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輝”映青丘——悼高輝先生 作者?|?馬圣泉

高輝先生走了。得到消息,我簡直不敢相信,一個身體健壯的人怎么可能說走就走呢?但當真實擺在面前時,又怎能不痛惜?他的音容笑貌又在我的腦海中浮現開來……

初識高輝這個名字,是起于一篇馬老師對高輝創作的長篇小說《河東》的讀后感。文章題目是《一部斑斕多彩的農村改革變奏曲》。文章在最后特別提出:“臨朐長篇小說創作是我縣文學創作的軟肋,在這一方面,高老師在20年前就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嘗試。而今時光如梭,高老師一定會有更新更好的作品而世。”也就是從那時起,我對老師的名字就有了崇敬和仰慕之情。因為是業余文學愛好者,我們組織成立了一個散文創作交流群,沒想到高老師就在此群中。又加上經常在其公眾號《斷橋村落》留言,一來二往就熟悉了,不久他即來信添加好友。我在其公眾號文章中也多有唱和,漸漸成為無話不說的心靈摯友。

物欲橫流的時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世俗化,有時甚至還成為利益的紐帶。而高老師卻不以金錢地位論英雄,為人處事也總是謙遜和藹,絲毫沒有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也不論你出身多卑微,他從來沒有說過一句瞧不起人的話,甚至連一個動作、一個令人難堪的表情都沒有。他的每一句話,都如和風細雨,加之對人又和藹可親,就像一位本家大哥一樣地對待你。話里話外,總叫人感覺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流淌。時下,這樣的知音已不多了。我一個扎覓漢的,何德何能?受此禮遇簡直有點受寵若驚。也就是說就是他拿人當人,這也是讓我特別欣慰和感動的原因之一,同時又被他寬厚仁慈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因為馬老師對《河東》的評價甚高,且《河東》在世紀之初曾獲過濰坊市“五個一”工程獎,所以心里就有了想問其要一本書的想法。但倆人從未謀面,也僅僅是在微信中暢談,再者,一本書也是作者心血的結晶。人家送是一回事;要,又是一回事。故雖有想法,也只僅僅是個念想。因得知其在沂山景區工作,故每當他發生一篇文章后,只要沒有特殊情況,我總是第一時間點贊支持。有時,也會與他唱和。我的一篇小詩高老師認為很好,就第一時間發在了沂山風景區的公眾號上。我清楚地記得題目是《沂山飛雪飄進了詩詞之中》,我亦在文后留言感謝高老師抬愛,愿為景區的發展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并順祝文旅公司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好像是過了春節后(2020年),高老師借調到紀委從事文字工作,因忙于公務,故公眾號文章發的不是很多。聯系也就不大頻繁,我對要書一事就不再啟齒。一個雨天的下午,王振國給我打電話,說高老師在家里又找了兩本《河東》,讓我們抽空去紀委拿。我們就一直跑到民主路縣委門口(我們以為縣紀委在縣委院內),結果一問,縣紀委已搬遷至東城原地稅局辦公。于是我們冒著風雨到了紀委。傳達室里也已經給準備好了,由于當時已下班,我們順便要求高老師出來吃頓便飯,也算認識認識。他委婉地謝絕了我們的邀請,并說來日方長。這本書就當“見面禮”了。書到手之后,因之前有所了解,又有評論在前,故閱讀可謂得心應手。尤記得文中《序》是由原山東省副省長馬連禮撰文,他對于生長于彌河岸邊的文學青年大為欣賞,并對其構思提出建議,修改完善后方成就這篇浸潤著濃厚鄉土氣息的上乘之作。在本書結尾《代后記》中,高老師說出了這樣發自肺腑的一句話“始知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的問世比生一個孩子都難”。其中的艱辛,非外人不足為道。也正是在這種精神的指引下,他從上海碼頭上的一名普通工人蛻變為文學的愛好者、實踐者。當時由于他的一篇散文《故鄉的小河》的發表,在報社引起了不小的反應,為此報社還加了編者按。此后該文在上海首屆文化藝術節被作為創作成果展出,因而促使他走上文學之路。而舅父的去世(1994年),又在其心里留下了難以愈合的傷口。在各種情形交融之下他創作的短篇小說《舅父與河》發表在《青島文學》上,成為他的處女作。這也算是對這位文藝青年的一種鼓勵和鞭策吧!從此,他算真正邁入了文學的大門。

