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建立一個有效的組織?怎么在公司從小變大的過程中,應對管理上面臨的挑戰?這也是今日頭條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常討論和思考的問題。現在,我們傾向于“Context,not Control”的解決方案。
如何定義Context和Control
先打個比方來解釋Context和Control的區別。
計算機有兩種處理任務的方式:一種是超級計算機,用一臺計算機處理很密集的任務;一種是分布式的運算,讓很多機器共同來處理任務,把任務分解,把任務所需要的資源分解。有兩種企業管理的模式分別跟這兩種運算方式類似。
第一種,把CEO當成超級計算機,CEO做戰略設計,提出戰略計劃,逐層分解之后執行,執行的過程中如果遇到情況,會再往上匯報,CEO匯總信息,再次定出工作任務,這個過程中有審批、有流程,有很多的管理機制。過去很多企業都是采取這樣的方式,主要包括:建構戰略和控制流程。
第二種,有更多的人參與決策,讓更多的想法自下往上涌現出來,而不是一個從上到下的戰略分解,這個過程中需要更多人基于上下文Context做出判斷,而不是根據指令來執行。
具體來講,Context是指決策所需要的信息集合,包括原理是什么,市場環境如何,整個行業格局如何,優先級是什么,需要做到什么程度,以及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等。Control則包括了委員會、指令、分解和匯總、流程、審批等。
為什么要“not Control”
在我們看來,Control往往會帶來一些危險。人類在判斷自己的理性控制能力時會有一種幻覺,對于聰明理性的人更是如此,常抱有理性的自負。
CEO們往往有過成功的經驗,尤其在公司早期成功過,且CEO沒有上級,很少被人challenge,容易覺得自己英明神武。但是大家忽視了一點,行業是不斷發展的,你所具有的知識雖然豐富,但在行業不斷變化中依舊是有限的。
自上而下的宏大戰略往往都是災難,業界也發生過不少真實的例子。
比如喬布斯第一次離開蘋果做NeXT的時候,提出一個非常理想的做計算機的模式,包括優雅的操作系統,完全面向對象(Object Oriented)的語言,但是最終也沒有賣出多少臺。中國也有這樣的例子,曾經盛大易寶的理念也很宏大,但在和當時無論是文娛行業、互聯網帶寬,還是政策環境的情況都不匹配,所以最后失敗。
Control除了會帶來戰略上的問題,還會因為追求控制感而導致企業反應遲鈍。
在座的都是CEO,我們可以把支出、合同、offer,全部加起來算算每天的審批有多少。假設一天是15個的話,一年就是5000多個。這其中真正有效的有多少,經過大家認真思考的有多少,還是它的存在純粹基于控制感?好像做了支出審批,資金就不會被亂使用。
相較而言,你的下屬或者其他人是不是能夠更好地審批?我想是的,因為他們在一線決策,有更充分的外部信息。由于CEO精力有限,大量的審批延時,讓很多事情平白增加了一天到兩天的時長。
“過早BU化”錯在哪里?
針對公司變大后會出現的這些問題,有一種錯誤的解決方案:過早BU化。這種方案會導致幾個問題:
■ 第一,部門間不配合。
比如說,BU自己處理PR危機,自己招工程師,就不用找市場或技術同事了,部門之間就不用配合,或者說會導致配合變得更差了,因為不花心思磨合了。
■ 第二,部門內冗余,專業度變差。
比如說,單個BU招的工程師標準不夠高,而且工程師團隊規模不夠大,互相學習不夠,進步提升不夠,專業程度變差,內部也變冗余。對于CEO來說,感覺更像承包者,我把這個任務發出去了,你自己做吧,我不參與過程,我只要結果。長此以往,企業文化就變差了。
當然有一些例外,如果是相對獨立或非常成熟的業務,確實不需要公司內部支持和配合,可以BU化。公司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分工和配合,公司內的業務活動,要確保內部合作成本是要低于市場交易成本的,大量不配合的BU,本質就不應該存在在這個企業內部。
過早BU化是一種比較普遍的錯誤解決方案。很多公司過早就成立了很多子公司,或者拆成很多項目組,甚至更進一步把業務獨立出去,獨立融資。在我看來,往往都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案,而是懶惰的解決方案,如此就不用解決配合和溝通問題了。
Context有哪些好處?
