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一首《后來》捧紅了劉若英,奶茶因此成為一代文藝女神,作為KTV里的必點曲目,它承載了無數70-90后的青春,渴望愛與被愛,卻寧愿孤獨和倔強。
2002年,臺北跨年演唱會上,劉若英當著所有粉絲的面問師傅陳升,“你能給我一個擁抱嗎?”,人群一片安靜,等陳升回應,他愣了一下,然后用手掌輕輕拍了她的頭。
2011年,41歲的劉若英向世界宣布,找到了自己的Mr.Right,她和鐘先生把日子過成詩,奶茶依舊唱歌、演戲、寫作。47歲時穿起西裝,玩起搖滾,舞臺上的她再也不是那個卑微單戀的小女生。
2018年,劉若英導演處女作《后來的我們》終于在“千呼萬喚始出來”的4月28日上映,無論是各大音樂平臺,還是微博朋友圈,充斥著電影的鮮艷海報和原聲音樂,我知道,我是被深深打動的。
片名來自五月天的一首歌,經阿信改編,作為電影的片名曲。“后來的我們”是奶茶19年后對“后來”的陳詞,試圖換一種方式定義結局亦或是尋找答案。
明知會哭,我還是孤身前往,一個人坐在角落里,光影流轉,觸目驚心。
正如劉若英所說:“我想拍一個給所有人看的電影,片中的主角就是他們自己,希望大家可以在他們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后來的我們,有多少跑贏了時光,有多少弄丟了對方。那些守口如瓶的緘默,穿越深深淺淺的往事,化成斷線的風箏,在記憶深處越飄越遠。
手里緊握的風箏線,不知是念念不忘的深情,還是血肉模糊的倔強,我以為自己會改變,變得更懂如何愛你,只是后來的我們,變成愛了很久的朋友。
不敢迎面問候,只好轉身目送,哪怕不能再擁抱你,我們也曾擁有過愛情。
- 01-
好在有千差萬錯 也沒人肯說內疚
因為到最后 最痛苦的分手 總有快樂的理由
最后我們變成 愛了很久的朋友
方小曉,一心想嫁給北京人的“傻姑娘”,不斷更換男友,不斷被現實欺騙。
活潑開朗的她,像極了在大城市初來乍到的自己,滿腹熱情和期待,沖著車水馬龍的城市,大喊:“北京,你聽到了嗎!”。盡管拼盡全力,卻始終沒能在偌大的北京找到歸屬感。
好在,她擁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像一束光,絢爛此生。
在歸鄉的火車上,遇見了老鄉林見清;在漫漫白雪的歸途,圍著同一條圍巾;在茂盛爛漫的秋日樹林,騎單車接吻奔跑;在逼仄的房間里,共享耳機假裝做愛抵抗噪音。
在接二連三的摩擦間,兩人決定在冰冷的北京,相愛擁暖。吃同一碗泡面,擠同一張床,一起看煙火,一起吃年夜飯,為了更好的生活不斷換工作,為了省錢寧愿挨凍也不打車。
當他們走在一起,從“我”變成“我們”,彼此的世界便有了色彩。
后來呢? 當然,他們分開了。
不愛了嗎? 恰恰是因為太愛了。
方小曉,便是在愛情里選擇卑微愛著的那個,害怕失去所以暗自委屈,雖然口口聲聲說想要北京的大房子,卻把別人扔掉的破沙發當做寶貝。
說到底,她并不是物質,相反卻很真實,她真正想要的愛情,不是北京戶口不是八套房,而是兩個人能有一個溫暖的家,只是,林見清卻始終不懂她。
在愛情這條路上,女生到底應該如何權衡:相信與抉擇,真實與自由,愛自己多一些還是愛對方多一些?
不管怎樣,都要義無反顧地愛一場,擇一城以白頭,念一人以終老。因為每一次付出都全力以赴,所以哪怕失去也不會心存遺憾。
- 02 -
我一想念 你就那么近 但終究 你都不能
陪我到 回不去的 遠方
我最大的遺憾 是你的遺憾 與我有關
林見清,一個有著少年白的游戲迷,對生活委曲求全,對父親卻鮮有耐心。
面臨畢業的迷茫和城市立足的壓力,身邊的朋友為選擇穩定生活而漸行漸遠,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白日夢,一個關于“伊恩永遠愛著凱莉”的甜虐童話。
做客服,送外賣,擺地攤,躲城管,為逃避窮困現實沉淪游戲,全心全意卻又膽怯笨拙地愛著方小曉,林見清是真得很努力很疲憊地活著。
把在公司的壓迫感發泄在路人身上,把在同學聚會上的虛榮心投射在家人身上,把對改變人生的無力感和憤怒有意無意地扔給了小曉,生存的緊迫感容不下一個破沙發,一輛板車便能裝下全部家當。
電影開頭,航班相遇的畫面讓人淚目,盡管彼時的林見清已經娶妻生子,但那守口如瓶卻最終發聲的問候,還是比當初地鐵分手,多了些勇氣。
“如果當時你沒走,后來的我們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當初你有勇氣上地鐵,我會跟你一輩子。”
美好的愛情大都相似,不幸的愛情成了故事。
他們最后還是把該說的話說清楚了,像是懷疑對方,更像是質問自己。電影終究是電影,故事里的他們有很多重逢,現實的我們卻再沒見過。
在愛情這條路上,男生到底應該如何權衡:責任與野心,愛情與現實,努力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還是對方期待的模樣?
