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思想品德有一課是,保護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那到底心理健康有什么標準呢?什么時候你真切感受到,你是心理健康的?分享一下當時的現象場,也就是覺得自己心理健康的時間、地點和環境等。
武老師分享了一下他的感受,在15年前,一直是一個典型的“好人”,除了兩年的抑郁癥,其他時間都能很好地學習工作,也有不錯的社交。
在別人眼里,看上去活得還不錯,但自己一直不喜歡自己的狀態,不覺得自己健康,很簡單,因為感覺自己的生命力被鎖住了。
經過漫長的努力,15年后,鎖住的生命力,才終于打開了一些,時常能感受到生命力,像水流一樣在自己身上流動,這時才覺得自己的心理是健康的。
再問個問題,你曾經在什么時候體驗過生命力流動的感覺?既可能是正能量流動的感覺,也可能是負能量流動的感覺。
對心理健康,經常會感覺到自己是好人,其他基本沒感覺,始終覺得自己孤獨無助,在努力尋找安全感。有體驗過身體流動的感覺,肌肉的運動,還有做瑜伽時,身體的流動。
有次生氣時,有感覺到,隨著時間一天一天過去,自己的情緒在積壓在,然后直到沖破那個火山口,噴發出來,一瞬間大腦空白。我感覺這是負能量的流動。
分享一段魯米的詩:
不用擔心這些樂音無處可藏!
即使我們一件樂器壞掉,也不必介懷,
我們所墜入的,是樂音處處的存在,
即使全世界的豎琴盡皆焚毀,
仍然會有隱藏著的樂器在彈奏。
心理疾病
如果你去找資深的精神分析師做咨詢,那你輕易不會從他那里,聽到對你的診斷,受過嚴格訓練的精神分析師,可能會做診斷。
但沒必要的話,他們不會把診斷告訴你,因為診斷是刻板的,而人無比豐富,他們寧愿去看到一個活生生、立體的你。
相反,如果你找的是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課,那下診斷是醫生的職業要求,于是,你總是會聽到對你的診斷。
按照現在的精神衛生法,只有精神科醫師才有下診斷的權利,心理咨詢師是不能下診斷的,比如武老師就不能給來訪者下診斷,如果來訪者被診斷為某種心理疾病,那心理咨詢師是不能做治療的。
心理咨詢師主要面對的是普通人,而不是心理疾病患者,所以的確不擅長診斷。還好,這里說的只是一個簡單的分類。
依照精神分析,心理疾病由重到輕,可以分為三大類:精神病、人格障礙和神經癥。創傷越早,患病越重。
按照精神分析的理論,6歲之前的人生階段,是人格發展的關鍵階段,一個人的人格在這一階段被基本定型。
如果兒童在這一階段遭遇嚴重創傷,就會埋下患病的種子,如果以后的人生階段,再一次重復了類似創傷,他就可能會爆發相應的心理疾病。
精神分析認為:精神病患者是1歲前的養育環境出了大問題;人格障礙患者是3歲前的養育問題;而神經癥患者,則是3~6歲的養育出了問題,之前的基礎還可以。
很多人反對這個觀點,比如精神科醫生,更傾向于認為,精神分裂癥主要是基因問題,這一點有存在爭議。
精神病
最嚴重的精神疾病,有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等,典型癥狀有,比如幻覺、妄想、怪異行為和怪異想法。
可以說,怪異是精神病患者,最容易區分的地方,他們的言語、行為和神情,明顯和正常人不同。
最典型的是精神分裂癥,核心癥狀是幻覺和妄想。幻覺,就是看到了并不存在的事物;幻聽,就是聽到了原本沒有的聲音。
妄想,也就是偏執地堅持自己的想法,哪怕沒有任何證據,但還是堅持,而不會被說服。
經典的妄想是被迫害妄想,認為自己生活中的所有不順,都是某個人或勢力,構建了一個體系來迫害自己。
再比如鐘情妄想,通常是認為某個名人愛上了自己,還有比如嫉妒妄想,認為配偶出軌了周圍的異性等。
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問題是,失去了現實檢驗能力。他們把自己的內部想象,直接視為現實,如果別人的外部信息和自己的內在想象發生沖突,他們寧愿相信自己內在想象。
比如武老師的一個朋友,曾經突然得了精神分裂癥,她坐在電梯時,看到父親在電梯里罵她,晚上睡覺時,聽到母親和母親那邊的親戚在客廳里議論她,她知道這是幻覺,立即去醫院接受精神科的專業治療,一個多月后。她的幻覺就消失了。
著名數學家也是諾獎得主納什,發明了納什均衡,他的幻覺是看到一個小女孩和一個成年男性。在視覺和聽覺等感覺上,他們如此真實,所以納什對它的存在一直深信不疑,這就是缺乏現實檢驗能力。
但是,在妻子要離開他的緊急狀態下,他突然通過推理,開始有了現實檢驗能力,這個推理就是,他發現小女孩從來沒有長大過。
這兩個例子都是靠寶貴的現實檢驗能力,讓他們對自己看起來無比真實的幻覺,產生了懷疑,這就給療愈提供了可能。
