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在讀汪曾祺的《食事》,他不急不忙的談吃敘事,天南地北的講尋常飲食也講花草樹木世間百態。
我邊讀邊想,老先生一定是位可愛通透又極度熱愛生活的大吃貨,不僅愛吃還會吃懂吃,文風自帶趣味卻又準確細致,是一本非常下飯的書。
我做了不少書摘,挑了些,按自己的喜好分了分類,拿來和你分享。括號里的字是我的點評。
· 講吃法和做法
1.咸鴨蛋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看到“敲、扎、冒”字,有種想跑出去買個咸鴨蛋的沖動)
2.苣荬菜則是洗凈,去根,蘸甜面醬生吃。或曰吃野菜可以“清火”,有一定道理。但是更重要的是吃個新鮮。有詩人說:“這是吃春天”,這話說得有點做作,但也還說得過去。
(吃夏天一定是吃瓜果桃李)
3.扁豆不管怎么做,總宜加蒜。
(那得吃以前決定不出門才好呀)
4.嫩豇豆切寸段,入開水鍋焯熟,以輕鹽稍腌,潷去鹽水,以好醬油、鎮江醋、姜、蒜末同拌,滴香油數滴,可以“滲”酒。炒食亦佳。
5.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長方塊,熱鍋溫油兩面煎。用已備好的肥瘦各半熟豬肉,切大片,下鍋略煸,加蔥、姜、蒜、醬油、綿白糖,兌入原豬肉湯,將豆腐推入,加蓋猛火煮二三開,即放小火咕嘟。約十五分鐘,收湯,即可裝盤。
(這么寫菜譜,佩服!)
6.酒席上的涼拌薺菜都用手摶成一座尖塔,臨吃推倒。
(被“尖塔”、“推到”的說法迷住,不能更生動了)
8.家常酒菜,一要有點新意,二要省錢,三要省事。偶有客來,酒渴思飲。主人卷袖下廚,一面切蔥姜,調作料,一面仍可陪客人聊天,顯得從容不迫,若無其事,方有意思。如果主人手忙腳亂,客人坐立不安,這酒還喝個什么勁!
(這就是我理想的待客方式,輕輕松松做出別樣的菜,現實當然差距十萬八千里。。。)
7.很多菜都是饞人瞎捉摸出來的。
(哈哈哈,老先生您是有多饞,好奇呀)
· 講經驗和常識
1.涼粉以川北涼粉為最好,是豌豆粉,顏色是黃的。川北涼粉放很多油辣椒,吃時嘴里要噓噓出氣。
(辣到噓噓出氣的時候,我也經常有)
2.中國人很會吃雞。廣東的鹽焗雞,四川的怪味雞,常熟的叫花雞,山東的炸八塊,湖南的東安雞,德州的扒雞……
(下次旅行,知道該去哪兒吃什么雞了)
3.馬鈴薯的名字很多。河北、東北叫土豆,內蒙古、張家口叫山藥,山西叫山藥蛋,云南、四川叫洋芋,上海叫洋山芋.
(我最愛吃酸辣土豆絲~~)
4.人到夏天,沒有什么胃口,飯食清淡簡單,芝麻醬面(過水,抓一把黃瓜絲,澆點花椒油);烙兩張蔥花餅,熬點綠豆稀粥……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補償夏天的損失,北方人謂之“貼秋膘”。
(吃貨如我,即使夏天吃好了,也需要秋天貼貼貼)
· 講多樣和個性
1.我是什么奇奇怪怪的東西都要買一點嘗一嘗的。
(吃一次哪怕再不吃,也是賺了)
2.口味單調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最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想到了我的“雜貨”。)
3.北京人吃涼拌芹菜,只取嫩莖,西餐館做羅宋湯則專要芹菜葉。人棄人取,各隨尊便。
4.有些東西,自己盡可不吃,但不要反對旁人吃。不要以為自己不吃的東西,誰吃,就是豈有此理。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雜一點,“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都去嘗嘗。對食物如此,對文化也應該這樣。
5.有些東西,本來不吃,吃吃也就習慣了。
(長這么大,誰還沒幾樣這樣的啊?)
6.在招待所聽幾個青年談論生活有沒有意義,我想,半坡人是不會談論這種問題的。生活的意義在哪里?就在于磨制一根骨針,想出在骨針上刻個針鼻。
(生活中的煩惱就怕具體,一旦具體就來不及煩惱了)
7.我不贊成搞菊山菊海,讓菊花都按部就班,排排坐,或擠成一堆,鬧鬧嚷嚷。菊花還是得一棵一棵地看,一朵一朵地看。更不贊成把菊花縛扎成龍、成獅子,這簡直是糟蹋了菊花
(贊同先生對于個性的看法,我先是真正的我,才能是更好的我們。)
· 講夏天和西瓜
1.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尖上還掛著露水(細蛛網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
2.西瓜以繩絡懸之井中,下午剖食,一刀下去,喀嚓有聲,涼氣四溢,連眼晴都是涼的。
(看到這兒,更堅定了早晨出去走走,然后一整天抱著西瓜吹空調的想法,啦啦啦~~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