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有這樣一本小說嗎?1943年初版便大受歡迎,長駐暢銷書排行榜榜首,根據小說改編的電影曾獲奧斯卡獎,改編的音樂劇在百老匯上演數百場。它還是亞馬遜網站評出的最佳青少年圖書之一,是當之無愧的現代經典。
它就是貝蒂·史密斯的《布魯克林有棵樹》。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時,著實為小說的名字感到詫異。當我終于看完,掩卷之余卻發現,這個書名的確是再合適不過了。
01 故事的發生地
小說中的布魯克林位于紐約,這里分片居住著來自各國的移民。作品對二十世紀初的美國生活給出了百科全書似的介紹。
在無數人心目當中,‘布魯克林’ 這個詞本身和難忘的早期家庭體驗聯系在一起,漸漸成為一種化身,象征著人生早年的貧困,象征著鄰里生活,象征著青春本身。同樣,它也象征著渴望、追求,象征著對外面精彩世界的夢想。
故事中人物的悲歡離合就是發生在這里,書中也不止一次提到女主角,小姑娘弗蘭西說話時帶有布魯克林口音,雖然這里聚集了很多像她家一樣窮苦的人,但是她并不想改掉這一點特征。
書中曾經提到,當人們終于從困境中走出時,會有兩種人。一種從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并不以此為恥,他仍會對和當初自己一樣的人懷有深深的同情,例如,當小姑娘長大,境況好轉之后,她給雜貨店老板留下幾塊錢,好讓某個來抽獎的孩子真的滿足一下希望,中上一次獎;一種是仿佛不記得自己從哪里來,急于和過去分割,就像小說中提到為入學的孩子打防疫針的女護士,雖然她也是布魯克林去窮苦人家出身,但看到實習醫生嘲笑沒有洗得干干凈凈就來打針的孩子們時候,她竟然也隨聲附和,甚至更加刻薄,絲毫不顧及孩子們敏感的自尊心。
故事的發生地是最基礎的背景,我們從池莉、方方的小說中能夠感受到武漢這座九省通衢的江城所特有的碼頭文化,漢正街上長大的孩子肯定不同于胡同里長大的老北京,前者的一天是從邊走邊吃熱干面開始,后者喜歡的豆汁卻讓很多外地人難以下咽。
一個背景模糊的故事往往很難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力也會大打折扣。能把獨特的地域文化呈現出來的作家一般是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外來人即便在此生活多年,未必那夠把握那種神韻。
而作者貝蒂·史密斯生于布魯克林,是德國移民后裔,童年家境貧寒。她沒有上完高中,但是后來和小說主人公弗蘭西斯·諾蘭一樣,在大學修課,后終生從事寫作。
02樹的象征意義
《布魯克林有棵樹》這部著作帶有作者貝蒂·史密斯的自傳色彩。她在人到中年打算寫這本書的時候就是受了左拉一句話的啟發——所謂充實的生活,便是“養個孩子,栽棵樹,寫本書”。
書中的樹是臭椿樹。臭椿樹有個美麗的英文名字,叫tree of heaven,亦即天堂樹,是一種少有的連水泥地上都能長起來的頑強的樹。
這種樹很高大,小女孩弗蘭西喜歡坐在被大樹遮蔽的太平梯上看書,別人看不見她,她卻能透過樹影看見院子里和街道上的景象,這讓她感覺到像生活在樹上。
而布魯克林這種高大、頑強的樹在整部書里又具有象征意義。書中的人們,尤其是弗蘭西和她的母親凱蒂以及她的外婆、姨媽身上大都具有這種特質。
03 母親是棵大樹
母親凱蒂原是工廠女工,17歲時就嫁給了大他兩歲的英俊瀟灑,還很會歌唱的約翰尼。