■ 第一,分布式運算。
讓更多人用更多CPU進行運算,讓更多人參與決策,利用集體的智慧。作為管理層,你做審批決策只花30秒,但別人可以花三個小時,做更多的調研之后才判斷。
■ 第二,可以更快速地執行。
不需要層層匯總,不需要匯總到一處,不需要在CEO這里排隊列,能夠更及時地響應。
■ 第三,充分的外部信息輸入。
在Control的模式中,任何信息都要到CEO這個節點,靠CEO再分發出去。CEO很大程度變成了公司和外部之間的接口。相比單靠CEO接觸外界情況,了解市場行業或者宏觀經濟,讓更多的同事,更多主管直接面向行業,信息肯定會更充分,角度也不一樣。
■ 第四,參與感激發創造力。
做同樣的事情,如果員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會比只知道指令,做起來更有意思。這個對于發揮員工創造力是有幫助的。
■ 第五,可規模化。
Context的建設,表現形式可能是內部的系統,可能是知識共享文檔,這些都是可以復用的,是可規模化的。而CEO和管理團隊的時間精力有瓶頸,靠拼體力、腦力、耐力來解決,是沒有規模效應的。
哪些特殊情況需要Control?
■ 一、緊急情況和重點項目。
比如說重大的PR危機需要快速響應。重點項目也是如此,如果競爭對手已經逼進,這個時候進行分布式的討論,自下而上的涌現,來不及解決問題,時間窗口很快就過去了,所以緊急情況和處理重點項目需要Control。
■ 二、創新業務和新部門的早期。
如果一個部門新設立,或者一個新高管上任,還沒有跟公司磨合好,這個時候需要Control。創新業務早期,需要更多支持配備資源的時候,也需要CEO的統一協調,主導進展。
■ 三、不匹配的職位安排。
某個崗位的人跟公司理念差距很大,那么他的上級也是需要Control來干預的。
為什么公司發展一段時間后會出現這個問題,而公司早期不會出現?
因為在公司早期的時候,CEO一般都是業務的專家。公司業務簡單,行業情況簡單,CEO自己做決策就可以了,這樣效率高。但隨著公司的成長,CEO精力被很多事情分散,PR、融資、外部活動等等,組織本身也非常消耗管理者精力。另外,環境變復雜,業務多元化,CEO不再是專家,甚至對業務也不是最靈敏的人了。
我們要求CEO快速學習成長,超級計算機變得越來越強,知識面越來越廣,但是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總有很多方面是不如創業階段的時候。比爾·蓋茨20年前是一個優秀的架構師,20多年之后,還是要用他的理念來指導整個的大型項目,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當然有些企業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因為他們所處的行業穩定,創新較少,遵守好傳統的流程就可以了,比如說老干媽辣醬。
好的組織的兩個要素
總結而言,我們認為好的組織包括:
■ 一、優秀的人。
需要分布式的處理器,不只是一個執行者,每一臺分布式計算機都有判斷能力,都要聰明。
■ 二、“
每個人有他需要扮演的角色,掌握所有的上下文信息,做出業務決策。在必要的時候,做出少量的干預。
有了以上兩點,就能保證組織內的交易成本最小,并且做出高質量的決策。基于這個理念,在我們公司,遇到問題的時候,往往習慣先問Context是不是不夠充分,而不是增加Control。
比如說某項進展出了問題,我們首先不考慮讓更高階的人來做,而是反過來想,是不是Context不夠,是不是沒有把行業的情況、業務數據、過去的失敗案例分享給他。
作為管理者,要想想你作出比他人更好的決策,是因為能力還是你的Context更充分,是不是存在信息不對稱?大家仔細觀察會發現,有時管理者甚至利用信息不對稱來體現自己的價值。所以,在公司內首先要把建設Context這個基礎工程做好了,然而這并不容易,需要大量的溝通、管理和產品技術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