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是重慶人最喜愛的一道面食。重慶已故作家莫懷戚曾把“不吃小面不自在”列為重慶十八怪之一,說的就是小面在重慶人的生活中占有普遍性的地位。
現(xiàn)而今,又有諸多好吃狗遍嘗小面,還以民間意志整出什么“五十強”“一百強”來。其實,最好吃的小面是那些攤攤面,君不見這些沒有華麗裝修也沒有高檔餐桌餐具的面檔,常常食客如云,并無身份地位講究。可見小面真正是最受歡迎最親民的一道面食。那么,它為什么又會叫做小面?它到底又“小”在什么地方呢?細細想來,也還可以說得出個幺二三。
首先,重慶小面之“小”在于它不是重慶人的主食。川渝兩地的主食是大米,在早早先前,這兩地的人認為吃面條是吃不飽的,說法是“面又當不得飯”。你還不要以為這只是意識觀念問題,這兩地的人如果只吃面條確實真正有吃不飽的感覺,所以他們絕不會把面條當飯吃。這在以面為主食的地方看來,真有點不可思議。
川渝兩地物產(chǎn)豐富,烹飪自然講究。面條就被他們拿來吃味道吃起耍,最多餓了的時候墊個底。所以這個“小”決定了它的非主食而乃小吃的地位。當然,這一點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改變,不過本文僅對“小面”之“小”溯源而已。
二是“小”在它是素面,沒有“臊子”,凡是加了“臊子”的,都該叫臊子面而不能稱為小面,這一點正是重慶小面與成都面條的區(qū)別。成都人吃面,喜歡加點肉末臊子,重慶小面就絕對不加臊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重慶賣面的店店就只賣小面和臊子面這兩種。而臊子也比較單一:雜醬。到了缺油少肉的年代,吃不上肉,更是只有小面了。
隨著改革開放,重慶與外地的交往日漸頻繁,特別是行政區(qū)劃的擴大,各地的烹調(diào)方法相互交流,人們的口味也逐漸變化,單就面條而言,種類也多起來。以面條的粗細和加工而言有寬窄之分,還有拉面、刀削面、鋪蓋面等等。但就口味而言,仍然是小面和臊子面。不過臊子也已經(jīng)由單一的雜醬發(fā)展到豌豆、豌雜、牛肉、肥腸、排骨、蹄花等等。而小面還是萬變不離其宗以素顏(相對葷腥而言)示人,不管紅湯還是清湯。現(xiàn)在有人把臊子面也叫作重慶小面,那就比較籠統(tǒng)了。
三是“小”在烹制簡單。在外地人看來,重慶小面的調(diào)料夠復雜了。其實在重慶面家看來,只有多種調(diào)料的配合,才能滿足重慶人喜愛麻辣鮮香的口味,而也只有佐料打得好,重慶人才吃得下面條。評價小面的唯一標準就是佐料。而眾多佐料用瓢羹(勺子)幾舀幾舀就打好了,相比于川菜復雜的烹制工藝,實在是簡便快速。從客人進店招呼一聲“來碗小面”,老板只待鍋中開水翻滾,丟下面條,過心煮熟,扔下幾匹青菜葉子,幾分鐘時間就端在食客面前了。
四是“小”在價格低廉。它既然躋身小吃之列,這就注定它的價格與各個時代的工資物價水平相匹配而較低端。且不說五六十年代的幾分角把錢一碗,那時常有在館子要一碗小面一碗白飯者,以面就飯,連作料湯湯都拌飯吃干凈了的。既飽腹,又少花錢。
現(xiàn)在的重慶小面,最低價是六元一碗,與隨便點個炒菜或是蓋飯?zhí)罪埾啾容^,也還算是價廉物美。據(jù)觀察,經(jīng)常有年青的上班族或外出辦事人員,中午可以一碗小面就應付過去了。一則現(xiàn)在生活很好,食無憂,一碗面條亦足矣;二則中午時間緊,怎么簡單方便怎么來;三則習慣晚餐或與家人或與朋友嗨一頓,中午自然可以將就。這樣,小面也成了一些人中午的主食了。
最后,小面的“小”還“小”在它的口味可以靈活變化上。食客可以依據(jù)自家的味覺喜好提出個性要求,這就是一種很平等很親切的感覺了。如紅湯(麻辣)、清湯(不要麻辣)、提黃(面條偏硬)、干溜(不加湯水,食客用佐料拌面)、寬湯(湯水多點)、加青(多加蔬菜)、重辣(多加辣椒)、少麻(少加花椒)等等。
近些年,重慶小面在全國很火,正象重慶火鍋,得益于這方水土培養(yǎng)起的味覺,即重慶人舌尖上的記憶。“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外地朋友紛紛赴渝學藝,學費收到幾千上萬,這怕也是重慶小面始料所不及的了。
重慶人愛吃小面全國有名。出去久了,尤其是到北方,最想的就是重慶火鍋和小面。朋友去北邊,才十幾天。回重慶,一下火車,對對直直跑到小面攤要了兩碗小面,一口氣吃下,連湯湯都喝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