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主題是“自我接納”,它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概念。
我們常常給自己定下一些不切實際的目標,在遇到挫折時又喜歡責怪自己,為什么我們好像很難接受自己呢?
一個原因是,我們對于“完美”的執念。完美主義者會過度追求“更好的一面”,并且掩蓋自己認為不夠好的一面,長久下來,對自己會更加苛刻,對自己的包容也會降低。
第二個原因是,遇到挫折時,總是喜歡歸因于自己。不是說向內歸因不好,而是這樣的“嚴于律己”,會給自己造成很大的壓力,過度的責備也會更難接納自己。
怎么接納自己呢?我們大多數人對“自我接納”都存在兩個誤解:
第一個是,認為自我接納就是不改變。
其實自我接納本身就是一種改變,而且是很難的改變。
難在哪里呢?難在忍受。我們需要忍受達不成目標的焦慮,忍受不好的境遇,哪怕暫時看不到希望。
第二個誤解是,把自我接納當做獲取另一種好處的途徑。
我們會以為,只要我能夠做到“自我接納”了,那我就會變得更好了,我就可以收獲平和、幸福等這些美好的東西了。
不是這樣的,如果你是這樣想的,那么本質上還是在尋求改變,追求“自我接納”這個目的本身,就是不能接納自己的表現。
我曾經問一位博主如何才能達到“平和”,她說:
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生活中發生的事情,會有情緒,但會去想辦法解決,并且認為這都是生活的樣貌。
真正能夠做到“接納自我”的人,他的腦子里是沒有一些妄念的,不會去追求一些夢幻泡影的東西,他專注于解決眼前的問題,不糾結,不逃避。
真的做到“接納自我”的人,也會為了一個目標付出極大的努力,但是他們步調平穩,不會那么焦慮,不會花那么大的精力來苛責自己,而是選擇包容與平和。
我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一直以來,我們的心中對于平和都有一個很高的標準——像是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啊,泰然自若啊,穩重啊,喜怒不形于色啊......
我很奇怪,我們為什么把這些用來形容老年人的穩重、官場的深沉,用來要求還處在青少年階段的自己?
不要這樣,這些不也是我們腦子里的妄念嗎?
自我接納的本質不是追求,而是舍棄。舍棄什么呢?舍棄對生活的過度控制,以及還殘存在你腦子里的“完美世界”和“完美自我”的幻想與執念。
心理治療領域里,有一種很著名的療法,叫做“森田療法”,它的核心理念是:帶著問題生存;為所當為。
意思是,不要糾結于你自己的問題,把它當做你生存的常態,而是去專注你真正想做的事情。這才是自我接納的真諦。
我們越是不能“接納自我”,我們就會越焦慮,越焦慮,就會越想尋求改變。
當我們想要改變時,問自己一個問題。
你問自己:
我所遇到的,是世界的不如意,還是需要改變的問題?
我們這個是世界本身就存在很多的不完美,它不是按我們的想法設計的。
我們會遇到各種挫折、感到焦慮、心情不好。
但這些都不是問題,它是世界運行的常態,如果我們錯把常態,當做了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改變不僅沒有效果,有時候還會變成問題。
其實,“接納自我”是很難的,但如果真的可以做到,或許我們就真的可以看的更加清晰,不會帶著烏托邦式的想法與生活死磕,可以在兩個極端來回切換。
做到“自我接納”的人,對自己有著更加清醒的認知,他做到了與自己和解,也會更加從容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