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一串玉米引發我的思考:一位朋友送我一袋自家種的玉米,由于多年未吃,我如獲珍寶,為了增加玉米的鮮度我只剝去玉米的幾層粗糙外皮,留著幾張包裹著玉米的身體,開始煮起來,1分鐘、2分鐘、5分鐘……,很快,熟了。拿出熱騰騰的玉米,試圖繼續剝去幾張裸露的外皮,我驚呆了,那玉米顆顆飽滿晶瑩剔透,一行一列間的精致排列,不禁感嘆為什么如此完美,我們的教學能做到如此境界?本周一聆聽了陳康金教授關于東廬中學的教學模式和姜美玲女博士的講座,讓我最近的思考撥開云霧見天日,要做到如此精致的教學,我們的教師不能無動于衷,那我們到底該怎么做呢?
? ? ? 一、課前備課要到位。
? ? ? 陳教授他們經歷過活頁本備課、反思型備課、簡案備課、在原有的備課本上做批注,做調整,寫反思,嘗試著各種不同形式的備課,為什么?他們想找到一種性價比最高的備課方式,因為他們明白,備課就是給學生投資,他投資的力度直接影響產出的效益,為避免教學時間的浪費,教師必須在備課上下苦工,在備課本上多花一分鐘,就可以節約所有學生一分鐘,教科書上的字那是惜字如金,插圖更是圖文并茂為研究重點突破難點創下基調,想一想,做一做,練一練的設計更是教科書別有用心之處,作為教師在備課時一定要研讀教材,準確把握重難點。當然備課除了備教材,還不能忘記備學生,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就是要找到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在老師和同學的點撥下跳一跳能輕松的獲得新知,給孩子營造一種溫暖的氛圍,讓每個孩子生活在希望之中。
? ? ? 二、課中執教要靈動。
? ? ? 之前,中國教師報記者禇教授來到我校了解我校的“30+10”課堂改革,為了更加清晰的了解我們“30+10”的課堂執行情況,我陪同禇記者巡察了學校8個班級的課堂執行情況,教師們在課堂上各個激情飛揚,精神抖擻,這樣的課堂不是我們所要看到的嗎?我非常滿意教師們的表現。但是之后與褚記者的交流卻讓我大吃一驚,他說他觀察了8個班級的學生,學生學習的狀態積極?學生的學習投入?學生的參與度高?學生的學習快樂?學生今天表現了嗎?……一連串的追問,讓我如坐針氈,我們的課堂把關注的點都放在老師身上,從未考慮過學生學的過程怎樣,他們是否快樂,是否愿意,從未留意,從那一次開始,讓我對教學又有新的認識。是啊,我們教學面對的觀眾是一個個鮮活的孩子,如果觀眾不滿意,我們的投入有意義嗎?結合兩位專家的優秀做法,我覺得可以從以下幾點展開教學:
? ? (一)課前預習或上課前幾分鐘的自主活動:教育最大的價值就是自由。我們在學習新知前應該給學生搭建預習的機會,可以安排在校內學習時間也可以是回家作業時間,沒有經過學生對新知的了解,課堂中與同學,教師的交鋒就變得毫無把握,也談不上有思維含量的深入思考,課前預習可以通過閱讀書籍,翻閱課外書,查找資料,電腦,手機等多元渠道的搜索,讓自己對新知有多維度的新認識。為了讓40分鐘學得更有意義,我們必須主動去預習,而且預習的越到位,你在課堂的主體地位就越明顯,對學習的成就感也將隨之而來。
? ? ? ? (二) 合作學習(小組討論):破除知識壟斷的壁壘。在預習或課前幾分鐘的學習過程中,肯定會出現一些自己存在疑惑或困難的知識點,相信這個知識點很多學生會產生模糊認識,那肯定也是本課的重難點所在了,那就基于學生初淺的認識營造合作學習的機會,讓他們開展小組交流,討論,合作等方式,通過小組的力量將不完善的知識逐步走向完善,而且這樣讓學生在課堂中動起來,發揮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相信課堂會因他們而精彩,知識也會因他們的參與而變得鮮活而簡單。
? ? ? (三)分享表達:盡情地表達表現自己的思想、觀點。通過小組合作后孩子們或多或少對新問題有了自己新的認識,有些人思考深刻些,有些人思考淺層些,但相信都有各自的理解,這時候滲透一個分享表達的機會,讓孩子們將心中的想法說出來,不僅鍛煉學生的表達,而且長期堅持能鍛煉孩子各方面綜合的能力。
? ? 課堂中一旦引進了三種活動學生自主活動、小組討論( 合作學習) 、全班交流分享, 就一定能夠打破教師一言堂的和格局, 給予學生活動與思考的空間, 形成活動式學習、合作式學習、反思式學習。
? ? ? 作為教師,我們不是袖手旁觀,教師則是在課堂教學中,虛懷若谷地傾聽并細致入微的接納每一個學生的疑問與困惑,串聯每一個學生的發現與創意,通過反芻將兒童的思考不斷引向深入,從而使得微妙的差異得以交響。然后再“傾聽”、再“串聯”、再“反芻”,如此循環往復。
? ? ? 長期堅持這樣的教學過程,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中能不幸福?是的,讓課堂中的每一個孩子有奔頭就是我們教育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