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在其中一個專欄中總結了,“不給選擇”在生活中帶來的好處。
1,在商業方面,讓用戶滿意的銷售和服務恰恰是不給用戶太多的選擇。比如,蘋果手機每次只設計生產一款機型;Google搜索引擎的簡單設計;本田汽車特別短的產品線;這些平牌做的就是“少就是多”,并且它們在市場上所取得的成功,世人都有目共睹。
2,在管理方面,不給選擇通常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員工的滿意度。比如,公司組織旅游,在旅游地點上就要“不給選擇”。因為只要給出了兩個選項,不管目的地是哪一個,最后的結果是,大多數人都不會滿意。因為大家會不自覺地在心里比較。選擇A地的人會念著B地的好、選擇B地的認會念著A地的好,因為,得不到的總是更好的。
鄰近春節了,節前節后聚會也都變得多起來。比如同學聚會。組織者如果在微信群里征求大家的時間,不但會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盡,而且這個聚會有可能也辦不起來。比較簡單的方法是,幾個核心的同學一起商量先定出一個時間,然后再通知大家。
不給選擇的一個直接負面結果可能是永遠得不到某些客戶,或者在公司里無法讓100%的員工滿意。但這其實沒有太大的關系,因為我們都不是神,沒有能力讓所有人滿意。對于那些在心里完全排斥你的產品的人來說,他們從來不曾是你潛在的顧客。同樣,對于一個團隊中某些個人偏好永遠和團隊大多數人不一致的人,除非他有別人無法替代的才干,否則換一個人替代他的位置,對于他、對于團隊和公司都是一種解脫。相反,如果一個產品設計者只會非常辛苦地迎合每一個顧客,他的顧客恐怕不會很忠誠。一個管理者如果試圖通過給于員工更多的選擇取悅于每一個人,效果可能適得其反。
相比“有選擇”,“沒有選擇”會讓我們擁有更強的幸福感。而當我們有選擇的時候,我們需要謹慎的一點是,不要掉進一個陷阱:因為有了太多的選擇,而只顧于把精力放在選擇上,無法腳踏實地地安心經營。比如婚姻關系中,如果你有其它多余一項的選擇,會不會就疏于對現有婚姻關系的經營?舉一反三的,還有工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