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眼看看就要六一了,大街小巷都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禮物,玩具,很多小學生們除了學習,還忙著排練節目,準備迎接這個專屬孩子的盛典。公司發起了一場公益募捐,捐錢捐物,準備給附近的鄉村小學送去,讓留守兒童能在這一天收到特別的禮物,過得開心。看著辦公司堆得高高的玩具,學習用品,我不禁在思考一個問題,這些被留下的孩子,生活物質的匱乏,教育資源的落后,是給他們物質上的彌補,提升教學環境就能解決的嗎?
? ? ? ?春節時,因為父母忙著修房子,于是我帶著九歲的弟弟去開學,在小縣城的學校里,接觸了一幫留守兒童。雖然已經做好足夠的準備,但是真的接觸下來之后,還是很吃驚。先說說弟弟的鄰居小伙伴們吧,我去之前準備了一堆吃的,當作給孩子們的見面禮,到了住處剛打開門,一幫和弟弟差不多大的孩子就沖進了屋子,看到我愣了一下,沒有說話,沒等我開口邀請他們一起分享零食,已經有人把零食撕開,吃了起來。更讓人無法接受的是,五六個孩子拿著零食跑到了父母的床上,一邊玩游戲,一邊吃東西,碎屑弄得哪兒都是,我有點生氣,這實在是太沒教養了。便委婉地跟他們說,不能到別人家床上玩耍,那時睡覺的地方,不是玩耍的場所。可能是我語氣太過溫柔,竟沒人有所動作。于是我生氣地大喊一聲:“所有人給我下來,不許在床上玩耍”。“呼啦”一下子,孩子們都跑了出去。我問弟弟,他們是不是一直這樣,弟弟猶豫了下,點了點頭。告訴我,他們的爸爸媽媽都去打工了,都是跟著爺爺奶奶一起到縣城讀書,但是他們并不愛學習,也沒有禮貌,每天下課了都這么瘋玩。聽罷,我只能無奈的搖搖頭,缺少父母教育和陪伴的孩子,我又能說什么呢?
? ? ? ?我帶著他去學校報道,看到了留守孩子們在學校的另一面。弟弟的學校在當地還算不錯,因此多半同學都是縣城的孩子,都是父母陪著來的,但是也有不少是留守兒童,由年邁的爺爺奶奶帶著來報道。和院子里看到的不同,在校園里,他們表現出來的羞怯,敏感,和正常家庭的孩子是完全不同的。我并沒有半點瞧不起之意,只是看到眼前的場景,不免心酸。報道的時候,很多家長圍在老師身邊詢問各自孩子的情況,新學期需要買什么工具書,孩子應該參加什么興趣班。而總有那么幾個人,在爺爺奶奶交完學費后拉著他們匆匆離去,因為爺爺奶奶不知道老師說的那些輔導書,更不知道興趣班是怎么回事,一聽到興趣班要交錢便愁容滿面。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他們表現出的慌亂和敏感,讓人覺得心疼卻又無能為力。很多父母外出打工,掙錢不少,按理來說,參加興趣班不是什么大問題。對于久居農村的老人來說,卻是不必要的花費,在孩子平時的學習上,他們也幫不了什么忙。
? ? ? 表妹是個標準的城市孩子,三歲半上幼兒園,唱歌,跳舞,彈琴,識字,是她學習的內容。而課余,舅舅舅媽會帶著她去公園,游樂園,玩耍,到處旅游。如今七歲的她在上小學二年級,除了學習之外,古箏已經考過業余四級,簡單的曲子信手拈來,參加了小主持人的課外興趣班,周末還要去跳芭蕾。關鍵這些都不是父母逼迫的,是她自己跟父母提出要學習不同的技能,并很好的堅持下來了。優越的教育條件培養出來的孩子,表妹無論在什么場合,都落落大方,禮儀方面也沒什么問題。看,這差距真的太大了。說這些不僅僅是為了表達留守兒童和城市孩子的差距,而是造成這些差距的根本原因。錢是其中之一,但絕對不是全部,說實話,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會給孩子買衣服,買玩具,盡量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他們的生活條件其實沒有那么差。但是為什么有父母陪伴和沒父母陪伴的孩子人生差距那么大呢,最主要的是還是父母的言傳身教和陪伴!
? ? ? ? 但是對于農村的父母來說,陪伴孩子是個奢侈的夢想,因為要掙錢養家,靠種地,做農村活計是無法生存下去的。很多人都是小小年紀外出打工,找到伴侶結婚生了孩子,因為支付不了孩子在城市的花銷,孩子也無法在城市落戶,于是只能把年幼的孩子扔給家鄉的老父老母撫養,然后他們接著打工維持生計,過年才回家見一次孩子,甚至有的家長,幾年才回一次家。然而隔代教育本身就有很大的問題,農村爺爺奶奶很多沒上過學,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自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任其自由發展。久而久之,孩子們養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心里的自卑也會日益增長,甚至走極端。我不否認這些留下的孩子里面,有的也很爭氣,學習成績優異,考上了大學,留在了城市,然而這部分人太少太少。
? ? ? ? 我沒有去做過專門的調查,但是從我自己,從我身邊的案例來說,陪伴一個孩子成長真的太重要了。我的父母是典型的農村人,在我和姐姐出生后,他們沒有跟村里的人一起踏上南下打工之路,而是選擇了陪伴我們一起長大,媽媽說,她不放心老人帶著孩子在家生活,無依無靠太可憐。因此我和姐姐的童年一直有父母的存在,九歲以后,爺爺奶奶去世,我和姐姐離開家去縣城求學,父母也沒有因此而離開,依然留在家鄉,并時常來城里探望我們。雖然沒有和他們住在一起,但是父母給我的感覺是他們一直都在,也很關心我們的成長和學習。后來,我和姐姐都考上了大學,留在城市工作。村里最要好的幾個小伙伴,雖然沒能接受城市教育,但是父母一直陪伴左右,給予他們很多鼓勵和安慰,最后也都考上了大學,畢業后考上公務員,日子過得不錯。反觀那些父母從小外出打工的小伙伴,他們幾乎全部都是在初中畢業以后選擇輟學,現在重復上一輩走過的路,打工,結婚,生孩子,把孩子留給已經不能繼續輸出勞動力,留在農村父母帶,這樣的日子,也許會一代接著一代地過下去。
? ? ? ?生活的壓力逼得很多人不得不背井離鄉,拋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母,到城市討生活。每每看到那些探望留守兒童,過年過節時采訪打工父母的新聞,視頻,一幕幕那么令人無奈,心疼。熱鬧的兒童節又要來了,當學校舉行親子活動的時候,當看到別家的父母帶著孩子開心的挑選禮物的時候,那些可憐的孩子,又該怎么辦?那些不能陪伴孩子的父母,又是怎樣的心情?留守兒童的生活和教育,到底誰來負責,誰又能負責到底?孩子幼年時沒有陪著他們長大,等他們結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大多數情況也不能住在一起,親情因缺少陪伴而疏遠,誰又能來拯救這岌岌可危的家庭關系呢?
? ? ? ?作為一個沒有被留守的農村孩子,站在我自己的角度來說,孩子還是得跟著父母長大。也許生活會很辛苦,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再大的困難,有了父母的陪伴,會安心很多,爺爺奶奶也不會那么辛苦。對于父母來說,把孩子生下來就得對他們負責,不要錯過孩子的成長,不要讓他們從小就生活在不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