精神病患者,至少在他的疾病所侵染的范圍,他是活在一個人的世界的,他意識不到別人的存在。
而直接把自己的內在想象當成了外部現實,于是其他人也難以對他發揮鏡子功能,去看到他,他也無法和別人建立起關系。
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也是非常嚴重的心理疾病,比精神病輕了一個級別,有了相當的現實檢驗能力,也顯得沒那么怪異了,甚至武老師認為,他們還會對人情世故洞若觀火。
問題是,他們雖能感知到別人的存在,但難以對別人生出情感來,別人對他們而言就是實現目標的工具,難以將別人感知成,和自己一樣,都是有獨立尊嚴的人。
比如自戀型人格障礙、表演型人格障礙、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等。
可以說,他們的人格就是自我,還沒完整成形成,于是他們的主要努力,都是為了維護自己的自戀,核心邏輯是:我沒有錯,永遠都是別人錯。
最典型的人格障礙,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是各種惡性新聞事件的主角,習慣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一次,武老師去監獄給犯人上課,講到一個悲慘的故事時,竟然聽到有人在笑,這是在其他場合講課從沒遇到的情景。這些大笑的人,應該大多是反社會型人格。
人格障礙患者不認為自己有問題,所以多數不會去尋求醫治,除了其中少數類別,比如邊緣性人格患者。總體來說有三個特點:
1.不穩定,情緒非常反復無常,前一秒還在大哭,下一秒就破涕為笑,核心是缺乏穩定的自我意象,導致他們很容易變換角色,和他們相處,你會覺得他們一會兒變一個人。
2.沖動易怒,容易自虐、自傷甚至自殺。
3.極度害怕被拋棄,他們常表達“你只要不離開我,要我怎么做都行”。
人格障礙患者特別是邊緣型人格和反社會人格,他們因為不懂什么叫規則,所以有了一種強烈的自由感。
比如《蝙蝠俠 黑暗騎士》中的小丑,很像是嚴重的反社會人格,本來電影是把他當精神病的。但他洞察人心的能力和現實處理能力是如此之強,就不是一般的精神病所能做到的了。
神經癥
最輕級別的心理疾病,通常聽到的強迫癥、社交恐懼癥等,都是神經癥。
與人格障礙患者相反,神經癥患者的問題,是他們太容易覺得:我錯了,問題都在我身上。所以會主動尋求治療,心理咨詢師遇到的來訪者,大多是神經癥。
從這一點看,心里虛弱的人才去找心理醫生,這個觀點就可以放到一邊了。
實際上,主動尋求心理咨詢和治療的都是能承認自己有問題的,這是心理發展水平比較高的表現。而像人格障礙患者,多數都不會尋求治療。
用“關系”來解釋
精神病是活在最原始的一元世界中,他嚴重缺乏“別人獨立存在”的這個感覺。把自己的內部想象當成別人的外部現實來對待,可以說,他既不容易覺得別人是好的,甚至也不認為自己是好的。
人格障礙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他們明確意識到,別人是獨立存在的,還沒有對別人產生情感,他們只覺得“我是好的”,還沒有明確意識到“你也是好的”,如果對別人好,也是因“你是我的人”。
神經癥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他們意識到我和你是好的,但我愛你的時候,我擔心你會對第三個人產生傷害。
徹底活在三元世界中的人,就是真正的健康人了,我基本好,你基本好,他也基本好。
有部電影叫《超腦48小時》,說通過手術將一名死去的特工的記憶,傳遞到一個反社會型人格患者的頭腦中,這個一直活在混沌的一元世界中的人,開始發現情感是一個多么美妙的東西。
總結
精神病:癥狀是幻覺,幻想,怪異行為和怪異想法,活在一元世界中,嚴重缺乏“別人獨立存在”的感覺。
把自己的內部想象當成別人的外部現實來對待,失去了現實檢驗能力,無法和別人建立起關系。
人格障礙:三歲前的養育問題,未能得到很好的呵護,自我還沒完全完整形成,因此病情相當嚴重,且不容易治愈。
人格障礙患者的世界,是介于一元世界和二元世界中,他們明確意識到,別人是獨立存在的,但還沒有對別人產生情感。
神經癥:最輕度的心理疾病,介于二元世界和三元世界中,他們意識到我和你是好的,當我愛你時,擔心會對第三個人產生傷害,會主動尋求治療。
并非心靈虛弱的人,才去找心理醫生,主動尋求心理咨詢和治療的人,都是能承認自己有問題的,這是心理發展水平比較高的表現。
謝謝你的欣賞,愿你有個自己說了算的人生,愿你有個被愛照亮的生命。觀點來自《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對于本文內容,你有其他看法嗎?歡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