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期的《我家那閨女》又雙叒叕上熱搜了?
焦俊艷和高亞麟對話,高亞麟的一席話登頂熱搜榜第一:
父母是我們和死神之間的一堵墻。
父母在,
因為你老覺得有一堵墻
擋在你和死神面前,
你看不到死神。
父母一沒,
你直面死神。
《我家那閨女》節目開播至今,幾乎每周都會有一個話題登上熱搜榜。
其實不難理解,每一期雖然聚焦在閨女們的日常生活中,卻也在這個過程中探討了親子關系,甚至大多時候其實在討論當下很熱的親子矛盾。
現在已經 31 歲的焦俊艷還和爸媽住在一起,盡管爸爸總是嫌棄她“土”。
他們一起湊了首付,在北京郊區買了一套房。
雖然焦俊艷半開玩笑地說,是因為沒那么多錢,所以才和父母一起買房。但看得出來,她內心深處藏著對父母深深的眷念。
在她看來,人最難過的就是子欲養而親不在,所以能做就做,別等哪天后悔。住在一起縱然有許多矛盾,但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多陪陪父母。
“因為我們這個職業,經常在外面漂泊,不住在一起,一年也見不到幾次。我們去了解父母的邏輯,無非就是希望我們過得幸福。”
正如焦俊艷所說,父母的出發點也許是好的,只不過很多時候用錯了方式。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沒錯。
但是計什么,怎么計,什么時候計,并不是簡單的對錯題。
比如,吳昕因為戀愛問題,和父母有了心結。
就因為這個心結,回長沙錄節目不住家里反住酒店,這種情況持續將近一年。
在吳爸爸看來,不同意女兒找這個對象,理由很簡單,就是希望她找一個對她事業有支撐、有幫助的伴侶。
但在吳昕的心里卻認為,父母是在出爾反爾,一開始說好的不反對,任自己找個喜歡的就好了,找了又開始反對。
父母和子女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導致了矛盾的激發。
一方面,父母希望你找個自己喜歡的男朋友,但同時這個男朋友必須是對你有所幫助的;
另一方面,孩子認為我已經按照你們的要求開始戀愛了,找了個自己喜歡的,怎么又開始反對了呢?
這樣一來二去,理解的偏差就成了導火索,一不小心可能矛盾就炸了。
其實,節目看久了,就會發現幾對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問題幾乎都是這樣:
父母用自己對人生的理解進行教育,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對世界不同的看法。
如何做父母,真的是一個需要學習的過程。
就像去年的爆款韓劇黑馬:《天空之城》(SKY)就為大家揭露了愛子心切的爸爸媽媽,遇到的種種問題。
該劇自開播以來,從第一集只有 1.7% 的收視率,到 16 集時的 18.8%,收視率一路飆升。還打破了《請回答 1988》和《鬼怪》創下的韓國有線電視臺的收視紀錄。
到最后一集,收視率創下了 23.37% 的現象級熱度。在豆瓣評分也不錯,高達 8.9。
可見子女教育問題在當下社會的關注度蠻高。
SKY 代表了韓國三所頂尖大學的縮寫:首爾大學(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高麗大學(Korea University)、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
在韓國,能進入這三所大學,就等于拿到了開啟成功人生的鑰匙。
該劇通過 5 個生活在高級小區“天空之城”(SKY Castle)的中產階級家庭,反映了韓國當下嚴酷的教育環境。
這個特別的小區,是一所頂級醫院的教授住宅區,不對外售賣,只通過“人才引進”的方式選擇落戶人選。
這個設計很不錯,是中產家庭,而不是大富大貴,很多家庭的父母輩用自己一生打拼到這個地位,因而極度恐懼第二代就此跌落。
而想要長期在城堡居住下去的唯一途徑是:讓自己的孩子考上醫科大,繼承父親的社會地位和職業。
因此,除了 5 號家庭的媽媽是個在家寫作的童話作家之外,其余四個媽媽都是全職太太。
故事就這樣圍繞著五戶家庭展開了......
