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的書比較雜,所以偶爾也會看一些青少年讀物,畢竟假設以后你要給孩子推薦他年齡階段適合的讀物,你必須自己先看過,了解其內容,明白書在講什么,是否適合他這個階段,這是一項工程量很大的工作,能越早開始準備越好,所以我標注了系列一,在未來的看書過程中,如果有其他合適的書,我也會一起寫出來的。
今天要說的是兩本書,因為有些類似,當然內容完全不同,只是書最后想表達的意思有點接近,所以我放一起推薦下,有時間的女生可以看兩本,男生的話,我覺得有可能沒有那么有興趣。《布魯克林有棵樹》和《女孩的進化史》(這個系列有單獨的《男孩的進化史》,不過我沒有讀過,不便評價)。
《布魯克林有棵樹》的譯者是方柏林老師,這是我最初買的原因,翻譯方面完全沒有問題,傳神、到位、細膩,沒有那種讀起來的別扭感。內容非常簡單,說出來可以概括成一句話:一個出生在貧民窟地區的小女孩長大的故事。
生來身體瘦弱,但卻像是布魯克林院子里的樹一樣,扎根、生長、歷經風雨,走向成熟。故事簡簡單單,看起來也不復雜,所有的真正能打動人心的,全是書里那些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細節和生活中反反復復出現的小插曲。
那么貧窮的小姑娘喲,有一個更被媽媽喜歡的弟弟,盡管媽媽也愛她;有一個非常堅強的媽媽,雖然她曾經以為媽媽是世界上最愛自己的人,后面她才發現并不是;有一個帥氣、溫柔卻完全無法撐起整個家的爸爸,并且因為酗酒早逝;有一個很有個性的嬸嬸,假設沒有這個嬸嬸,她的生活會悲涼無數倍。
她生活困苦,一周家里只有一頓能吃甜面包,其余時間都是發霉的面包果腹;她和弟弟要靠撿垃圾賺取自己的零用錢,然后總是買些5分的小零食解饞;她住的地方搬過很多次,當然是因為沒有錢付房租。她生性樂觀,她喜歡看書,圖書館的免費閱讀解救了她,從A到Z的所有書她都努力去看;她喜歡上課,盡管學校的老師總是對待她那樣的窮孩子更惡劣點;她從不抱怨,只覺得生活很有趣,什么都很好玩。她生性善良,去打疫苗的時候,被醫生罵胳膊臟,只默默接受,離開時懇請醫生不要對后進來的弟弟也說這樣的話;無論生活怎樣窘困,永遠都覺得自己的爸爸是最帥氣的爸爸,媽媽是最溫柔的;最后在家境每況愈下時,家里決定讓弟弟去讀書而讓沒有讓她去的時候,她也未曾放棄學習。
就是這樣一個女孩,有著和許多女孩子一樣的夢想,想要一個洋娃娃,想成為老師的乖乖學生,想擁有很多很多書,也想象過一絲絲愛情的可能性,然而上帝卻給了她貧困、饑餓以及一些磨難,不過那算什么呢?小小的她覺得,只要還生存著,就會像布魯克林的那棵樹一樣,茁壯成長,一直向上,就好比小樹那使勁扎根的韌勁一般,努力再努力著。
她就這樣在成長的路上跌跌撞撞,哭哭笑笑,學習生存、自尊以及歡樂,學習如何對待生活中的困難,最后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自己想成為的人。
《女孩的進化史》的腰封上有一句話:女孩最好的嫁妝應該是智慧、智慧、智慧。
這句話是當時促使我買下它的原因,封面是很溫暖的黃綠色,一個紅色裙子的小女孩在其中顯得很顯眼,書里講述的也是小女孩的成長故事,書的間隙中有不少葉子紋理,洋溢著無法散去的青春氣味和興高采烈的意識,也喜歡書中每一章結束后單獨留給讀者的一頁,可以留下自己的想法和體會,不過我自然是來不及寫上什么了。
當然最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她的的確確是一本真正屬于女孩,也真正讓人激動的好書。一個12歲的小姑娘,一個生活在19世紀末的小姑娘,一個喜歡科學卻被迫接受當時不怎樣教育的小姑娘,在某一天,從她的爺爺那里,推開了一扇名叫“自然”的大門,她不喜歡以后如同她的母親一樣穿著束腰的衣服在夏天熱的直嚷嚷;也不喜歡像自己的鋼琴老師一樣整天拿著戒尺在那里打學生,她喜歡的東西,在當時看來有些小男孩,喜歡周圍的昆蟲,那些新發現的沒有看到過的新奇品種,以及在那個年代從來也不會被老師拿來講述的物種起源。從現在的意義上來看,她是被這個豐富多彩的自然世界給徹底迷住了。
那么她是如何一步步讓自己的夢想成真,如何讓自己成為“自己”而不是大家眼中的那個人呢?伴隨她日益愈增的好奇之心,她又該如何和這個社會進行“斗爭”呢。書的節奏很快,描寫卻非常到位,無需用太過華麗的詞藻來堆砌女孩的改變,只需淡淡的筆觸就足以勾勒出她的足跡,她和自己的“智慧”一起成長,直到成為真正的“自己”之時。
這兩本書,推薦給每一個想要得到改變自己勇氣的女孩,大家都應該擁有,屬于自己的那一份智慧和夢想。畢竟比起這兩個孩子,我們生活在選擇更多的時代,值得自己為之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