時光荏苒。高老師長篇小說《青丘穆陵傳》即將付梓之際,因困于疫情,詩會就會成為我們之間相互交流切磋的方式之一。尤記得新書序言由祝紅蕾發出之際,我亦作一順口溜以和之,并對這幾年來高老師耐得寂寞,扎根山區,不遺余力地宣傳和推介沂山(鎮山)文化的舉動所折服。現不揣淺陋記之(在文后補錄),以表高老師之鍥而不舍的精神,并對高老師把文學視為生命的做法頗為欣賞和贊同。高山仰止,這也正是我等文學愛好者學習和行動的楷模。

2021年國慶佳節的最后幾天,由于書已印刷成冊,群友們也只是在網上暢談,并未在現實生活中見面。為促使這一計劃成真,同時為《青丘穆陵傳》借風起勢,從而把沂山推得更高更遠。臨時決定去沂山雅舍,同時完成大家相聚的這么一個美好愿望。本已在群中做好接待及行程準備,然“金寶禪師”因公務在身,只好另行安排。在興隆新村路南,我第一次見到了高老師。溫文爾雅,說話總是和風細語。因我與其同車,有勞“三清大夫”駕駛(我不會開車),在路上,隨口而出的一句話就是青丘、穆陵。實際上,小說中的人物已經滲入到他的骨子里,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總有青丘的影子。從三清巖到布雨臺,從龍涎泉到熊云峪。談起了他創作的一些背景及因緣,其實,促使其著作得以匯集成冊,“凌云軒”也起了很大的外在促進作用。因兄妹倆對沂山文化情有獨鐘,所以臨時起意為推介沂山做點文章,他也不負眾望一氣呵成。其實,此長篇玄幻小說就是借用金庸筆法,實也是虛,虛也是實。在虛幻之間其實有一條主線貫穿其中,正如高老師所言“草蛇灰線,伏筆千里”(《青丘穆陵傳》p411),細心的讀者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其實,人生不足百年,轉瞬即逝。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些相對有價值或者有意義的事情,是我們每個生物個體應當仔細思考和慎重選擇的問題之一。無疑,高老師在這方面做到了,并且做得相當好。我仿佛又看到了他在沂山陋室中伏案直書的情形,也從中看到了他內心堅定的信仰和在困難面前不屈的毅志。

在沂山工作室對院落進行簡單清理后(因雨水豐沛原因,野草很多),我們一行便直奔穆陵關。此前由于“毒門呆哥”君一直未得余暇,穆陵雄關的影子總是纏繞著它。今天恰逢國慶假日,加之高老師作陪(他自言是一名合格的沂山導游員),呆哥亦是欣喜。我們在穆陵關參觀碑文后,又到關頂村西長城嶺上尋找那兵戈鐵馬的歷史遺跡。回縣城后,高老師把宮德杰整理得的碑文以及與穆陵關附近的有關傳說,如常將軍廟等一一發送與我。讓我在了解厚重人文歷史的同時,又對高老師的人品產生了深深地依戀。人,總是需要一點精神的。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特別是當事業處于人生底谷的時候更應如此。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當他在你面前已無任何遮掩,其實你在心里已經認同了他。這種交往無任何功利性目的,因而也更叫人感到愉悅和幸福。高老師就是這樣的兄長,寬己待人,嚴己律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之間精神上達到了一種高度的默契和共鳴。