在我懷疑世界的時候,你給過我答案,當我擁有這世界的時候,卻失去了你。
一個以為不會走,一個以為會挽留,終究后來的我們什么都有了,卻沒了我們。
- 03 -
只期待 后來的你 能快樂
那就是 后來的我 想要的
后來的我們 依然走著 只是不再并肩了
電影選用編年體形式,娓娓道來一對在北京漂泊的年輕男女的十年悲歡。與其他影片不同的是,回憶部分選用彩色畫面,現實片段則以黑白呈現。
十年之前,絢爛如花,那時的我們敢愛敢恨,不懼鮮活,不畏將來;十年之后,瞬息黑白,彼時的我們無淚無言,害怕孤獨,甘愿將就。
成長,是不斷的告別與重逢。
十年之前,我們有夢,關于城市,關于愛情,關于后來的我們,如今,我們雪中漫步深夜飲酒,眼神難再交集,連牽手都沒了資格。
記得電影里,林父在寫給小曉的信里說:
對于緣分,能不負彼此就好,想要不負此生就難了。好好吃飯,累了就回家。
我們也不是一定要去大城市折磨自己,而是大的環境里有更多的可能;我們也不是一定要跟某個人度此生,只是忘掉一個人真得好難。
也就是這個時候,我們也產生了許多不會:不會以恰當的方式提出分手,不會用克制的表情掩飾心碎,不會坦白只好對父母說自己過得很好,不會大聲哭笑只好不動聲色地默默離開。
我愿意等你,但我不會一直等下去;我依然愛你,但我不能為愛失去自己。
- 04 -
你都如何回憶我 帶著笑或是很沉默
后來 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 消失在人海
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
喜歡劉若英,從《后來》《成全》到《很愛很愛你》,從熱播劇《粉紅女郎》里的“結婚狂”方小萍,到電影《天下無賊》里的“賊婆”王麗,從散文集《我敢在你的懷里孤獨》的誠摯獨白,到電影《后來的我們》的深情演繹。
那股帶著文藝感的小倔強,在流淚中勇敢,在回憶里堅強,在影像聲色中迸發著孤獨的力量,她就像每一個在愛情暗自蛻變的我們自己。
其實,長大后的我們很少談及后來,因為害怕與曾經的期許相比較,反而更多的是感嘆過去沒能好好珍惜,畢竟擁有的大多僥幸,得不到的才更為遺憾。
電影想表達的,不是遺憾,更多的是成全,不是祝你幸福,而是成全自己。我會為了愛等你,但我不會一直傻等下去。
生活本是一部充滿遺憾的藝術,笑過哭過,勇敢過,瘋過傻過,深愛過,就已足夠。
歌詞里有太多和影片相重疊的感情,盡管彼此的青春早已逝去,但我們的心依然溫柔年輕。
- 05 -
十年悲歡,轉瞬即逝,聲色近身,熱淚盈眶。
滿屏的“對不起”終究抵不過親自挽留的勇氣,愛而不得的委屈也不過是一時的孩子氣。沒有誰的青春會永垂不朽,但兩個人的故事卻能細水長流。
擁有不是占有,成全才是自由,哪怕走進婚姻圍城里的人,在經歷一地雞毛之后,也終究會歸于平淡,難及回憶里的我們,熱氣騰騰活色生香。
那些打碎燈紅酒綠的美好誓言,那些破冰重逢的好久不見,那些相愛相殺的淚與笑,化成繁華城市里又黑又長的夜路,化成薄涼歲月里燦爛的孤獨。
其實,并非同床共枕才算真正擁有,就算是今生錯過了,愛情也會以另一種方式陪伴彼此。
舊事甚歉,一別兩寬。哪怕山海相隔,你依舊是我心中尚未崩壞的地方。
小孩子才會張口閉口說愛,而我,想和你有一個溫暖的家,有嶄新的沙發,隔音效果很好的墻,好吃的粘豆包,一日三餐四季永不分開的兩人。
后來的生活沒了你,我依然可以過得很好,至于你,過得比我差一點就好。所以,如果沒能學會如何去愛,那就別再貪戀人海,不如好好珍惜現在。
我們終會遇到其他人,然后對他說:“我敢在你懷里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