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時力學習日志】
本訓練營:100天閱讀營(2021年)
今日主題:1-2 哪些書適合做精讀?
學習日期:2021年4月27日
1、[我學]我學+我思+正反栗子+我行:
1.1【我學】溫故的重要性
感恩@生如夏花小伙伴日志中寫到了溫故的案例幫助我重溫昨天崔律講關于溫故的知識。
【崔律解說】我們第1次看劇的時候更看重情節,對于新知更多的是想知道下一個情節是什么,當第2次溫故的時候,更多的是看細節,這也就是說溫故在學習當中的一個作用。可以讓我更多的看到細節之處。
【我思】一部好的電視劇總會讓自己不斷的想去回看去溫故比如說《肖申克的救贖》這部電視劇已經看過五六遍了,每次看都感覺能夠學到一些新的東西。好劇常看常新和一本好書一樣。
【正反案例】
正:去年和小伙伴一起復訓《時間記錄》《日清單》課有很多收獲,比如說知道了行動是要隨時添加到自己的日清單里,時間記錄可以按照種類分類,通過復訓自己把原本沒有用好的日清單更加高效的利用起來,直到現在日清單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助理,時間記錄也可以清楚的讓我知道自己做想做事情需要的時間,幫助我更好的根據時間和精力來規劃自己的生活。這個是溫故帶給自己的改變,因為如果不是溫故,我很有可能把時間記錄和日清單還給崔律了。
反:前段時間和小伙伴一起共讀了《高效能人士的7個習慣》,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在這之前我已經閱讀過了,覺得這本書講的那7個原則特別好,因為很久沒有溫故的原因,所以事隔兩年再和小伙伴重新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感覺跟新書一樣,里面的很多知識點呀,已經完全被自己遺忘了。
【我行】學習中多溫故
1.2【我學】釋疑VS答疑
百度百科關于釋疑的解釋是:消除疑難
百度百科關于答疑的解釋是:對學習中的不解之處進行解答
二者的區別:
(1)前者是主動的,釋疑者看到了學習者的問題,用具體的案例或者是定義從多個角度來幫助學習者更好解釋一個難點或者疑惑。
(2)后者是被動的,針對學習者提出的問題做細致的回答。
1.3【我學】焦慮的原因
感恩@平平仄仄小伙伴日志中提到自己關于閱讀的焦慮。
【崔律解說】焦慮是因為不確定性,因為感覺沒有完全掌控它,所以會產生焦慮,崔律舉自己找男朋友有的例子,因為不確定自己是不是100%會找到自己心儀的對象,所以崔律會找到100%確定的方法,去嘗試。這個月閱讀一樣,用更好的方法幫助自己增加確定性。
【我思】回想一下自己過去焦慮的原因,好像都是因為不確定性,因為不確定自己未來會是什么樣,所以產生了焦慮,因為不確定一段關系是否能夠更好的發展,所以當產生了焦慮。焦慮在生活當中不可避免,但是我可以通過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減少或者是消除自己的焦慮,這個也是行動的一個重要性,執行力的重要性。
【正反案例】
反:今天早晨在閱讀《財務自由之路》第7章,如何增加自己的收入?然后就非常的焦慮,因為自己有一個非常宏偉的夢想,實現財務自由,但當看到書中給到的那些方法,自己一個都不曾嘗試過的時候,于是就產生了焦慮,對自己產生了自我懷疑,內心會否定實現財務自由的夢想,開始否定自己,然后整個人就陷入了焦慮的狀態當中。通過剛剛崔律對焦慮的解釋覺察到早晨自己焦慮的原因。
正:之前因為沒時間讀書非常焦慮,后來自己在做閱讀計劃的時候把每天早晨5:00-5:55定為自己的閱讀時間,堅持了一段時間,發現自己關于沒時間閱讀的焦慮沒有了,并且很享受早晨閱讀的時光。
