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基本上可以稱之為媒體時代,我們獲取的很多信息,獲得的很多資訊,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種信息時代的傳播謠言,而不能稱之為知識。因為知識的獲取往往來源于深度的思考和苦行僧般的實踐,這種靜坐思之的態度和決絕的精神,在媒體時代的各種傳播載體上,是得不到所謂的關注的。
人類絕大多數是沒有這種精神的,尤其是在飽食之后,絕大部分的人會選擇所謂的放松來調劑自己,而不是用能量消耗來累腦子。
我們看到在這個時代,似乎出現了很多文字輸出者,似乎全天下的人都能倚借一兩種媒介載體寫上那么一兩句東西,甚至所謂的文章。但是描述或者訴說的,也大概是世間通行的一些道理。這個時代變幻的標題和奪人眼球的文字表達,只不過是為了將讀者拉到他所寫的這篇文章中來,而不是想真正的傳播一些什么真正的理念或者真正的知識。
因此,我們獲得了大量的資訊和信息,但是越來越感覺到我們迷茫于什么都不知道。
十七世紀工業革命的發軔,伴隨著四個世紀的世界前行,我們從被動接受自然的恩賜過渡到選擇型消費,在飽食終日后,人類有了表達的沖動。畢竟我們從總是談論肚子,過渡到了不需要談論肚子饑飽的階段。但是我們大眾從來缺乏一種靜思精思的態度和躬耕實踐的精神,因此從淺薄的或者大眾早已接受的觀念中,獲取表達的素材,來完成意見表達的過程,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也恰好媒介時代的出現,讓這種表達能被別人看得見,還能被別人予以點贊等形式的互動,這種情緒滿足讓很多淺薄的文字輸出者,獲得了一種浮泛的快感,因此也讓一些人獲得了“我是一個成功者”的虛幻遐想。
如果我們看清這種本質,那么輸出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就應該成為有理想青年的最后操守——如果真的想做點什么的話。
題目中所說的生產型消費,是指我們從被動型消費過渡到輸出型消費的一種消費理念。在這個過程中,堅守一些有深度的寫作態度,并嘗試用靜思深思的實踐去思考一些東西,這樣形之成文,并對別人有所影響,甚至進行深度思考,或才是輸出型消費主體應該做的事情。
這個時代,其實也到了媒介轉型的時候了,這個轉型的最終走向,其實也不神秘,也就是輸出經過深度思考和實踐的東西,并傳播給別人,讓人有所真正收獲。
與人受益,自我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