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孔子世家
孔子(前551-前478)
孔子的祖先孔防叔是宋國人,孔防叔的兒子叫伯夏,而伯夏的兒子就是孔子的父親叔梁紇【hé】。
年老的叔梁紇與顏氏少女野合,在魯國生了孔子,因腦門凹陷,取名為“丘”。
出生不久,孔子父親就去世了,母親隱瞞了埋葬之處,但自小就愛擺弄祭祀用品的孔子,在母親去世后還是找到了父親的墓地,于是孔子披麻掛孝,把二老合葬。服喪期間,孔子曾被陽虎阻撓,以至于沒去成去成季氏的招待宴會。
十七歲時,魯國大夫孟釐子病危,囑托兒子孟懿子一定要向孔子拜師學禮,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就做了孔子的學生。
孔子一向窮困,身高倒有兩米,被稱作“長人”。成年后做過倉庫管理員、牧場管理員以及工程監工。后來南宮敬叔同孔子前往周國學習,傳說見到了老子,辭別之時,老子贈言說,
我聽說富人喜歡送錢,仁者喜歡講道理。錢我是沒有,但是道理還是說兩句吧:聰明的人死的快,那是因為說人是非;懂得多卻混不好,那是因為揭人短處。做臣子、做兒子的一定不要自以為是,一定要忘記自己啊。
聰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前522年,齊景公來到魯國詢問已經三十歲的孔子,秦國這偏遠小國,為什么能稱霸呢?
孔子回答,秦國雖小,志向卻大;地方偏僻,施政卻妥。秦穆公不問出身而重視才能,舉用了身為奴隸的百里奚,如此治國,別說稱霸,統一天下也很正常。
三十五歲時,魯國內亂,孔子給齊國的高昭子做了家臣,正巧欣賞到了虞舜時代的《韶》樂,便沉醉其中,以至于忘記了肉的滋味。(三月不知肉味)
齊景公也經常向孔子討教為政之道,孔子說,為政關鍵在于節省開支,而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就是父親,兒子就要有兒子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齊景公很是欣賞,但晏子卻說,孔子這種儒者,能說會道,自以為是,不過在乎的只是表面文章及繁文縟節。禮樂崩壞已經很久了,真要用他那套治國,幾代人都搞不定,實在不靠譜。
被冷落的孔子又回到了魯國,正值季氏專權,孔子連官都不做了,閑居在家,專心整理研究《詩》、《書》、《禮》、《樂》,而學生也越來越多。一直到魯定公時,孔子才又受到重用,做到了大司寇,當時已經五十多了。
前500年,齊魯會盟,孔子主持禮儀。齊景公又是放夷狄的音樂,又是讓侏儒上臺表演,結果一一被孔子喝退,表演者因此還被處死。齊景公慚愧,為表示歉意,歸還了侵占的魯國土地。
前496年,五十六的孔子終于攝政國相,以擾亂國政罪處死了大夫少正卯。為政三月,魯國太平,商業穩定,路不拾遺,男女分道行走。
孔子很是得意,學生問,不是說君子遇禍不懼,福至不喜嗎?老師為什么這么開心?
孔子說,那是因為我身居高位,還是能做到禮賢下士啊。
齊國害怕魯國強大,用美女、土地賄賂魯君,孔子因此又被冷落,即使到了衛國還是受人非議,只好前去陳國。途經匡地時,被錯認為殘害過當地百姓的陽虎,又被圍困五天,最后不得已臣服衛國,才得以逃脫。
回到衛國的孔子寄住在蘧【qú】伯玉家,衛靈公的夫人南子想見見孔子,孔子推脫不掉只好前往,兩人隔帳相見,孔子朝北叩頭行禮,南子在帷帳中拜了兩拜。學生子路卻很是不滿,孔子說,我要做了什么不該做的,就讓上天拋棄我吧,拋棄我吧。
后來衛靈公帶著南子坐車招搖過市,孔子嘆息道,我從未見過愛好道德勝過美女的人啊。(好德如好色)
于是孔子前往宋國,師徒在大樹下演習禮儀,宋國司馬桓魋【tuí】看著不爽,把樹都砍了。孔子又只得前往鄭國,結果師徒走散,孔子孤單的站在城門之外,鄭國人對學生子貢說,東門那有個人啊,額頭像唐堯,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產,可腰部以下比夏禹短了三寸,那狼狽不堪的樣子,真像是一條沒了家的狗啊。
孔子卻笑著說,樣貌形容的可能不對,但是說我像條喪家犬,說的真是太對,太對了啊。(喪家之犬)
到了陳國后,孔子在貞子家住了三年,因為戰爭,孔子又選擇離去,結果在蒲地被人扣留,還不讓他們去衛國,孔子假意答應,轉身就直奔衛國,還請求衛靈公趕緊攻打蒲地,但衛靈公也只是口頭說好。
學生子貢說,老師您這違約啊。孔子說,強迫下的約定,神都是不認的。
佛肸【xī】背叛了趙簡子,孔子受邀準備前去。
學生子路說,老師不是說過,君子不幫壞人嗎?
