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8日,我正式提出離職,準備回家當全職媽媽,并在自己的朋友圈里發布了這樣一段文字,是宣言也是期望:
終于做了這樣的一個決定,當全職的媽媽,很多人不是很理解,孩子已經都要上學了,最難的時候已經過去,為何還要做全職媽媽。而對于我來說,到現在終于體會到艱難,這種艱難是別人都沒法幫忙的。某種程度上說,過去幾年的放縱,“成就”了今天的不得不,或許我早些全心投入,今日就不至于痛定思痛了。
孩子是否要良好的就餐習慣,就餐禮儀?我家倆娃是不夠的,速度慢,愛說話,桌面不整潔,盛湯無禮儀。孩子是否有良好的整理習慣?完全沒有,經常是他們把東西弄滿屋,老人或者保姆在后面收拾。孩子是否有自覺的學習習慣?沒有,馬上升二年級的姐姐做作業如同蝸牛,質量極低;幼兒園大班的弟弟完全無學習意識。孩子是否有公眾場合的意識?如果單獨出去,基本是模范孩子;兩個娃一起出去,成倍的破壞威力,噪音制造能力,讓人微微側目!
我自小生長于嚴格管教的環境,所以崇尚的是天性釋放,不想孩子過得跟我一樣拘謹。近兩年確發現天性、破壞和討人厭其實距離一點都不遠,你可以原諒你的孩子,但是別人未必寬容!所以我的目標就是全職規范和約束,排除一切干擾因素,把他們予以必要的規范。
宣言發出去之后,引來熱議,鼓勵居多,懷疑也有,有一位摯友卻給我發來以下一段文字和一本書。
首先恭喜你終于有實踐研究和實踐少兒成長了,看得出來,你其實很迷茫,但是至少你有了足夠的時間。我讀了你剛寫的文字,坦率的說,你要當全職媽媽,與其說是規范和約束孩子,不如先改造自己;孩子成為什么樣子,你自己的精神氣首先得達到,孩子的表現是家長內在精神的投影。你的文字中沒有孩子的感受,估計你會訓斥孩子,如同我推薦給你的書中所提到的:我們教育孩子,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出于害怕。所以先改造你自己,別想著改造孩子。
我當時驚呆了,特別想說些什么辯駁一下,卻又張口無言,只能查閱各種資料,邊學習邊充電,或許等我實踐出成果,就能反駁我那位朋友對我的忠告。
兩個月結束之后,我似乎成功了,因為我贏得了“全宇宙最嚴厲媽媽”的稱號,我的大部分指令都能得到有效的執行,可是我真的成功了嗎?
當我的孩子對媽媽的評價在helpful和unfriendly里面,堅決選擇unfriendly時,當他們感恩節卡片中不想寫給我時,我哭了,因為我知道我失敗了。我的管束讓他們失去跟我在一起的樂趣,未來想起這段時間也絕對不會是美好的回憶,這跟我的初衷大相徑庭。
我又翻開了朋友推薦的那本書,當時全副武裝上崗,只是匆匆看了幾眼,并未了解其中的深意;如今再看,里面的很多案例都是我的行為,最后可能導致結果深深刺痛到我。
我為什么是全宇宙最嚴厲的媽媽?
書中第一章節提到了一位父親,他的孩子不想跟他一起做任何事情。深入分析原因之后發現,他是一位比較強勢的父親,對周圍的人要求都很高,所以他的親人跟他一起時會覺得特別緊張害怕,最后盡量避免跟他在一起。
我眼前頓時浮現我和我女兒的相處情景——幾乎每次我檢查周末試卷,就會說:你這里寫的不對哦,這個字寫的不規范,這里漏了一道題;女兒就會說:我就知道媽媽一檢查試卷就會說我的書寫問題,然后嘟嘟囔囔的修改去了。那會我不覺得我有錯,養孩子嘛,就是要教導孩子,指導孩子,為他們糾錯,給他們提出要求,這樣他們才能成長。我幾乎是書中那個父親的翻版,那么未來我閨女會不會也不想跟我一起做任何事情呢?太恐怖了!
我曾經說過當媽媽是全世界最難的工作,沒有指引,不好評價。而回家之前我對自己說,如果我把它當成一份工作來做呢?以我那么多年各類崗位的適應經驗,還有做不好的?所以我拿工作方法來教育孩子,自然也會把工作中的高要求帶給孩子,成為最嚴厲的媽媽也就不足為奇了。
養兒子的過程,最主要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放手。
男孩子需要自由,需要敢于闖蕩的勇氣,我回家之后一直鼓勵兒子獨自在下面玩,而我上樓做家務,這樣可以保證在女兒回來時候,我有較長時間陪伴他們,而不是忙碌在廚房里。
“媽媽,我不敢!”
“你是男子漢,以后要保護媽媽,應該要勇敢一點?!?/p>
“那你一會要下來接我!”
一開始幾乎每次都會有這樣的對話。
幾次之后,對話只剩下一句:“你一會要給我開門哦!”
