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關離婚的新聞報道層出不窮,總結出來常見的離婚的原因無非那么幾個,“性格不合”是最常見的原因之一。
然而,看看新聞播報的詳情,再看看身在其中的雙方,他們的相處模式,“性格不合”多是外在表現,相處不好恐怕才是內里的實際情況。
若要問,這些離婚的夫婦之間有愛情么?
多半都愛過。但凡自由戀愛,那一對不是因為愛情才走進婚姻的殿堂?
然而,相愛容易相處難,曾經濃烈的愛情卻在相處的過程中,被一天天一點點消磨殆盡,終究以離婚的方式收場。
這種情形象,讓我想起采薇那本《別讓相愛敗給相處》。
這本書中,采薇提供了很多案例,講了各種夫妻之間的相處點滴和當事人一方的體會,還以局外人的眼光和旁觀者的角度,解析了相處之道和相處過程中的問題所在。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案例,是幾對因相愛步入婚姻,卻因相處中缺乏心靈的對話與交流而慘淡收場的夫婦。
通過案例,我們能了解到,婚姻多起于美好的愿景,只是因為相處的方式不對,才沒有邁向美好的結局。
有的夫妻,郎才女貌,雙方都是高學歷,卻由于一方沒有在婚內發展自己的技能,雙方的差距變大,導致幾年后沒有共同話題。
有的夫妻,對朋友熱情周到,卻忽略了另一方的需求,這種對外人不對家人更好的態度秘密了愛情,也消磨了情分。
有的夫妻,一方對另一半做出承諾,卻始終做不到,因為在他們眼中這些事情實在是不重要,所以,總是有層出不窮的比這件事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們。
采薇在講述“朋友因家人的催促結婚,又因識人不清離婚,之后和前男友再續前緣”的故事的最后,分析道:
這個時代,有太多人因為拒絕了被別人的情感、思想、需求滲透,不敢去等待和守候自己內心真正的需求。
我們用太多世俗標準的表象定義了幸福,卻不去關注幸福的實質。
我們在潛意識里,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和標準,沒能形成自己獨立決策情感的定力。
確實,這樣的故事無獨有偶,原因大都逃不開采薇所分析的理由。
這讓我不禁思考,究竟在婚姻中,應當怎么做,才能隨人所愿,維系有價值的感情呢?
仔細看看《別讓相愛敗給相處》,我發現采薇在煲雞湯的同時,就給了勺子,她不但分析了現像,還分析了原因,也給出了合理建議。這些建議是可以作為參考,并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
1.活出獨立的、內心強大的自我。
我們的教育常常常給女生灌輸“做的好不如嫁得好”的理念,有很多女生被這句話誤導,真的這么執行,卻忽略了對自我能力的培養,導致自己成為依附于婚姻的存在,殊不知長期飯票可能并不穩定,沒有自我的結局很不美好。
所以,無論是否嫁的好,前提都應該是有獨立的、強大的內心,讓自己有能力應對未來可能的風險,可以不做事,但不能不會做事。
2.分清親疏,對家人好過對外人。
我們傳統教育中還有一個說法,“為朋友兩肋插刀”,朋友之間講義氣是好事,但總該有個度,當婚姻關系和友情之間產生的矛盾的時候,若還有人分不清楚親疏遠近,對朋友比對外人還好,那婚姻也會亮紅燈。
在婚姻關系中的雙方,一定要記得,如果想要家庭和睦,一定要分清輕重,對朋友再好也不能越過界限。
3.重視對方的需求,適時給予回應。
很多失敗的婚姻關系,細究起來跟不重視對方的需求、不回應對方有關。
筆者身邊就有不少因一方忙于工作,忽視另一方的需求,導致婚姻以離婚收場的案例,有時候對方的需求看起來真的是微不足道,但卻成了離婚的導火索。
所以,重視對方的需求,并及時的給予回應,即便當時做不到,時候也一定要重分溝通,增進相互間的理解。
4.在細節上和態度上重視對方。
婚姻關系中事無巨細,都是夫妻雙方應當共同參與的,可以通過合理的分工來取得平衡,但不能不重視對方。
我們的家庭關系中常有“男主外、女主內”的說法,但這只是家庭事務上的分工,不代表某一方應該不被重視,婚姻關系中的雙方千萬不要錯誤的解讀這個說法。
古代的陰陽說中,有一解為男女,正意味著兩性關系互補又不可分離的特點。
有關婚姻和愛情,每個人多少有些美好的向往和憧憬。
但是,能白頭偕老的不是所有人。
在愛情里,完全的公平也不多見。
在人生的各種經歷中找到平衡,才是長久相處的關鍵。
在這個前提下,如果能再添加一些類似于調味品的儀式感、驚喜時刻,相處會更容易帶給人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