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候,我們比較容易成為好父母,因為有愛;在陪伴學童成長的時候,我們卻發現不太容易成為好家長,因為不知道該怎么教——咱也不是學教育的呀!作為一名非教育從業者的在職媽媽,在陪伴尹小溪小盆友成長的六年多時間里,我一路摸索,得到很多對幼童啟蒙教育的經驗和教訓,在她成為小學生成為學童之際,開始真正檢驗和考驗我的啟蒙教育了。從今開始,記錄一個中國式家長的陪讀經驗。
尹小溪小朋友,六歲半,2017年9月正式入學成為小學一年級生啦!跟大部分同齡小朋友比較,她入學時點的學前啟蒙狀態應該算得上奇葩了。她沒上過幼小銜接班,除了自己名字外完全不會寫字,沒學過拼音,沒學過加減法,總之就是沒提前報班學過任何一年級那些語文數學知識。
但是,她已經完全識字,達到了獨立閱讀全文字長篇小說的程度,文字閱讀速度達到可以看中字美劇的程度;她有一定獨立自學能力,比如自己看視頻學會了還原各種異形三階魔方(標準三階是家長教的)。所以,這樣的尹小溪,雖然早已不是白丁,但就一年級學業和知識點習慣來說,確實是完完全全零起步。她的情況就是這么顛倒和奇葩。
為什么大家覺得需要上幼小銜接班
現在的教育風氣,貌似小學入學準備就等于上幼小銜接班。很多家長認為上幼小銜接班是環境所迫,因為大家都在上,很多孩子入小學時已經學過,所以一年級老師課堂進度快,甚至默認孩子都是會寫字會拼音的,在這種環境下家長擔心沒上過銜接班會跟不上一年級的節奏。歸結起來,銜接班的作用主要是三點:
1、防止一年級老師課堂進度太快太跳躍
2、降低孩子一年級新生起步的適應難度
3、培養作為一個學生的課堂和作業習慣
為什么我不贊同上銜接班
盡管我也有對一年級的擔心,也看到尹小溪的幼兒園很多好朋友都在銜接班里度過暑假,甚至我還被家里催著報銜接班,但我和溪爸經過利弊分析后仍然堅持我們一貫地“不提前學習術科知識、只做學習習慣啟蒙訓練”的原則。從我自己從小到大的學習經驗來說,我覺得提前學習學校的術科知識,對建立孩子的起步學習和思考習慣,是弊大于利的。
1、雙倍課時法,是一種惡性循環的低效學習方法。
幼小銜接班說白了就是提前學習拼音和一年級數學等知識,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用雙倍課時時間投入來換取對知識點的掌握。這么做,短期來看效果顯著,孩子入學后,會寫字、會拼音、會加減法,快速適應一年級作業要求,天天得表揚。但長期來說,雙倍時間法不是真正的學習能力,或者說這種方法等到初高中后就不適用了,因為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習深入難度加大后,完成當期學習任務的時間會趨于飽和,你就不可能有多余的時間去搶跑或者用雙倍時間去換學習優勢了!
一年級起步階段,最簡單的知識,學習的起點,就依賴于雙倍課時法,那么以后知識難度增大后,則更難擺脫對雙倍課時法的依賴,只能惡性循環下去。
2、腦力運轉強度不足,是一種低效的思維習慣。
學習起步階段就依賴于雙倍課時法,對腦力的訓練其實是不足的。原本一個課時就應該掌握的知識,習慣性靠兩個課時去掌握,習慣性指望這次沒聽懂還有下次課。在單位課時內,大腦沒有充分調動到“聽一次就百分百搞定”的運轉狀態,而大腦的這種高效運轉強度,是需要長期累積訓練才能逐漸提高的,在學簡單知識時都達不到一定思考強度,以后更難。
3、學校課堂聽講沒質量,是最糟糕的學習習慣。
一年級新生,是建立課堂聽講習慣的起點階段,起步時如果有了壞習慣,今后糾正起來非常困難。銜接班搶跑,導致學校課堂上重復學習同樣的知識點,容易使孩子產生錯誤認知進而影響學校課堂的聽講習慣:因知識點重復而對學校課堂失去興趣不愛聽講,誤認為自己很聰明學校老師講的自己都知道,誤認為新知識在課外課堂學、學校課堂聽不聽無所謂。最后,學校課堂的聽講習慣,就變成了正餐不好好吃,天天離不開加餐,把加餐當正餐。
所以,基于上述理由,我不僅沒有報幼小銜接班的打算,甚至一直刻意避免她去接觸一年級知識點的書籍,就為了讓她保持對課堂知識的新奇興趣。
入學準備真正要準備的是什么
我覺得真正的幼小銜接,是培養孩子單位時間內的知識吸收效率,家長要觀察和培養的,是孩子花最短時間掌握新知識的學習能力。
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小學入學前,是教會孩子,什么是聽課以及怎樣聽課——這和學什么知識點是兩碼事。用現在最熱門的TED課程來說,就是學習“學習的方法”。我主要從三個層面在日常聊天中逐漸向孩子傳遞銜接信息和實踐引導:
1、怎樣掌握小學課堂規則?