如書中提到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兒子知道:家是港灣,永遠向他們敞開,但是他們也是男子漢,外面海闊天空,應該走出去大膽闖世界。
管束他們,到底是因為愛還是因為怕?
昨天,照例讓兒子在下面玩,他新買的山地車到了,意氣風發地在小區花園中穿梭。我跟他約好碰頭的時間,以及他絕對不能騎到小區外面去的規則。結果到點了,我滿小區的找他未果,最后在小區外面找到了他,他正在急急忙忙往小區里面趕。我頓時發飆了!雖然控制脾氣沒有打罵,但是我擺出最嚴肅的一張臉,以此表達我的憤怒。孩子表面上屈從了我的嚴肅,晚上等他姐姐回來之后,又嬉皮笑臉的表示反抗。
我之所以設置上述規則,是因為小區外人流車流混雜,他一個六歲的小孩子騎著一輛大車很容易出危險,既有被撞的可能,也有撞人的可能,在那邊騎車我必須全程陪同,否則這些情況一旦出現,我會無法承受。我害怕這樣的結果,這時候的管束的確是因為害怕,其次才是愛護。
養育兒女是一個漫長的旅途,旅途上每一位父母都會體會到這兩種感覺,一舉一動有時候是出于愛,更多的時候是出于害怕。問題在于,如果我們感到害怕,該如何在承認懼怕的同時,讓我們的所作所為不被左右,讓我們的管束不被孩子所反抗呢?
書中的兒童心理專家是這樣指引我的:
想一想,你現在的管束哪些方面是可以放手、給孩子更多信任的;哪些是你可以對孩子嚴厲管教,并且始終一如既往堅持下去的?
如果是后者,你得學會告訴孩子——你可能會覺得這樣做沒有道理,不過我還是要堅持;還有,受了這樣的懲罰你很生氣把,可是我覺得我是對的。
養育孩子就是陪蝸牛散步。
作者把養育孩子需要的耐心等同深海釣魚,不論是底釣還是拖釣,都需要短時或者持久的耐心和接納能力;而我更喜歡陪蝸牛散步這個比喻,因為孩子做任何事情,以大人的能力還速度來看,都是蝸牛在散步。就如今早出門的時候,兒子反反復復的貼鞋子上的魔術貼,在我看來貼上也就一秒鐘的事情,他足足弄了半分鐘,而且基本每天都如此。慢性子的父母在育兒過程中肯定能感受到更大的幸福,而我卻經常特別的焦慮,特別是女兒的成長過程。
女兒金牛座,十足的慢性子。她滿周歲才會爬,兩歲半才會說話,六歲半才開始換牙,而且都是舊牙齒沒掉,新牙齒已經長出來,最后只能靠拔。到現在為止,她在寫字方面仍然是潦草無比,根本無法控制用筆力度,橫橫不直,豎豎不直。
雖然我們都知道,最終她會長大,她會跟其他人一樣慢慢意識到問題,自我修正,可是對于我這種天生沒有耐心的人來說,就算忍住了火氣,也有可能在某個時間點徹底爆發,何來幸福。
如果你跟我有一樣困擾,那么跟我一起來實踐以下幾條。
1、窮舉孩子可能會讓你大發脾氣的事情,想想是為什么?最近一次發出脾氣是兒子把玩具砸到玻璃上,女兒中午不睡覺練琴就喊困,都是我反復告知依然不改的事情。
2、按照一下步驟控制脾氣:
深呼吸——專心傾聽——給孩子留點余地——不可妄下結論——有幽默感——多考慮孩子的能力——把時間安排得更為寬松——給自己時間緩口氣——提前十分鐘行動——認識到養兒育女是對耐心的考驗。
養育孩子,其實是心智成熟的旅程,讓自己變成更好。
唐納德.米勒在《走一年、行萬里路》一書中說過:
在生命的旅途中,我們其實是在創作故事;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活得精彩,但事實上,加入所做出的選擇不能助我們寫出一則精彩的故事,那我們的生活也會喪失意義……
那么在孩子面前,你想書寫一個怎樣的人生故事?是想充當孩子心目中的英雄,還是一個寬于待己嚴于待人的家長?未來,在不認識我的人面前,兒女們會如何形容我,我的人生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故事?
養育孩子,是我們心智成熟的旅程,我們努力讓自己變成更好,成孩子學習的榜樣;我們更主要的任務是暴露自己的懦弱,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孩子展示長大成人的實質——豐滿、有血有肉的人生。
至此,我終于明白朋友說的先改造自己,別想著改造孩子。我的不自信、我的焦灼、我的不服輸,已經在過去的六七年中嚴重影響到我的孩子:他們會在生氣的時候尖叫,那是因為我會提高分貝;他們會用哭鬧解決沖突,是因為我一直努力彌補我童年無人關注的遺憾,第一時間在他們有需求時沖到他們面前。我只有深刻認識到這些,改變我的一言一行,才能成為一個成熟的家長,一個給孩子以依靠、以指引、真實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