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重聲明:文章系原創非首發,文責自負。
武俠小說里不乏這樣的橋段:江湖各派,為爭奪一門上乘的武功心法,往往拼得你死我活。因為各派掌門都清楚,沒有上乘心法做根基,再巧妙的招式也只能是花拳繡腿。
近年來,隨著大眾創業浪潮的掀起,各類與創業相關的經驗、竅門、方法論也開始大行其道。不過,創業者們,特別是新手創業者們,似乎并沒有江湖中各派掌門那般眼明心亮,往往追求“招式”的華麗,而忽略了修煉“心法”的根基,舍本逐末的結果自然是創業失敗,甚至因此債務纏身。
那么,什么是創業者適用的的“心法”呢?自稱“創業謀士”的劉耕認為,創業的核心要義在于具備良好的創業心態,他把這一理念寫進了《創業第一步的前1步:如何成為一個適合創業的人》(以下簡稱《創業第一步的前1步》)。
在劉耕看來,創業心態的培養,要“從愛起步”,做出讓人依賴的產品,做成讓人追隨的品牌。而所謂的“愛”,是指愛自己和愛家人,進而推己及人,博愛天下。
作者是從業20余年的品牌策劃老司機,其文字簡潔而不晦澀,其思維清晰而不繁瑣。該書除了傳授如何培養創業心態的“心法”,還通過大量中小企業及初創企業的真實案例,向創業者傳授實戰“招式”,包括如何細分市場,如何確定用戶,如何洞察用戶痛點,如何塑造品牌,以及如何提升品牌認知……
創業的第一步是確定用戶
提到特斯拉,許多人想到的應該都是電動汽車品牌。但這還是一個偉大科學家的名字——尼古拉·特斯拉。他一生之中,取得了近1000項發明專利,交流電、無線控制器、發動機、霓虹燈……可就是這么一個天才發明家,卻長年經濟拮據,一輩子是個窮人。而與他同時代,同樣擅長發明的愛迪生,卻腰纏萬貫。
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差別?因為特斯拉只是個發明家,他只關心自己的發明本身,但愛迪生不一樣,愛迪生是個成功的商人,他除了有別人不會、自己擅長的才能,更清醒地知道,怎樣將自己擅長的東西,變成用戶的需要。
劉耕在《創業第一步的前1步》一書中指出:品牌競爭力有三個維度——用戶需要、別人不會、自己擅長。如果只留下一個最重要的,那一定是用戶需要。而這也正是創業第一步要做的事:確定用戶,或者說,清楚自己要賺誰的錢。
特斯拉雖然知道自己有什么,卻不知道用戶要什么,愛迪生則勝在不但知道自己有什么,更清楚用戶要什么。創業不等同于發明,于創業而言,最重要的是用戶要什么,最不重要的才是自己有什么。
因此,創業的第一步,是確定用戶群體。就像小伙子想談戀愛,必須得先找到一個姑娘,而不是先找情敵去搏斗;想結婚也要先有個愿意嫁給自己的姑娘,再去搞定丈母娘。
創業的起點是發現用戶痛點
扎克·伯格在正式創立Facebook之前,有一件十分苦惱的事兒:他為人內向,十分不擅長“泡妞”。于是,為了幫助和自己一樣,因內向性格而在社交上有困擾的人,他發明了網絡社交軟件Facebook。
因內向性格,正常社交成了扎克·伯格的難題。而現實生活中,存在同樣難題的人,不止扎克·伯格自己。許多和扎克·伯格同樣性格內向的人,也在生活中被這樣的難題所困擾,而不止一個人,而是一群人的共同難題,就形成了“痛點”。
劉耕在《創業第一步的前1步》中總結說:痛點,就是現狀與期望之間的落差。對于曾經的扎克·伯格而言,現狀就是他性格內向,不擅長社交,而他的期望便是和他一樣性格內向的人,也能和外向性格的人一樣,左右逢源,社交無礙。
扎克·伯格在這個過程中,從自己的難題,找到用戶的痛點,并且還愿意去解決這個痛點,發明了相應的社交軟件,才實現了創業的成功。
普通人想要創業,就必須要有發現痛點的眼睛,只有抓住痛點,才能發現商機。劉耕在書中還特別提醒大家,不要覺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已經讓人們的期待,或者說“痛點”越來越少了,事實上,在一些科學技術看不上,或觸及不到的地方,痛點依然大量存在,并在等著創業者們去發現。
在起點之前,請先學會愛
星巴克出名之前,人們剛開始對咖啡的口味提升有要求,這一點,星巴克的高品質咖啡豆,已經完全可以滿足。但“星巴克之父”霍華德·舒爾茨卻認為,喝咖啡不應該只是單純地買一杯飲料,隨口喝掉,而是應該充滿深沉的浪漫。
舒爾茨希望自己在喝咖啡的時候,品嘗到的不只是咖啡的美味,還能享受一種幸福的感覺。并且這種幸福不該是少數人的特權,他想創造一種人人都負擔得起的奢侈,無論是白領還是藍領,都能星巴克放松自己,享受咖啡和幸福。
后來,美國社會學家奧登伯格提出了“第三空間”的概念,指既不是職場,又不是家里,不過于商務,也不過于隨便的地方。它是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而不斷產生的心理需求。而星巴克作為典型的“第三空間”,正是在最恰當的時期,為人們營造了他們渴求的空間環境,因此大獲成功。
舒爾茨卻認為,“將心注入”才是星巴克成功的關鍵,畢竟那時還沒有“第三空間”這一概念,因此他從一開始就沒有想過什么“第三空間”,他只是把用戶放在了心上,真心誠意地將自己的愿望,變成了客戶體驗。
用劉耕在《創業第一步的前1步》中的話說:“創業,不是創造產品,而是創造‘發現’。發現,并不是比誰的眼神好,而是看誰把用戶放在心上。”
創業第一步的前1步,就是如何成為一個適合創業的人,而劉耕給出的答案便是——發自內心的愛,不是單純地讓人高興、歡心,而是讓人幸福。創業者,是關心用戶的人,所以想成為創業者,要從愛起步。
和舒爾茨的“將心注入”一樣,從愛起步絕不是簡單的雞湯和口號,而是預備創業的人,在創業之前,就要在心中點亮的燈。
日本經營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認為,創業的能力,就是“經營善的能力”。
想要“經營善”,無疑要在心中有善的種子生根發芽。而劉耕在《創業第一步的前1步》中提出的“從愛起步”,便是在創業者的心中,提前種下善的種子。
有人可能會不屑,覺得善與愛,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兩千多年前,老子便已經告誡我們,“有道無術,術尚可求也,有術無道,止于術。”
道德高尚的人,即使暫時缺少術法計謀,卻可以學習,但一個只有術法計謀,卻道德不足的人,一定會止步于道的缺失,無法獲得更高的成就,就像失去心法支撐的武功招式,只能是花拳繡腿。
當創業者們真正能從愛起步,讓善在心中生根發芽,給人們帶來幸福,無以為報的人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用錢獎勵”他們。沒錯,賺錢并不是創業的目標,而是創業成功的獎勵——這也是劉耕在書的最后,提醒每一個創業者應該擁有的創業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