01
沒有一個人能承受得起
?“我都是為你好” 這句話
樸教授家,看似十分幸福。
爸爸樸教授是下一任院長的有力人選,母親明珠是天空之城的所有居民羨慕的對象(因為培養出了考入醫科大的兒子)。
兒子樸英才則是城堡居民眼中帥氣、孝順、成績好的乖孩子。
似乎,兒子也很孝順,考上醫科大,不是為了自己,而是因為“孝敬媽媽”。
實際情況卻是,父母為了逼迫兒子學習,無所不用其極。
在父母眼里,只有孩子每次考試全班第一,才證明他的人生是優秀的,也才能放心。
在我們看來殘酷的教育手段,被輕飄飄的一句“為你好”就全部解釋了。
英才的父母總以為傷疤可撫平,兒子為了“上進”受過的苦難,會被考上大學的喜悅給沖淡。
但在這樣的關系中,母子之間看似有愛,卻更像商業合作伙伴:媽媽所有的付出都是為了孩子考出高成績,而孩子也只能用分數來回饋母親。
到頭來,換回的不是兒子的感恩,而是仇恨。
最終,兒子一直堅持學習的原因被揭露,是為了離開這個家,為了報仇。
另一個男孩秀韓,家里的壓力,一點也不比英才少。
秀韓媽媽的教育方法,是現實生活中很常見的父母教育方式之一。
孩子寫不出作業時,手中的小木棍會落下;
成績不如一起上補習班的別家孩子優秀時,手中的小木棍也會落下。
“別人家的小孩兒”和“棍棒教育”,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從小到大的心理陰影。
在這種聲音成長下的孩子,往小了說,成年后很難建立自信;往大了說,可能還會造成心理陰影。
最后,秀韓因為無法達到母親滿意的成績,離家出走。
在留下的信上,他說:
“很抱歉出生在世”,
“我可以選擇去死”。
02
?“只有唯一的標準,能證明你的價值 ”?
在另一個家庭,媽媽郭美香非常好面子,有點貪慕虛榮,為了過上好生活,隱瞞了自己出身貧苦的事實,還為自己捏造了富家小姐的身份。
因為現在的生活來之不易,她十分害怕失去。
慘遭婆婆嫌棄的她,為了獲得認可,用盡一切手段要把兩個女兒培養“成才”。
為了給女兒請專職教育輔導員,放下尊嚴,向婆婆下跪要錢。
為了重新請回教育專員,再次向老師下跪求情。
在她的眼里,除了女兒的學習成績重要,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大女兒姜藝瑞,從小到大勝負欲都超強,覺得除了得第一,沒有任何事情有意義。
她并非被父母逼著學習,只是在母親潛移默化地教育下,覺得只有學習才是人生中唯一要緊的事。
看起來,她的人設是父母理想中的樣子:愛學習,求上進的好孩子。
但她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考大學,考滿分。
只知道,這是母親的要求,自己“只能學得好”。
甚至連她的好成績,也成為了幫助媽媽傷害奶奶的工具。
她的妹妹姜藝彬,為了引起母親的注意,而去偷東西。
脆弱的小女孩,并沒有因為母親不責怪自己開心,反倒因為母親不問原因而傷心。
但在媽媽郭美香眼里,沒有什么比學習更重要,如果能因此消除她的壓力,讓她好好學習,偷點兒東西又如何?