孔子回答,是這么說過,但我就是先去看看嘛。
孔子又打算去見趙簡子,但是聽聞他殘害仁義,又掉頭返回衛國,繼續住在蘧伯玉家。
之后衛靈公詢問孔子兵法,孔子表示祭祀我懂,軍隊我不懂。于是趕緊離開衛國,去了陳國。
六十歲的孔子,又從陳國輾轉到了蔡國,繼而去了葉國。
葉公也向孔子討教為政。孔子回答,為政之道在于招納各處賢才。
葉公又向子路詢問孔子狀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說,你干嘛不跟他說,我老師那個人啊,學習不知疲倦,教人全不厭煩,刻苦時忘記吃飯,開心時忘記憂愁,以至于都忘了自己已經老了。
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孔子回到蔡國,一住三年,楚國前來聘請,結果孔子又被陳國和蔡國的軍隊圍困,但即使斷糧,孔子依舊堅持講學。
子路生氣的說,君子也會窮途末路?
孔子說,君子即使窮途末路,信念依舊堅定不移;小人遇到困難,那可什么都做的出來了。
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子貢也跟著說,老師您的學說博大到了極點,所以天下沒一個國家能容下老師,老師何不降低點要求呢?
孔子說,好的農夫善于耕種,卻不一定收獲豐盛;好的工匠技術精湛,但是作品卻不一定讓人稱心如意。我的學說雖然完善,但世人卻不一定接受,如果因此讓我修改學說去取悅世人,這志向就不算遠大了啊。
學生顏回贊嘆道,老師的學說毋庸置疑的偉大,而且不被接受才顯出老師的君子本色。當權者不用,這是他們的恥辱。
孔子笑著說,我要有了錢,就讓顏回做管家吧。
最終還是子貢說服了楚王,調動了軍隊,才免除了這場災禍。
楚昭王本給孔子封地,結果大臣子西反對,表示孔子這么有號召力,弄不好楚國怕是難保了,于是昭王也就打消了想法。
孔子曾遇到楚國狂人接輿,接輿根本不理他,只是歌唱:鳳凰啊鳳凰,時運不濟啊。過去的就算了吧,該來的還會來。還是算了吧,算了吧,如今從政太危險啦!
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兮,來者猶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等到孔子返回衛國的時候,已經六十三了,子路問道,老師要是在衛國掌權,會先做什么呢?
孔子說,一定先擺正名分!
這不太迂腐了嗎?
名分不擺正,說話就沒理,繼而導致事情難辦,禮樂也沒得發展,刑罰就沒有尺度,最終百姓就會混亂。所以一定要先正名。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孔子拒絕了衛國大夫孔文子后,最終回歸家鄉魯國,在外漂泊十四年的孔子最終也沒受到魯哀公的重用。
孔子之時,周室衰微,禮樂崩壞,孔子探究夏、商、周之禮,編修了“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晚年刻苦鉆研《易經》,以至于把編書繩都弄斷了。(韋編三絕)
孔子教材選用《詩》、《書》、《禮》、《樂》,正式弟子大約三千,而精通“六藝”:禮、樂、射、御、數、術的學生共七十二人。
教育主旨:文、行、忠、信。
四條禁律:不揣測,不武斷,不固執,不自以為是。
謹慎對待:齋戒、戰爭、疾病。
孔子很少談及好處,不講怪力亂神,對待學生不輕易開導,不重復講述。在鄉下時,恭謙地像個啞巴,而在朝堂和宗廟,卻能說個不停。
日常恭敬謹慎。魚不新鮮,肉有變味,切的不規整,孔子就不吃了;席位不正,就不坐下了;席上有服喪之人,便不會吃飽。
孔子喜歡音樂,曾向師襄子學過琴藝,在路上聽到好曲,也會跟著一起唱,但如果今天已經哭過,那便不會再唱歌;要是遇到盲人和穿孝服的人,即使對方是個小孩,孔子也會面露同情。
孔子說,三人同行,則其中必有可以做我老師的人,道理要去學,錯誤就要改。孔子敬重,周國的老子,衛國的蘧伯玉,齊國的晏子,楚國的老萊子,鄭國的子產,魯國的孟公綽,時常還會稱頌臧文仲、柳下惠、銅鞮【dī】伯華以及介山子然。
顏回去世,孔子痛哭道,天要亡我啊!再也沒人懂我了!我不怨天,不尤人,下學人事,上達天理,能懂我的只剩老天了吧!(怨天尤人)
又說,不行啊,我得為社會貢獻點什么啊。于是根據魯國的史書,寫就《春秋》(前722年-前481年),以魯國為中心,尊周王為正統。或詳或略,但別人一字都不能給他改。孔子說,后人會因《春秋》了解我,后人也會因《春秋》怪罪我啊!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前479年,子路去世七天后,孔子也離世了,享年七十三歲。弟子們服喪三年,而子貢卻陪了六年。
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字伯魚,五十歲就去世了。
孔鯉的兒子孔伋,字子思,撰寫了《中庸》,六十二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