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咨詢工作中 越來越多父母帶著自己的問題孩子來求助。
要知道,父母帶孩子來求助的時候往往是無能為力的時候。面對孩子的不正常行為,父母是苦不堪言。很多父母特別是媽媽說到孩子失聲痛哭。
很多父母現在對孩子的教育孩子的心理健康越來越重視了,參加各種父母課堂,親子課,看各種心理學的書,但是好像效果甚微,很多父母越學越焦慮,通過學習更加善于發現問題而變得緊盯孩子的問題不放,造成親子關系越來越緊張。
而父母的困惑就在于不知道如何正確引導兒童。兒童與成人一樣都可以歸結為自我認知和自我引導兩個部分。不同的是成人有自我引導的能力,而兒童沒有,兒童需要大人的引導。對成人來說,要了解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已經很難,要了解兒童并給孩子正確引導就更難。
因此學習 了解兒童的個體發展規律,有助于幫助家長 用正確的心態 正確的眼光理解兒童,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兒童。
《兒童教育心理學》是著名的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關于兒童心理發展 性格 與人格的養成的一本著作。
阿德勒是奧地利精神病學家,個體心理學創始人,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與弗洛伊德 榮格并稱為20世紀三大心理學家。
很多心理學流派如正面管教 父母效能訓練都受阿德勒教育的影響。
我們經常聽到大人說 小孩子懂什么?當我們了解心理學之后才明白兒童的心理比成人更加豐富,情感比成人更加細膩,思想更具想象力。
成人經常自以為是導致習慣性的忽略兒童誤讀兒童的行為 以至于兒童在得不到正確的理解和引導而產生行為偏差,成為家長學校 社會頭疼的問題孩子。
了解孩子的前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整體人格,一個人的人格是穩定的相對持久的,人格具有統一性和整體性。
當下為什么各種心理學流派盛行而根源問題得不到解決,原因就在于人們學習 理解的片面性導致。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兒童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如果我們想要更好的了解兒童,一定要從兒童的整體考慮,整體包含影響兒童生活的全部要素。
兒童的每個行為都反映了他的全部生活和整體人格。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影響行為背后的原因,就沒有辦法正確解讀,也無法了解兒童行為的含義。
一個孩子啃指甲,我們僅僅簡單的制止行為是不夠的,影響孩子啃指甲的原因沒有解決,限制這個行為會加重孩子的焦慮,并導致兒童錯誤行為更加隱蔽性。
比如孩子為什么懶惰?孩子為什么愛撒謊?如果我們認為孩子是故意的,那就錯了,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懲罰只會讓孩子更加茫然不知所措。
孩子表現出來的行為與他們內心的需求有關。這就是人格的一致性 我需要通過行為得到我應該得到的。
孩子的認知沒有對錯的概念,他們只從自身需求出發,他們沒有能力客觀的看待事實。因此當他們在個體發展過程受阻時就會采用問題的方式解決。比如上課喜歡搗亂的孩子,多數因為他們感覺被忽略而采取的求關注的方式。
當兒童對新情況沒有任何心理準備,也沒有人對他進行指導,他只能孤軍奮戰,這是敵意才會出現。
第二,兒童都有對卓越和成功的追求
除了人格統一性,人類天性中最重要的一項心理內容是追求卓越和成功。
追求卓越和成功是每個人的內驅力,針對這樣的心理狀態,人們更關注兒童表面的成功,只關注結果,而忽略對優秀品質的培養。
在家長的期待以及功利化教育的引導下出現很多進取心過度的兒童。也出現多次挫敗而產生怯懦 破環性行為的兒童。
進取心過度的兒童雖然成績很好,往往嫉妒心強,不能允許被人超越,野心勃勃,不包容自私等不利健康發展的心理。
而另一類兒童則正好相反,通常他們會采取消極行為來證明自己的能力。
因此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要注重優秀品質的培養 勇敢 堅持 和自信。這些優秀的品質不是靠要求而來的,而是要關注兒童內在的平衡,讓孩子經常體驗到成功的體驗,多參加集體活動,在活動中體驗失敗挫折引導孩子學會處理問題的能力。
第三,兒童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
追求卓越與自卑如影隨形,就像孿生姐妹。因為個體存在自卑感而產生追求卓越的動力,希望通過獲得成就感消除自卑。
正常的自卑并不影響我們的生活,除非自卑感嚴重阻礙個體發展。自卑感嚴重就變成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不正常的心理狀態,自卑情結導致兒童產生不良行為。
不良行為有口吃,大小便失控,這些行為對孩子來說都是自我保護。通過不良行為獲得他人的關注。
兒童追求卓越的錯誤方向有哪些?
