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 ? ? ? ? ?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不求飽,住不求安,做事靈敏、言談謹慎,積極要求上進,就算好學了。”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我們在物質上解決了基本的溫飽問題,住房問題也就夠了,即便只是租住,穩固安全就好。但在孔子那個時代,很少人能夠真正的解決溫飽問題。孔子是想讓我們別總想著物質生活,如果特別希望食求飽、居求安,一心想著謀求物質和金錢,就沒有心思學東西。而在年輕的時候是最應該學東西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勉勵自己,避免跌入消費主義的陷阱。這樣,即便同樣在努力還房貸,車貸,在努力工作,在創業、賺錢,但會很清楚,這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無求”并不是強調“不求”,而是我們要知道“求”沒有窮盡。
“敏于事而慎于言”中的敏指的是敏捷,敏于事就是即使吃不飽飯,沒地方住,照樣能認真的對待學習和工作。“慎于言”就是不夸夸其談,不裝模作樣。
“有道”代表有道之人,就是要好好做事,去尋找那些能夠幫助自己的人,向高尚的人學習怎么做人。“正焉”就是控制好欲望,讓自己能夠走在正道上,而不是走歪門邪道,去做那些讓家人感覺羞恥的事。“可謂好學也已”,能夠做到這幾點的話,便算是一個好學的人。能夠被孔子點名表揚為“好學”是相當不容易的一件事。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譯文:子貢說:“貧窮卻不阿諛奉承,富貴卻不狂妄自大,怎樣?”孔子說:“可以。不如窮卻享受當下生活,富卻不忘繼續提升涵養的人。”子貢說:“修養的完善,如同《詩經》里說的玉器加工:切了再磋,琢了再磨,對吧?孔子說:“子貢啊,現在可以與你談《詩經》了。說到過去,你就知道未來啊。”
“貧而無諂”,就是窮但是不諂媚。“我很窮,你很有錢,我不用諂媚你,不用向你討好,不必巧言令色。”? “富而無驕,”指的是很有錢,不驕傲,不跟別人吹牛,不顯擺。“無諂”是自己忍著,是一種壓抑、較勁的狀態,其中有痛苦、有憤怒。但是孔子的意思是,貧窮也不必這樣逼迫自己去塑造風骨,要安貧樂道,要舒展而開心。即使窮,我也可以高興,貧而樂道。
“富而好禮”和“富而無驕”也有區別。富而無驕,有可能會出現一種“我有錢,我假裝自己平易近人”的情況,而富好禮是不需要假裝的,“我有錢,但這沒什么了不起,我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多著呢,我要去學道、學禮”。
子貢和孔子的區別,在于找和不找。子貢的做法是找,在較勁,刻意的約束自己。孔子的態度是不需要著急,不需要使勁,不需要刻意的提醒自己,逼迫自己,開開心心就行了,有錢沒錢都無妨。
貧而樂,富而好禮,真正的貴氣是自然而然的。子貢認為,窮人對富人不諂媚,富人也不會因為有錢而不可一世,欺壓窮人,這已經算是不錯的境界。而孔子的境界更高,“貧而樂,富而好禮,”區別在于不管窮還是富,“樂”和“好禮”是發自本心地享受當下,而不是刻意表現出某種境界給誰看。所以,真正的“貴氣”是快樂的、自然而然的。
關注原因而非結果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 ? ? ?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不要擔心別人不了解你,而要擔心的是你不了解別人。你不知道別人,代表你可能錯過學習的機會,錯過合作的機會,錯過舉薦的機會。我們在跟他人合作的過程中,要先了解別人,才能結成聯盟,更好的溝通和協作。
“不己知”是結果,“不知人”是原因。原因我們是可以靠努力去改變的。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我們應該擔心的是自己耕耘了多少,而不是擔心能收獲多少。我們能夠擔心的部分一定是原因的部分,不必擔心的部分是結果的部分,至于你做了該做的事情之后,整個社會是否了解你,外人是否理解你,那是結果,是別人的事。對于結果,我們無法掌控,我們只能在原因上下功夫,用心做事。關注自己能改變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與他人的交流和溝通上,讓自己變得更加謙虛,更加敏銳。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句話看似簡單,但深刻地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做事的方法和人生的態度。
因上努力,果上隨緣。保持謙恭的心不斷學習、不斷成長。提升人生修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