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養成一個好習慣?小到每天8杯水,大到每天堅持跑步,每天高質量學習和寫作,等等,無數的人在各式各樣的習慣養成之路上前赴后繼卻效果不佳,當然也包括我自己。從一開始的堅持,到意外事件出現后的偶爾墮落,進而一步步滑到徹底放棄的深淵。習慣養成,慢慢變成了大多數人的習得性無力。
為什么我們在習慣養成這條路上屢戰屢敗而又屢敗屢戰,因為我們有夢想,有自我成就的強烈意愿。但“現實虐我千百遍,我待習慣如初戀”的掙扎背后,卻是習慣永遠不能從“戀人”變成“親人”的無奈,為什么?其實我們自己放棄了思考!前幾年開始流行的“21天養成一個習慣”, 讓許多人看到人生的一線曙光,可等咬牙堅持完21天之后,第22天反而成了放棄的第1天。可我們真正想過沒有,每天喝8杯水和每天寫1篇文章、讀100頁書可能是一個難度量級的習慣嗎?!
學習了習慣養成訓練營的第一課后,我腦海中一直盤旋這三個問題:第一,養成習慣是為了什么?第二,我們為什么要選擇養成某個習慣?第三,養成習慣的失敗經歷帶給我們什么?
對于第一個問題,大多數人都不難回答,健康的體魄、和諧的人際關系、升職加薪的前途、被人艷羨的成就感、掌控人生的樂趣,等等。但這個時候我們忽視了一個考量,那就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我最期待達成的成就是什么?哪個方面的習慣養成了,能夠帶動我的目標加速實現?簡單說,就是我們要知道自己要什么!不知道要什么而開始養成某種習慣,半途而廢是因為對前路的迷茫。
對于第二個問題,課程講到了元習慣和表層習慣。元習慣,如要事優先、積極主動等,是一個人核心的特質,可遷移的能力,一旦養成,受益無窮,但元習慣必須依賴表層習慣來落地,如養成每天做計劃的表層習慣,是為了強化要事優先的元習慣。但問題是,很少有人將這這兩類習慣結合起來考慮,看到別人跑步瘦身了,就去養成跑步的習慣;看到別人處理事務井井有條,就開始堅持每天制定計劃、記錄時間……殊不知,好的習慣千千萬,但不是都能夠幫助你凸顯核心價值,如果不幸,我們選擇養成的習慣與我們現階段的價值觀和奮斗目標不匹配,我們如何堅持?即使堅持下來,又真的是一件好事嗎?不知道將習慣養成和個人提升相聯接,半途而廢是因為沖突。
對于第三個問題,我必須很慚愧地承認,除了下意識地去逃避習慣養成失敗帶來的挫折感,我幾乎沒有從失敗中得到任何財富。挫折感不是一種愉快的體驗,但逃避會讓我們失去從中總結教訓,再次上路的可能。訓練營告訴我們一種方法,是把失敗改稱“未達標”,不輕易給自己的習慣養成之路下結論,而是把遇到的挫折作為提醒、反饋、改進的契機。不能從挫折中汲取營養,半途而廢是因為逃避。
綜上可以看出,我們習慣養成的失敗在很大程度上是思維的懶惰。我們太習慣自動反應,而錯過了本可以很好規劃、設計、總結、改進的機會。習慣養成之路,不是喊著“跟丫死磕”的口號咬牙堅持,而是要想明白我為什么要、我如何做,這會讓前面的路不那么擰巴,終有一天,我們溫和而篤定,安詳地散發牛人的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