小女孩對母愛的呼喚,即使使用了如此極端的手段,依然以失敗告終。
和郭美香一樣“不擇手段望子成龍”的,還有車教授,一個典型的鳳凰男。
他出身在貧苦人家,憑借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奮斗,娶了有錢人家的女兒,到大學當了教授。
作為應試教育體制下的成功者,他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夠通過不斷地學習,到達金字塔的頂端。
為此,他對自己的兩個兒子超乎尋常的嚴格。
在家專門設置了一間完全隔絕的密室,每天逼著孩子學習。
他堅信自己的成功,證明了自己想法的正確性,強行把這一切灌輸給子女。
而子女生活得是否幸福,遠遠比不上成績數字重要。
車教授的大女兒希瑞,為了不讓父親失望,營造出在哈佛讀大學的假象。
可事情最終被揭穿,車教授無視了女兒痛苦的自白,第一反應卻是女兒給自己丟臉了。
這些父母的所作所為,真的很殘酷。
但要說他們初心就是惡毒的,也并不是。
比如劇中的車教授、郭美香,他們的人生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也讓他們非常固化的認定:
人生幸福只有一個標準,就是成績好(成功)。
也比如秀韓媽媽,本心不想讓孩子成為功課的奴隸,但她見不得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于是,她“忍痛”進行棍棒教育,不斷把孩子的自尊踩到地上,以為這樣就能讓兒子未來的人生一帆風順。
卻不知道,她的孩子在日復一日這樣的生活里,連生存的動力都沒有了。
這一幕幕畫面,和《我家那閨女》或者我們真實的生活,何其相似。
我并不是說努力不好,學習好不對,不應該結婚。
正相反,這些東西本身都是美好的,但這份美好,不能由其他人代替你去選擇,也不應該由其他人代替你想辦法去解決。
“代替孩子去思考”,甚至 “孩子不要思考,由父母來思考就好” 的方法,似是溫情的,但其實是有害的。
因為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都要靠自身穿越困難,想通曾經想不通的困惑,才能找到自己獨一無二的目標。
功課成績是這樣,婚姻戀愛也是這樣。
《天空之城》和《我家那閨女》涵蓋的延展話題都很多,但從親子關系上,這部劇和這個綜藝體現的東西,有共性。
就好比,最近幾期節目里,我們可以看到焦俊艷對婚姻有著明顯的困惑,有畏懼,也有一些不切實際的想象,比如被高亞麟指出的 “若即若離的婚姻關系并不會和諧” 。
但這樣有些幼稚、思慮不周,甚至方向偏差的想法,是她需要通過和其他人的交流(比如 Papi,比如高亞麟),獨立思考去想明白的事。
而一味強調 “正確” “你應該” “人生階段必須”,并不會幫助她的婚姻幸福起來。
反而還有可能因為激發了女兒的逆反心理,把原本可以相處的感情攪黃了。
吳昕也是一樣。
面對深夜獨自拼積木,一個人吃麻辣燙的她,吳爸爸心疼不已。
也會很憂心的表示,為什么女兒不會對自己哭,反而對著朋友沈凌才能傾吐心聲。
但面對女兒的多重壓力,包括:
?“多年工作沒有長進”,“年紀大了,在 98 年女孩身邊一站,就是阿姨”,“不想找年齡小的男生,但年紀大的又比我大,得多大啊”……
等等困惑時,其實吳爸爸并沒有什么好辦法。
他認為能解決問題的,還是“盡快找個男朋友成家”。(明明吳昕剛說了找不到合適的,再說了她想找的你們也不同意啊
)
而這種希望,對現在的吳昕而言,只不過是讓壓力又增加了而已。
當然,作為一個成年人,指望父母高瞻遠矚指導自己一輩子,也是不太靠譜的期待。
父母也是人,經歷和我們不同的生長年代,到了新時代,思想有些保守,或者說不到點上,都是可以理解的。
父母是有愛的,但父母不是永遠正確的。
只有孩子和父母都能看清這兩點,才能了解自己的界限,什么應該接受,什么應該拒絕。
也許最合適的方式,就是像大張偉說的,父母只要充分表達 “我愛你” 就好。
其他的,學會放手,控制焦慮,讓孩子自己去摸索和闖蕩,自己做決定。
和《天空之城》里的李秀林一樣,尊重孩子的決定,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別把某一個標準當作人生的全部。
最后我想說,每次寫《我家那閨女》,都會有人留言說,爛節目,三觀不正,但其實我并不這么看。
能包容并濟,讓每個身份、角色的人都說出心里話,啟發思考的聲音,其實反而比一味鼓吹 “我就是對的,你聽我的沒錯” 的聲音,更有價值。
不同的人種、性別、年齡、出身環境、成長經歷,會塑造出不同的價值觀,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能真正打破鴻溝,達成意見一致的,是溝通、交流、深入思考,而不是喊口號或打壓對方。
我一直提倡獨立思考,提倡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但也提倡理解和尊重。
如果我們看到一些人,他們的立場和我們不同,但言論態度傲慢自大,令人厭煩,那么,一定要警惕,不要變成同樣的人。
這一點,無論對父母還是對孩子,都是一樣的啊。
本文轉自愛與美好 原標題:《我家那閨女》教會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