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反應過來拖更這么久系列)
又是一年中秋,
若不是看到各類APP首頁上都紛紛貼上了一輪飽和度相當高的月亮,
再配上一兩句沒耐心看完的抒情詩,
我大概要忘記這個節日了。
前兒倩倩拿回來單位發的月餅,
慎重地問——
“你喜歡吃五仁月餅嗎?”
我——"喜歡啊!!"
丫頭長舒口氣,
隨后跟我聊了聊因為坦言自己喜歡吃五仁月餅,
被單位同事瘋狂diss的囧事兒。
想想好像真是如此,
一提起五仁月餅,
大家給到的評價都相當直觀:
“煤渣”、“板磚”、“石頭”……
事到如今,
五仁月餅就像偶像劇里的灰姑娘,
流心奶黃、蓮蓉鮑魚、花香果醬……
一個賽過一個美艷。
五仁用一件穿了很多年的舊衣裳作包裝,
在美食進化的浪潮中左搖右晃,
稍不留心,
就一頭栽進了淤泥里。
也不怪大家,
五仁月餅的確擅長給人制造心理陰影,
小時候沒少被里面的冰糖塊兒硌到牙,
不知是芝麻還是煤渣的物體常常鉆進牙縫,
青紅絲兒總是散發著怪異甜味兒,
以至于最后拿到月餅在手里捏一圈兒就能知道“危險物”在哪,
精準地判斷好間距后,
悠然入口,
最后把完整的青紅絲兒和冰糖塊碼放整齊,
炫耀給弟弟看。
也就是在那一刻,
月餅果仁的香味兒同那一點點小自得,
一起為我童年的甜夢,
加了一勺糖。
翻了度娘小課堂才知道,
五仁月餅起源于南方來著,
而今我嫌棄它太甜糯,
感嘆還是家里的味道“地道”,
真真兒是孤陋寡聞的極致表現,
敝帚自珍,
愚人自愚。
人往往就容易犯這樣的錯。
離家在外,
中秋節的氛圍越來越淡,
“團圓”成了大家心照不宣避而不談的話題。
今夜再回想,
月餅對于我們而言已經失去了它最原始的味覺誘惑,
淪為刻意制造儀式感所能采取的慰藉手段,
只不過這種慰藉會隨著年歲增長,
變得越來越食之無味。
數十年后,
當你再捧起那塊沾滿童年酣夢的月餅,
淚流滿面也好,
笑意拂面也罷。
充滿幻夢的游歷,
都是你在這世上灑脫地奔跑過的痕跡。
那種小時候賴在父親懷里,
被他身上老式旱煙的味道包圍的充滿愛意的童年,
早已和母親輕輕端來的,
秋天剛摘下最大最漂亮的蘋果一起,
一起,
都獻給了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