第一,懶惰行為
人們總指責懶惰的孩子不求上進,而事實上并非如此。
懶惰的孩子渴望成功,但是害怕失敗。懶惰有很多好處,雖然沒有什么成就,但是也不用擔心別人期待因為失敗而對自己產生失望。懶惰的孩子不努力,看起來漫不經心,非常懶散,反而因為懶散得到更多的關注,因為父母需要時時監督,要知道多少孩子渴望被關注,哪怕是壞的關注。這樣我們就理解孩子為什么懶惰了。
懶惰為缺乏自信的兒童筑起一道屏障,也成為逃避問題的借口。
第二,口吃行為
語言是兒童追求卓越方向的體現,他必須通過語言來取悅家人或者滿足自己的日常需求。
有交往意識的孩子比逃避社交的孩子更容易說話。
過度溺愛的兒童再開口說話之前就已經得到滿足,因此不需要講話,因為沒有需要說話的環境。過度溺愛的孩子內心都比較脆弱,當外界不能滿足家庭給予的環境就會自信心受挫。
兒童長大后基本不會口吃,只有小部分兒童需要治療。口吃的孩子比較急躁。
急躁和軟弱一樣都是追求卓越的表現。
言語羞辱和奚落會讓兒童更加怯懦。
不斷強化 你很笨等負面信息會讓孩子更加深信不疑自己就是笨孩子。
不良行為兒童普遍充滿敵意,心懷怨恨。
心懷怨恨的兒童
普遍缺乏戰勝困難的勇氣。
他們喜歡對弱者壓迫。
他們喜歡交往比自己更糟糕的人。
他們需要別人對自己言聽計從。
我們必須重視外部環境對兒童會產生影響
第一,家庭經濟狀況會影響孩子的心理
經濟狀況差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狀態及別人對父母的態度,從而導致兒童的自卑。
經濟條件差突然變的富有的家庭也容易出現教育問題。因為很多這樣的家庭沒有準備好如何支配財富,因為富有,父母很容易過度溺愛孩子,無底線的滿足孩子,這就是新富家庭出現問題孩子的原因。
第二,疾病是滋生心理問題的危險角落。
很多孩子會通過生病獲益,獲得額外的關注。
有時孩子生病會讓充滿戰爭的家庭暫時休戰。
先天生理缺陷會讓孩子產生自卑情結。
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生病所產生的心理,不要讓童年的疾病對孩子產生重大心理影響。
第三,家庭環境形象兒童社會意識的發展
家庭環境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缺乏人際交往的家庭兒童很難建立社會關系。家庭環境不穩定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缺乏信任感,例如父母離婚 、經常吵架 、父母脾氣暴躁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父母需要盡可能最大化給孩子穩定可靠的安全環境。
除了外部環境,父母還要多給孩子面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父母的態度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不要因為遇到問題而輕易氣餒,不能因為付出努力而沒有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而絕望。父母的信心和耐心對孩子尤為重要。父母通過生活的真實互動告訴孩子遇到困難如何面對和克服,以此激發他們的潛能。
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分析行為倒退的兒童
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異常行為,首先需要尋找異常行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簡單粗暴的懲罰。孩子突然連續尿床是不是家里增加新成員讓他感覺自己被忽略?及時給孩子關注安撫并引導孩子接納新成員,打消顧慮異常行為就會消失。
父母與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建立非暴力合作關系 :不武斷 、不批評、 不指責。
教育建立在尊重人格的前提下。
很多父母習慣靠打罵教育孩子,喜歡用尖酸刻薄的言語和表情羞辱挫傷孩子的自信心。
如果想要重塑孩子的人格,父母必須要做出改變。
結束語
孩子是未來的希望,是國家的棟梁,孩子由我們而生但是不屬于我們。我們對孩子的愛是讓他們走向獨立。
蘇格拉底說過:人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孩子是我們的一面鏡子,通過孩子的行為作為了解自己的途徑,和孩子一起成長。
我們要對孩子有耐心,更要對自己有耐心。
9閱讀
搜索
一招讓孩子不玩手機
兒童邏輯思維訓練課
三歲孩子必讀十本書
6-12歲專注力差訓練
心理疏導五步法
最毀孩子的7種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