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喜劇色彩的電影是帶動大家的歡快氣氛,悲劇電影就應是讓觀眾感同身受到聲淚俱下。在斷續觀看完電影《唐山大地震》時,竟已記不清自己到底用掉多少張面紙了。由此我認為由導演馮小剛拍攝的這部催人淚下的具有歷史紀念意義的電影是成功的。
1976年7月27日夜的唐山,多少人們正在沉酣睡夢中,天公發怒!短短二十三秒,二十四萬同胞的鮮活生命頃刻間說沒就沒了。這場鮮有前例的大地震不僅僅是歷史上永遠不能磨滅和遺忘的一塊大傷疤,這更是無數滅頂之災的家庭,家庭幸存者歷經幾代也忘不了放不下的痛中之痛。
《唐山大地震》這部影片主要講述的是主人公元妮,一個普通的紡織廠女工。有一對快入學的龍鳳胎兒女:方登,方達和丈夫方大強,一個幸福的四口之家。在大地震突然來到時,在工地加班的夫妻兩人都想奔回家救兒女的關鍵時刻,丈夫狠命的一拽下,元妮雖然保住了性命,卻親眼目睹丈夫被倒塌的房屋給壓死的慘狀。
發現兒子,女兒被壓在同一塊水泥板下,只能救一個的危急關頭,元妮選擇了“救弟弟”。地震后,元妮就跟廢墟里扒出的兒子方達相依為命。并一直單身將方達撫養成人,直到方達娶妻生子。
影片又巧妙地在三十二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中,讓主人公元妮一直以為早不在人世的,內心虧欠了半世的女兒方登和弟弟方達意外重逢。隨著隔閡的通融母女也終于相認,最終方登也打心底真正原諒并理解了母親這半輩子以來對于另一世界父親的思念,對誤認為不在人世女兒的虧欠,這三十二年來日日夜夜的心酸與煎熬。
影片播出后,多數人認為元妮當初選擇“救弟弟”是“重男輕女”思想的作祟。而我則認為這是為人父母的一種護短意識。細心的觀眾可以記住劇中方達曾說過:他的母親生了他三次,出世時難產,出世后又是肺炎,醫生勸說放棄的情況下,元妮還是堅持己見醫治了方達。最后又舍棄姐姐而救了他。這里除卻重男輕女思想,就是一種典型的護短意識。其實中國父母最疼愛的并不是最優秀的,最關心和疼愛的恰恰是那個最弱小的。
關于這部電影的許多情節就不一一贅述。我建議大家親自去看看,從中更能領悟:在天災面前,我們人類有時真所謂束手無策。珍惜擁有!珍惜當下!這些才是真實的。就像元妮常常念叨的:“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
我這里想先來說說這部電影里多次運用到的或明或暗的反襯手法。
細推電影一開始,主人公元妮那熱烈、奔放的性格,和震后半世的安靜、平和的心態,就是一個鮮明而冗長的反襯。“哪一個男人會用生命來愛我?”這句話使元妮這一性格前后的反差完全成立了。“我若過得花紅柳綠,就更對不起你了。”元妮對女兒方登說的這句話又使她三十二年來的堅持獨身完全合乎情理了。
唐山大地震中,主人公元妮面對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兒、女卻只能二選一時的訣擇。三十二年后的汶川大地震中,同樣一位母親在面對是要保住女兒的性命,還是保全女兒的身體時的抉擇。進一步反襯出了當年元妮兩選一時的迫不得已。
類似這樣的反襯,影片中是多處運用到的。
接著來說說這部影片中稍帶略過的沒有血緣紐帶的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的性的對待處理問題。
當然這部影片中的養父王德清是位優秀的軍人,軍人本就有軍人的自律、修為。所以養女王登在這個知識分子的家庭中是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培養的。
借這部影片,我倒想呼吁天下所有的母親:請別輕易放手自己的孩子!萬一放手了,不管子女能在多么優越的環境里成長,他的性格都會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隱患。更兼一旦掐斷了血緣這根紐帶,無論在倫理、道德標準等諸多方面,也就缺失了本應的約束力,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的。
最后談一下關于有人認為影片與原著出入較大。我倒認為在大地震這么個宏大的背景下,影片中養父、母與養女之間,無論性格的把握度,情節的安排上都較為恰當。也希望我們現實生活中的收養家庭都能以影片中王登一家為參考,都能穩妥地讓矛盾的苗頭熄隱。
好了,關于《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真的很有觀看價值,希望大家能夠好好看看,也希望大家好好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還是元妮的那句話:“沒了,才知道什么是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