首先要介紹課堂基本規則信息,比如每節課40分鐘、課上一般不能請假離堂、每天的課都是像火車一樣環環相連的新知識、有作業和考試、問答規則等等。然后通過討論互動,讓孩子比較小學課堂和幼兒園課堂的差別,進而引導她去分析用什么做法可以去適應小學課堂規則:課間記得去上廁所以避免上課時尿急,在學校注意增減衣物以避免生病請假掉課,注意調節座位座椅和坐姿以避免久坐太累,課間不要跑太遠以避免上課遲到……
提前做好心理建設,讓孩子對小學課堂是咋回事做到心中有譜,就能有效減少新事物帶來的茫然和無所適從的感覺。
2、怎樣學會全神貫注聽講?
我主要從兩方面引導:一方面,建立聽課重要性的認知,就是讓她知道一條邏輯“上課沒聽講→知識沒學會→玩兒的時間要去補學”;另一方面,通過“聽故事一遍+復述”的練習,訓練孩子認真傾聽和記憶的能力,并不斷強化提高。
最好的引導,是在孩子的生活場景中,潤物細無聲地給予指引。每當帶孩子玩兒的時候經過補習班,我就告訴她“你看,上課不聽講的后果就是晚上來補課,把玩兒的時間都占了”;她聽凱叔講西游記時,我要求她認真聽一遍,然后扮老師給我講故事,盡量不要漏掉細節。
這兩方面我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刻意引導,在“只聽一遍”上反復強化,慢慢就會發現,“認真聽一遍”會成為孩子腦海里的一個開關,這個開關一開,大腦就轉換到一種全神貫注傾聽的狀態,聽得仔細記得牢固。
3、怎樣掌握課堂問答規則?
主要是告訴孩子回答問題的基本禮儀:會的問題要大聲回答,確保連教室角落里的人都聽得見你精彩的回答;不會的問題,有兩種回答方式,一是直接說自己不知道,二是說自己想到的思路,但默不作聲是不禮貌的;對每個問題都要積極思考,同時認真傾聽別人的回答,記住別人回答的那些自己沒想到的答案,等等。
問答規則和思考習慣的練習,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操作,就是多多地和孩子討論問題,交流問答,在問答中注意點撥基本禮儀。家長平日與孩子討論問題越多,孩子就越會思考問題,在課堂上參與問答積極性就越高。
和孩子的交流討論,要想受孩子歡迎走進兒童的心里,要想開拓孩子思路啟發心智,要避免進入兩個功利主義誤區:一是只認為討論與學習相關的問題才算是學習,老和孩子談論學習和成才之類話題;二是不要居高臨下以成人的權威去強迫孩子“哪兒那么多為什么、照我說的來就行了”,你不給孩子解釋為什么說服他們,他們慢慢就不愛問問題了。
任何關于習慣的準備和養成,都非一日之功,都需要長期的引導和強化,直到變成行為模式。所以,好的習慣,說到底,靠的是家長持之以恒、潛移默化地引導,而不是銜接班的幾節課就能解決的。因此,無論上不上銜接班,都應該注意上述正反兩方面的問題,培養“學習的能力”,規避搶跑對學習習慣建立的負面影響。
尹小溪到了接受檢驗的時刻了!不會寫字,不會拼音,上學第一天就遇到了問題,老師要求學生自己抄作業,不會寫的字用拼音代替!我怎么教尹小溪克服這個困難呢?我正式開始了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博弈。
相關文章鏈接:
原創聲明:轉載請聯系作者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