【我行】遇到焦慮的事情,也就是說自己不能掌控的事情時,想辦法行動起來,或者是改變自己的信仰,來緩解焦慮。
1.4【我學】挖深井VS淺井
【崔律講解】深井是出水的過程,需要有0-1的過程, 找到一個方向后,找到從0-1出水的過程,然后從1-N不斷復制,這個是挖深井的重要性。
【我思】一直在不斷的給自己挖淺井,所以沒有嘗到出水的過程。
【正反案例】
正:去年開始通過主題閱讀學習營養學的知識,幫助自己和家人建立起健康營養的飲食方法,自己通過主題閱讀,也在不斷強化自己在營養學方面的知識,把學到的知識應用在家庭生活中,比如說自己做飯的時候會根據各種營養來安排家庭飲食,這樣可以保證全家人都能夠遲到豐盛又有營養的餐,這個是自己在營養學方面不斷的給自己挖深井的過程。
反:前段時間和朋友一起學插花,學到一半覺得時間和精力不夠放棄了,后來又自己學畫畫,學了幾天又覺得時間不夠放棄了,想著插花畫畫都放棄了,于是又給自己買了一個色空鼓,現在那個鼓還躺在自己家里沒動,挖淺井讓自己嘗不到成功的樂趣,也無法很好的享受挖的過程。
【我行】精讀給自己挖一個深井,讓自己體會一下出水的過程。
1.5【我學】新知哪些書適合精讀?
(1)因書而異,崔律以經典書和網紅書為例進行了說明,崔律說經典書更適合精讀,因為書本身邏輯性強,富有很多哲理。
(2)因人而異(認知),同樣是時間管理說,崔律讀和懶癌患者讀是不一樣的, 后者更需要精讀。
(3)因力而異(閱讀能力),高年級VS底年紀。低年級的人可能想精讀,但是讀不懂,所以更需要精讀,才能夠理解和吸收書中的內容。
(4)因目標而異,治病還是包間?擴展視野還是轉專業所需?每個人都不聽
結論:與其說一那本書適合精讀,不如說那個片段更適合精讀,一本書的含金量有片段決定,可能是100%,80%,40%,1%,這個是因人而異也因書異。
【我思】關于精讀的四個維度刷新了我過去的認知,過去我總以為只要是書都需要一字不落的閱讀,現在知道了因書、因目標、因自己的閱讀能力、因認知不同閱讀的方法也會不同,所以是否精讀需要因具體情況而言。
【正反案例】
(1)因書而異
正:2014年剛開始讀書的時候,我從閱讀小說開始的, 那個時候覺得每一本小說情節都非常精彩,需要一字不落的讀,因為閱讀小說,所以對書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后來從閱讀小說到閱讀工具類書籍,一點點延伸自己的閱讀范圍。
反:剛開始閱讀書的時候不知道怎么選書,所以自己會在網上什么書都買,然后羅在家里的書架上,結果好多書放了很多年都沒有打開過,有的打開了也就掃了一眼。
(2)因人而異
正:16年開始想要學習寫作,那個時候讀了很多關于寫作類的書籍,比如寫作的邏輯,寫作的方法等等,因為讀了很多相關的書籍,所以現在再看公眾號文章時會先關注對方是否有邏輯,邏輯是否清晰。
(3)因力而異
反:有人給我推薦《查理芒格》這本書,說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值得放在枕邊反復閱讀,于是我買了一本,每次閱讀的時候都犯困,即使是逐字逐句的閱讀也覺得讀不懂,買這本書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自己的閱讀能力,以及認知能力。
(4)因目標而異
正:今年和小伙伴共讀是閱讀自我管理類的書籍,我們因為對自我管理這方面都想更好的提升,所以選擇了自我管理的書籍進行共讀,共讀的過程中自我討論的部分加深了自己對書中知識點的理解。
2、[問答]問自己/問崔律+我答:
3、[預習]我的閱讀理解:
what:全面自律可以解決人生因問題而帶來的痛苦。
why:人生的矛盾和沖突帶來痛苦非常強烈,我們需要把它視為問題,用自律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