今年他還計劃寫一部純文學小說(已寫了三篇,是關于奇石文化的,前一陣子還讓我揣摸其中的創作主線),不同于《青丘穆陵傳》,亦不同于《河東》。其實,他是在向文學發起新的沖鋒。只是,天不假年,天妒英才。在那一堆的文稿中,他已付出太多。也許他太累了,需要休息;也許他已找到了心中的桃花園,正欲展翅翱翔。也許他心無旁騖地正做他正喜愛的工作,但愿天堂中也有文學的進修班,因為他始終在創作的路上,從來沒有停止,即使是在生命中的最后時刻。他走了,走得那樣安然,仿佛世界不虧欠他什么。可是我分明感到,我們其實虧欠他太多,太多。也許他有太多的牽掛,師母賢惠善良,女兒聰明伶俐,且學業有成。可仿佛又沒有牽掛,在塵世中行走,“有”即是“無”,“無”就是有。可不是嗎?無論高居廟堂還是偏安一隅,若干年只剩下一捧黃土。留給后人的是什么?無論是金錢還是榮譽,地位還是權利,都如過眼煙云。唯一能夠影響和傳承的,正是那默不作聲的文字。當然,有人會認為那都是些虛的東西,不實惠。可是細想一下,仿佛不是這個道理。其實,那文字就是人的精神的凝結和性格反應,在現實世界中無法得到和滿足的東西,在精神世界里得到慰籍。沒有人約束,也沒有人限制。那稱之為自由的東西,在時代的車輪下,愈來愈發出奪目的光輝。就如掛在天上的星星,它無聲無刻都在看著你,注視著你,可惜總有一部分人沒有感覺到、意識到。只是,當身痛力乏之時、當有閑暇時,我們能否能夠靜下心來,多多思考一下“人生”這個平凡而又有哲理的話題,如果還有人執迷不悟,那就到墓地去,那是最適合沉思與修正的地方。“其實,墓地和人世,這一個不過是那一個的倒影罷了,彼此望過去都蕩漾著漣漪。但是,很難說,哪一個是現實的,哪一個是虛幻的”(路也《墓》2014山東作家作品年選P241)。也應對自由這個豐滿而睿智的議題(即自由不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以上只針對主觀因素而言,非客觀因素。),來一場思想的風暴與洗禮。

今夜無眠,陰郁的月光正播灑著清冷,直刺著人渾身疼。為什么偏偏是他?畢竟,他才只有55歲。難道說天妒英才?難道就不能再多寬限幾年?女兒還未成家,她的父愛也不能缺失!還有師母,孤苦伶仃。人人都說老天有眼,可眼在哪兒?不知上帝的裁決是否公允?……不知不覺中,淚水已浸潤了我的臉頰。活著,活出個樣子來!朦朧中,高老師從影子里走來,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他的音容笑貌依舊如昨,仿佛從未離去一樣……

附:

行走長城嶺

煙雨朦朧拜“長城”,故國山色一攬中。

青丘穆陵似擺渡,儒雅詩意賽長風。

白浪迷夢醒五更,狐界凡生再相逢。

四大皆空君為尊,浩瀚卷帙縱情生。

石軒書屋聚高朋,堂前幕后話“動”能。

孜孜不倦終無悔,墨溪潺潺匯大成。

三生三世跨征程,幾根細線穿云生。

得其神韻教化遠,心存善念福壽增。

漫卷詩書覓影蹤,熱血汩汩未覺冷。

青春一晃悄然去,喧囂紅塵更不爭。

千里追劇順蔓藤,小家碧玉脈胳承。

世間多少千古事,人文畫卷啟明燈。

圖片

“青丘”緣

一紙文字書香,沒過月夜曙光

在白與黑的暗場,較量

自由,束縛;困頓,安康;

卑鄙,高尚;清晰,迷茫

鋪滿前進的路上

夢在青丘,家國安邦

靜,花草呈祥;動,思緒飛揚

桃園是夢想,乾坤胸中藏

一字一句,直逼心靈之窗

率性,活出最本真的模樣

擎一株火炬,奔赴大漠路上

灑下凡星點點

照在那不起眼的書桌旁……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7,572評論 6 531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071評論 3 414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5,409評論 0 373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569評論 1 307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360評論 6 404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4,895評論 1 321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2,979評論 3 440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123評論 0 286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643評論 1 333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559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742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250評論 5 356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3,981評論 3 346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363評論 0 25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622評論 1 28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354評論 3 390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707評論 2 370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