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本文系振委會推文,原創首發,文責自負。
上一次被文字所觸動還是假期又看了一遍《兄弟(上)》,沒想到余華又一次拿著鑰匙打開了我的心門。
一天時間,一口氣讀完,忘記了晚飯,忘記了ddl,完全沉浸其中。合上書時,酣暢淋漓的同時腦海中一個個記憶的碎片浮現,孫光林的一生慢慢展開。
余華是一位反差極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中將人間疾苦刻畫地淋漓盡致,現實生活的采訪中又是如此妙趣橫生,稱——因為想乘涼所以去太平間睡午覺,結果發現真的好涼快。在《細雨》之前,我已經拜讀了他的11部作品,有“人生必讀”的《活著》,也有被“忽視的瑰寶”《黃昏里的男孩》,又讓我逢人必夸的《兄弟(上)》,也有令我一頭霧水的《文城》。縱使主題大相徑庭,縱使寫作風格迥異百態,余華先生對于細節的把握真的令人瞠目結舌。具體表現在他的某些文字不僅直擊人的心靈從而產生共鳴,同時極具畫面感。
當翻開這本書的時候,我有兩個問題。
呼喊什么呢?細雨又是什么?
首先,什么情況下,大家才會呼喊。在面對危險的時候?在面對悲傷的時候?每個人處理的方式不同,所以呼喊不是一件必然的事情。求救和沖突,在我看到因為烏俄的矛盾,處于戰亂中水深火熱的人民的時候,這五個字自然而然浮現。細雨是輕柔的,它是那樣的悄無聲息,就慢慢浸入你的世界里。身處在封建固化思想農村的人們,不就是這樣一步步被“細雨”所影響,所浸入,最后融為一體。而在這輕柔的細雨中,又有人大聲呼喊,不正是一種反抗,不正是一種求救的信號,不正是一場激烈的沖突嗎?愛與恨,尊重與鄙視,恐懼與敬畏,憤怒與熱情在那片土地上不停地碰撞。
這里還必須提到兩句話。
“陽光那時候似乎更像是溫和的顏色涂抹在我們身上,而不是耀眼的光芒。”盡管這是孫光林對于兒時七八歲記憶的憧憬,但不知為何在看到這句話,姜文導演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立馬浮現在我的眼前,那種青春毛茸茸的質感讓人覺得巴適得很。那句“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伴著影片一同涌出,只讓人身臨其境。其實這么說不對,青春固然是美好的,但我覺得更應享受當下每一分鐘都是屬于我們自己的黃金時代。
“我的弟弟不小心走出了時間,他一旦脫離時間便固定下來,我們則是在時間的推移下繼續前行。”這里與《挪威的森林》那句“四季更迭,我與死者之間的距離亦隨之漸漸拉開。木月照舊十七,直子依然二十一,永遠地”不謀而合。然而死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事情,不曾經歷的人當然無法言喻,可又有誰能說得清楚呢?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這句話在《挪威的森林》中出現了兩次,而且當第一次看到的時候只覺得戰栗、腦海里浮現的是《Coco》里表達的——“真正的死亡是被世人所遺忘”的主題。身邊家人,網絡明星,陌生的人,都有部分離開這個世界的,而他們的故事還在流傳,他們的生命其實還在延續,在某種程度上我們難道不應該更好地去活著嗎?為了讓他們的故事延伸下去。
生死本就是亙古不變的人生主題,我們似乎要從這種告別的過程中學會什么東西,而這種東西在面臨下一場告別的時候又會變得不堪一擊,如此往復,直到自己向這個世界好好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