他們婚后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很短暫,因為凱蒂很快就懷孕了,而約翰尼還沒有做好準備。妻子生產的痛苦對約翰尼來說就像巨大的折磨,他忍受不了跑出去喝醉,并因此丟掉了原來夫妻倆打掃校園的工作。
而凱蒂并不責怪有點懦弱的丈夫,甚至后悔沒有在自己受罪的時候讓丈夫走開了,仍然虛弱的她告訴約翰尼不要怕,她會照顧好他的。
凱蒂不知道怎樣撫養和教育女兒,她不想孩子長大以后像自己一樣只靠力氣賺錢。外婆告訴凱蒂每天給孩子讀《圣經》和《莎士比亞》,這樣孩子長大后,就會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魯克林的出租屋這么大。
后來,凱蒂每晚臨睡前都給弗蘭西以及后來出生的兒子讀一頁圣經和莎士比亞,直到他們上學識字后能自己讀。
為了解決生存問題,凱蒂找了一份以工代租的工作,全家搬到了一座公寓,凱蒂為公寓打掃,公寓讓他們住樓頂的兩間房。另外凱蒂還會再做一些清洗工作。
約翰尼則每天去工會之家,等待作歌唱侍者的機會,他的工資會交給妻子,小費則全部花在了酒吧里。凱蒂曾試圖讓丈夫戒酒,可是失敗了,在姐姐的幫助下她認識到,除了酗酒外,她喜歡約翰尼的一切,她會盡量對他好。
凱蒂每天精打細算過日子,她會派孩子買面包、肉餡、骨頭等各種日常生活用品,提前告訴他們去那家店、怎么說。孩子們小小年紀就懂得了生活的不易。她每天都保證全家有熱的咖啡喝,弗蘭西喜歡聞咖啡的香味但并不喜歡喝,凱蒂允許她早餐后把杯里的咖啡倒掉,享受這點小小的奢侈。
當約翰尼在35歲因為酗酒和肺炎去世的時候,凱蒂正懷著第三個孩子,她大著肚子也去費力地做清潔工作,努力支撐,好讓弗蘭西和尼雷多上幾個月的學,挨到初中畢業。生第三個孩子的時候,她讓姨媽打發弗蘭西跑很遠的路去買東西,不讓弗蘭西看到自己生產的痛苦。
當仰慕她多年的退休警官麥克舍恩向她求婚時,她答應了,不過她說:
我不是圖你的錢,雖然你說的情況我也聽在耳里。我們沒有什么錢,沒錢的日子我們也習慣了。我也不是圖你能供孩子上學這一點。有你沒有你幫忙,我們都會想到辦法的。我想嫁給你,是因為你人好,我想要你做丈夫。
當再不用為生活擔憂的時候,她還堅持為公寓打掃最后一次,直到離開這個住了多年的地方。
04 小樹也能參天
書中的女主人公小女孩弗蘭西從小就特別懂事。因為母親更偏愛弟弟,她和父親更親近,她喜歡聽父親唱歌,喜歡為父親熨襯衣,喜歡看父親每次戴上襯衣假領子,系好領結,體體面面地出門。
她還經常做出驚人之舉。有一年圣誕節的時候,她和弟弟憑借勇氣贏得了被拋售的、最大的一顆松樹。還有一年圣誕節,當富人家的小姐說要把漂亮的布娃娃瑪麗送給一位也叫瑪麗的“窮”孩子時,沒有一個叫瑪麗的女孩站起來,因為誰也不愿意承認自己家窮。只有弗蘭西站起來,說自己叫“瑪麗”。
她喜歡看姨媽帶來的畫報,一個字都不落下,喜歡去小圖書館看書,從字母為A的書籍開始一本不落地看下去。
她內心細膩,敏感而自尊。她喜歡上學,夢想做老師的“寵物”,但她很快發現學校老師不喜歡窮人家的孩子。有一次偶然跟父親去了另一個街區,發現那里的學校比家門口的學校好很多,后來父親想辦法滿足了她的心愿,讓她轉學到那里,雖然每天要多走很遠的路,但她卻心甘情愿。老師讓她明白想象和撒謊的區別,她可以把想象的東西寫下來,她的作文登上了校刊,她夢想自己能夠成為劇作家。
弗蘭西在自己的初中畢業典禮上,意外地收到了已經去世的父親送給她的玫瑰花和卡片,原來,父親怕自己忘記,一年就準備了錢和卡片放在姨媽家。看到這些,自父親去世后一直沒有哭過的弗蘭西再也忍不住自己的眼淚了。
