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午飯后,原本計劃著趁著節日去看看外婆,在簡單收整后準備出發前,女兒叫住了我,說有事要跟我講,還逐漸帶著哭腔。意識到情況不妙,心里翻騰著各種各樣她可能遇到的事情,焦急和擔心之余,但還是在嘴上強裝淡定地告訴她:“不著急,坐下來,媽媽聽你說。”
在一陣前提(你別告訴別人等)下,她漸漸拉開自己的右手臂,露出幾處血印,是被貓抓破的痕跡。止不住的哭泣,委屈全部涌了上來,我順勢抱住了她,一邊安慰,一邊心疼,搜索應急處理辦法 ,她的情緒也漸漸緩和下來。在用肥皂水大量清洗,再到用碘伏消毒,最后跟爸爸一起帶她去醫院打狂犬疫苗,最終丫頭的臉上才慢慢舒展出笑容。
等這一切結束,女兒的情緒,逐漸穩定下來,我問她:“遇到這樣的事,怎么沒有第一時間告訴爸爸媽媽?我和爸爸是你最親的人呀!!!”丫頭當時的回應是“因為我怕打針。。。”
孩子遇事不愿第一時間告訴父母,是許多家庭都會遇到的問題。這背后往往隱藏著孩子的心理壓力、對父母反應的擔憂,或是親子溝通的障礙。因為每個家庭對待孩子遇到事情,家長的反應不同,導致孩子自我做出不一樣的解決方案。當女兒這次被貓抓傷,從告知我情況前期,我想她是自己有過很多的心理活動,害怕,疼痛,再到要面對他人的態度,慶幸的事,我們家有她信任的人,可以讓她表達自己的遭遇,和分擔她的委屈。以下是一些建議,看看能不能幫助父母們更好地應對這種情況。
1. 理解孩子的心理避免過度反應:孩子不愿告訴父母,可能是因為害怕父母的責備、失望或過度干預。父母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壓力,避免在孩子遇到問題時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或憤怒。尊重孩子的獨立性: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立意識,遇事可能會先嘗試自己解決。這是成長的一部分,父母應給予適當的空間。
2. 建立信任的親子關系傾聽而非說教:當孩子愿意分享時,父母應以傾聽為主,避免急于給出建議或批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安全的傾訴對象。表達無條件的愛:讓孩子明白,無論發生什么,父母都會支持他們。可以通過日常的小事傳遞這種信息,比如在孩子遇到小挫折時給予鼓勵。
3. 改善溝通方式避免質問:不要用“你為什么不說?”這樣的質問語氣,而是用“我注意到你最近有點不開心,想和我聊聊嗎?”這樣的開放式問題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經歷:父母可以適當分享自己小時候遇到類似問題的經歷,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也曾有過類似的困惑,從而拉近距離。
4.創造輕松的溝通環境選擇合適的時機:在孩子放松的時候,比如一起散步、吃飯時,可以自然地開啟話題,而不是在緊張的氛圍中逼問。用行動表達關心:如果孩子暫時不愿開口,父母可以通過行動表達關心,比如寫一張小紙條、準備孩子喜歡的食物,讓孩子感受到溫暖。
5.幫助孩子建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獨立思考:當孩子遇到問題時,父母可以引導他們思考解決方案,而不是直接替他們解決。這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提供支持而非控制:讓孩子知道,父母是他們堅強的后盾,但不會過度干涉他們的決定。
6.反思家庭教育方式檢查是否過度嚴厲:如果父母平時對孩子要求過高,可能會讓孩子害怕失敗,從而選擇隱瞞。適當調整期望值,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包容。避免比較:不要拿孩子與他人比較,這會讓孩子感到壓力,進而選擇封閉自己。
7. 尋求專業幫助如果孩子長期不愿與父母溝通,且情緒或行為出現明顯異常,可以考慮尋求心理咨詢師或教育專家的幫助,找到問題的根源。
孩子遇事不愿第一時間告訴父母,并不意味著親子關系出現了不可修復的問題,而是提醒父母需要調整溝通方式和教育方法。這是一個需要耐心和理解的過程。父母可以通過改善溝通方式、建立信任關系、幫助孩子成長等方法,逐步打開孩子的心扉。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與支持,讓他們知道,無論遇到什么問題,家永遠是他們的避風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