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Virus
我們對某些負面東西習慣了避諱,但作為心理服務者,我有責任講出它來。接下來的話題,或許會讓你不適。但一切都為了保護孩子。
7月16日,自稱“創業之神”微博實名認證為“90后作家”、“安徽衛視《超級演說家》全國季軍”的IAN許豪杰,被網友指稱其微博關注內容存在戀童傾向。
自媒體以大量翔實的涉嫌兒童色情的截屏圖片為證爆料,懷疑認證人為許豪杰的“正太”網站存在大量男童照片并提供下載服務,被曝光后該網站已經無法打開。
許豪杰微博截圖
7月20日,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寧頓自殺,據推測原因和7歲開始被男人性侵長達6年有關。
查斯特·貝寧頓
戀童癖
“戀童癖”是以未成年為對象獲得性滿足的一種病理性性偏好。戀童癖性欲指向的范圍一般是青春期以前或未發育的兒童。
戀童癖是一種性心理障礙,屬于性變態,戀童癖行為也是一種性犯罪。一般來說戀童癖患者都是男性,女性患者很少。
以異性兒童為性對象的稱異性戀童癖,以同性兒童為性對象的稱同性戀童癖(分別為男同性戀童癖和女同性戀童癖),親屬戀童的稱亂倫戀童。
戀童癖者一般多在三十歲以上發病,他們對成年對象缺乏性興趣,他們多數獨身,且大多數患有陽痿。
已知部分戀童癖標志
這些有特殊含義的飾品,是目前已知的部分,戀童者可以通過這些飾品來找到臭味相投的人,還有更多我們尚不了解的符號。
戀童者們不僅有自己的符號,自己的組織,還有自己的節日——“愛麗絲日(4月25日)”。
診斷及病理成因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簡稱為DSM—5)為戀童癖設定了3個診斷標準:
1.至少持續6個月反復發作的對通常是13歲或更年輕的兒童的出現幻想、性沖動等涉及性的行為
2.對于以上的性沖動有實際行動或性沖動和幻想已經造成痛苦和人際關系困難
3.年齡至少16歲并且要比兒童至少大5歲
最新研究成果認為,戀童癖者的大腦中的“白質”異于常人:簡單的說,灰質構成大腦,白質在灰質之間傳輸信號。正常人在看到兒童時會產生保護欲,而戀童者則是產生性欲。這些科學研究的發現,都指向一個越來越被學界接受的結論:戀童是一種天生的"取向"。
其他致病因素:
1、心理因素。愛戀兒童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作為一種觀念在頭腦中固定下來并控制人的行為,便成了戀童癖患者。
2、社會因素。有的人因為人際關系不好或受挫折,時間一長便對成人間的人際關系感到厭倦,而把興趣轉到了兒童身上。
3、家庭因素。家庭不和睦,夫妻感情不好,使之對成年人間的性生活失去興趣,而把對象轉向兒童。
4、性格缺陷。由于性格膽怯、懦弱,缺乏應付危機的能力,當遇到意外的重大精神打擊時,如妻子有了外遇而被發現了,不能勇敢地面對現實,希望退回到童年。于是把心思轉到小女孩身上,在心目中把小女孩幻化成兩種形象:一是戀人,一是母親。
5.其它原因。有的則是因為智能發育遲滯、慢性酒精中毒、殘廢、年老或其他腦病,而接觸正常成年女性的機會很少,故將滿足性欲的對象轉向兒童。
生活中的保護
美國有研究顯示將近68%的戀童癖者都騷擾過家庭成員,30%的戀童癖者騷擾過養子、寄養子女或繼子女,19%的戀童癖甚至騷擾自己親生子女。
而對于童年遭受性侵犯的兒童來說,成長過程中往往更容易出現情感疾病、焦慮癥、飲食疾病、藥物濫用,甚至自殺。有學者對10個童年曾被牧師或領導性虐待的成年人調查,有8人表現出抑郁癥或情緒低落傾向,7人離過兩次婚,6人有嚴重的自殺傾向,4人有酒精或毒品依賴問題。
孩子童年受傷害帶來的是一生難以磨滅的夢魘,保護孩子是一項持久而沉重的心靈付出。
學校方面
童年性虐待的預防措施重點在于小學。
普遍性的措施包括教育兒童識別不適當的成年人行為、抵制誘惑、迅速離開現場、以及將事件報告給比較合適的成人。
通過教育,當成年人用兒童感到不舒服的方式對兒童說話或撫摸兒童時,兒童可以用更堅定果敢的方式拒絕。教導者可以用漫畫、電影和描述危險情境的方式來普及性虐待知識,并教導兒童如何保護自己。
父母方面
當父母發現兒童有些情況不正常時,必須向兒童提出相關問題。不幸的是,很多家長并不愿意這么做,或者是根本沒有類似的意識。
兒童說出性虐待是非常困難的,詢問兒童關于性虐待的可能性時,需要非常恰當的技巧,才能避免兒童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偏見。
很多經受過性虐待的兒童都需要接受治療。同成年的強奸受害者一樣,他們可能患上創傷后應激障礙。很多干預方式都與對創傷后應激障礙成年患者的干預相似,強調在一個安全和充滿治療的環境中,通過討論對創傷記憶進行暴露。
讓兒童知道健康的人類性行為并不是充滿暴力和恐懼的,這一點也非常重要。需要改變個體對責任的歸因,從“是我不好”轉變為“是他/她不好”。
童年性侵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一些基于真實事件的電影作品也反映了這一現象。
《抓住弗里德曼一家》2003年,美國,導演AndrewJarecki
《熔爐》2011年,韓國,導演黃東赫
《素媛》2013年,韓國,導演李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