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的一部教育小說,以教育貴族孤兒愛彌兒為故事主線,講述了橫跨人生不同時期的教育主張,培養理想狀態下的一個人。它以實踐教育的方式闡明了盧梭許多具有寶貴創新精神的教育觀點,是對人類教育本質本源、人的心理發展與教育規律的探索和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扮演角色的有益認識與補充。
? ?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尊重人的本性與自由,是教育活動中最基本的出發點。人類的天性是追求自由不受壓制,縱觀世界史,國家的更替、戰爭的爆發都終于此。“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孩子都具有自己已發掘或未發掘的閃光點與特長,因此,在中小學教育中,尊重熱愛兒童,因材施教,針對兒童的不同個性制定不同的教育發案,是我們教師在教育中應該著重注意的問題。
? ? 教師由古希臘中的“教仆”一詞演變而來,除教育方法和教育規律之外,教師對自身的定位應該具有清醒而深刻的認識。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朋友伙伴,成為學生成長過程效仿的榜樣力量。如果不具備良好的知識修養與完備的道德素養,有什么資格去教育別人,成為別人的老師呢?對于即將成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來說,要記住,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要造就一個人,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典范。
? ? 《愛彌兒》這本書對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教育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不只是人的自然健康成長,還有精神教育與信仰問題,沒有信念,就沒有真正的美德。當代中國式教育中,已經出現了“信仰精神丟失”的問題,我們所培養的人才,并不缺乏知識與科技。他們可能有知識,卻可能沒有是非判斷力;他們可能有技術,卻可能沒有道德。如果我們所培養的人才是只知道生產的“機器人”,而沒有自我的精神支撐與信仰,那我們的世界又有何意義?不過是為了活著本身罷了。
? ? 我們在教育的路上不是像驛夫那樣追趕行程,而是應該像旅行家那樣沿途觀賞。我們心中不該只想到教育的起點與終點,還應該想到起點與終點之間相隔的距離,對教育過程來說,本身就是一場旅行與樂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