0版(老子版或者蘇格拉底版)。
在哲學教育中鼓勵獨立人格、平等精神、理性思考和自由創新,未來中國就有更多的學術大師。惟獨立而自由,惟自由而理性,惟理性而創新!祝愿中華大地大師輩出!祝愿真正的理性進步!
2016年4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