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z小秘秘
青年一詞在通常情況下代表的是希望和未來。如今體現在這個群體身上更多的是疲倦、迷惘和不知所措,他們沒有非常堅定、統一的目標和信仰,再加上時代的快速發展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讓這群本就迷惘的年輕人更加無所適從。和過去的幾代人相比,他們尚未形成堅實的落腳點;和未來的新生代相比,他們又缺少了更年輕一代的活力和可能性。
以至于這個尷尬的中青年階層就像是被真空起來了一樣,自成一派,自我隔離。
“對歷史的研究最終都會指向當下的問題。——《1914年一代》”
這份迷惘和孤獨并非現在這個時代所特有的,在主要是1914年左右的那一代的青年,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戰爭),如同現在的青年面對新技術浪潮一樣,他們從最初的滿懷希望、熱情應對,到過后只剩下手足無措和被時代拋棄之感。
羅伯特·沃爾的這本《1914年一代》并不是一本提供解決迷惘之道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本展現了百余年前受戰爭影響的青年群像的書籍。其中通過代際理論,即描述和研究不同代的人之間思想和行為方式上的差異和沖突的理論,展示迷惘一代的形成過程,以及在此背景下,幾個代表國的各類群體(代)的精神和態度。
不同國家背景、參加過戰爭與否、受教育程度、家庭背景等因素又會造成同一時期內群體表現的差異。
戰爭是希望還是徒勞?是重建還是毀滅?是自我實現還是自我埋葬?對應到現在,新技術的出現和革新是否同樣可以代入到同樣的思考,未來的人該被放置在什么位置上?
如果你一直在旅行,那么你就可以永遠處于變化之中。你無須使自己安定下來或是做任何承諾——無論是對女人、朋友、職業,還是事業。對于那些自身業已失去平衡,且認為自己的時代出了問題的人,一個解決方法便是讓他們處于一種全面的不安定狀態。
因此,他們甚至渴望變動和動蕩,力圖在其中找到自我實現的可能。1914年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將過去的這群人的命運聯結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代數量龐大的團體。
但可以說,每一個時期每一代人都有他們在特有階段下的事件和影響,他們有著特有的迷惘、猶豫和無可奈何,人在其中不可避免要因特定歷史做出非自我的選擇。但如果就此陷入悲觀和絕望,認命和掛上“被獻祭”、“被犧牲”的形容,在我看來多少是有點自我放逐的意味,我更愿將他們這類自棄式的形容描述為自我獻祭。
一戰作為一個影響范圍廣,影響范圍之深的特殊因素,波及人數甚廣,就不難理解為何在一戰期間大批地出現迷失的人,進而誕生出集合式的“迷惘一代”。
書中奧爾特加認為,處在歷史危機時期的人在跨越兩種思維方式之間的那塊蠻荒之地時,是注定不會有信仰的。沒有堅定的的信仰,將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但如果一旦意識到無論古今,都有著這樣一群同樣迷惘失落之人,那么是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看到希望和樂觀,在其中意識到你并不是孤軍奮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