父親死了,母親又生了小妹妹,弗蘭西被迫中斷了學業,而且不能像弟弟那樣一年后重返課堂。因為母親說尼雷不想上學,所以必須上學,而弗蘭西不一樣。
“你會拼,會斗,你還會回去的,就如同太平梯那里的那棵天堂樹。”
為了掙錢,14歲的弗蘭西謊稱16歲進了一家工廠當了一名花枝工。幾個月后,訂單完成了,工人們就又去別的工廠當臨時工。弗蘭西不愿意這樣,她從報紙上看到紐約一家文摘局的招聘啟事,就去應聘了讀報員。這份工作很適合她,老板也給她漲過幾次工資。
但是好景不長,一戰爆發了,文摘局的業務驟減,很多人離開了,而弗蘭西是最后一名離職的員工。后來弗蘭西考上了一家通信公司,使用電傳打字機工作,不過需要每天上夜班。
沒想到夜班的工作帶給弗蘭西更多白天的自由支配時間,她開始自修大學課程,因為沒有讀過高中,有些課程她讀起來很吃力,在這個過程中,她結識了同樣利用暑假進行自修的年輕人本·布萊克,給了她很大的幫助。本大她四歲,已經是大學在校生,他對自己的人生有非常清晰的規劃。
本喜歡弗蘭西,說以前也接觸過不少女孩,可是他對她的喜愛不亞于她們任何一個,不過,他現在沒有時間陪女孩子,并說如果需要他的話就給他寫封信。
十六歲那年,弗蘭西經受了初戀失敗的打擊。那是春光明媚的一天,弗蘭西認識了同事未婚夫的戰友李,他們很快就要被派往法國,臨走前李還要回趟家鄉,同事想和未婚夫單獨相處,讓她幫忙陪陪李。
李請求她假裝幾個小時女友, 分別的時候他親吻了她。 第二天下班的時候,他又在等她,他們一起去吃東西、跳舞,他說我這一去就不復返了,我害怕我會死掉……,我們可不可以在一起一會兒?弗蘭西沒有答應,但是答應等他回來就和他結婚。分手后,當晚她就按照約定給就李寫了一封長信,傾訴自己的愛慕之情,并將自己的承諾又寫了一遍。 但是幾天后,弗蘭西接到一個女子的回信,說李這次在家只有一天半時間,他們安排了婚禮。
看完信,弗蘭西狂抖起來,她問母親,他當初叫我晚上陪他,我應該答應嗎?
凱蒂說,“作為母親,我會說一個女孩剛認識一個陌生人,一個整個接觸時間不到四十八小時的人,就要跟他上床,那簡直糟糕透頂。可是作為女人……,我也跟你說一個女人的心里話。這個經歷本來會很美的。你也只有這一回,會去無所顧忌地愛。”
弗蘭西又哭了,可是這次沒有那么傷心了。
暑期學校結束的時候她通過了選修的四門課。在本的幫助下,她突擊準備,也過了大學入學考試。也就是說,才十六歲的她可以上大學了,這時候她已經修完了大學一年級一半的課程。
本把自己的高中戒指送給她,他說,他知道自己的心思,可是弗蘭西還小,思想還不成熟。他送她這戒指,就是達成一種默契。到了五年期限,等她可以自己拿主意了,如果當初的默契還在,他會送她另外一種戒指。
弗蘭西心想,反正還有五年時間呢,她絲毫不急著決定要不要嫁給本。不過,她特別喜歡本,她希望她能愛本。如果他不是老這么自以為是的話就好了。要是他偶爾也犯點錯就好了,哪怕是一次。要是他也需要她就好了。他正派、可敬、聰明。他腦子很清楚。他不會頭天向一個女孩求婚,第二天離開,跟別的女孩結婚的。他不會讓她來寫情書,卻給別人來念的。
當一家人準備搬離那個生活多年的地方時,弗蘭西發現,院子里那棵被砍了的天堂樹竟然沒有死。在那樹樁上,又發出一棵新樹來。新的樹干又蓬蓬勃勃地向著天空長起來了。
這時候的弗蘭西也像這棵樹一樣,經過風霜雨雪的洗禮,她已經度過了成長過程中那些艱難的時刻。她已經足夠茁壯,沒有什么能夠阻擋她繼續向上,去享受更多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