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rì),《說文解字》“實也。太陽之精不虧。從囗、一。象形。人質切。”我們知道,日的本義就是太陽,完全是象形字,許慎的這個解釋多少有點矛盾,從某某是會意字的解釋。這里實和不虧大約是相對于月亮來說的,光明盛實的太陽,不會象月亮那樣,有盈虛消長。當然也有聲訓的原因,日和實韻母相同,意思上又有重合的地方。羅振玉《增訂殷墟書契考釋》:“日體正圓。卜辭中諸形,或為多角形,或正方者,非日象如此,由刀筆能為方,不能為圓故也。”這很好地解釋了日既然是象形字,為什么不畫成圓形?因為古代在龜甲或竹簡上刻字,畫圓的難度比刻多邊形高多了。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中有點畫,所以別于丁也。”因為甲骨文中丁字就是一個四方形,為了避免日字和丁字混淆,就在日中間加一劃。也有專家認為日中間的短劃,代表了古人觀測到了太陽黑子,雖然感覺有點扯。《辭海》中日字有十一條釋文,這里當然是指太陽。這次查《辭海》我才發現“日”竟然是多音字,還有個(mi秘)的讀音,用于人名,漢代有個名人金日?,以前我都不知道“日”要讀成“秘”。
月(yùe),《說文解字》“闕也。太陰之精。象形。魚厥切。”月亮的典型特征就是由缺到圓,又從圓到缺的變化,缺是常態。許慎很準確地抓住這個特征,用一個闕字進行了聲訓,也和日字的“實也”很好地對應。看甲骨文、金文中的月字,很明顯是上弦月、下弦月的象形,只是篆書隸變后,很難再看出象形的跡象了。小篆也許是為了筆畫圓轉美觀,變形得有點厲害,隸書拉直筆畫后,要看出月字的象形,真的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查《辭海》月竟然還是姓氏,好像沒碰到過姓月的人。
盈(yíng),《說文解字》“滿器也。從皿、夃。以成切。”根據許慎的解說,盈字是會意字,一個器皿中裝的東西很多,滿滿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秦以市買多得為夃。”我們看字形的演變,小篆以后字形比較明確了,但小篆以前的古文字,皿字形上的字形有點復雜難以推求造字本義,只能存疑了。盈字在《辭海》中有六條解釋,這里是月光圓滿的意思。《禮記·禮運》:“三五而盈。”孔穎達疏:“盈謂月光圓滿。”
昃(zè),昃字的異體字很多,《說文解字》用的字形是“??”,和我手寫的隸書差不多,人和日都擠在廠部下面,容易誤會成形聲字,所以許慎的解釋是:“日在西方時。側也。從日,仄聲。易曰:‘日昃之離。’阻力切。”但是我們看甲骨文的字形,象太陽西斜人影拉長的樣子。董作賓先生在《殷歷譜》中就是這樣解釋昃字的。董先生認為說文選用的字形是卜辭專用字,指下午兩三點鐘的時候。
我們看《周易·離卦》九三爻辭“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對這一句爻辭的解釋是存在爭議的,有人認為,離者麗也,是掛在天空中美麗的彩虹。也有人認為離在爻辭中是指山神獸。反正“日昃之離”可以理解成太陽將要落山了,事物不會長久。昃在《辭海》中就是日西斜之意,沒有其他意思。
整句“日月盈昃”其實是日昃月盈,《易·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反映了古人一種循環的哲學思想,太陽升到最高的時候就要西斜下降了,月亮到了圓滿的時候就又要開始虧缺,所以警示君子得意不要忘形,身處高位可能是衰落的開始。反過來,人生處于低谷時,也無需悲觀,這正是走向高處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