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內容:
【原文】
哀皇帝
隆和元年(壬戌,公元362年)
春正月壬子,大赦,改元。
甲寅,減田租,畝收二升。
燕豫州刺史孫興請攻洛陽,曰:“晉將陳祐弊卒千余,介守孤城,不足取也!”燕人從其言,遣寧南將軍呂護屯河陰。
二月辛未,以吳國內史庾希為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鎮下邳,龍驤將軍袁真為西中郎將、監護豫、司、并、冀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鎮汝南并假節。希,冰之子也。
丙子,拜帝母周貴人為皇太妃,儀服擬于太后。
燕呂護攻洛陽。三月乙酉,河南太守戴施奔宛,陳祐告急。五月丁巳,桓溫遣庾希及竟陵太守鄧遐帥舟師三千人助祐守洛陽,遐。岳之子也。
溫上疏請遷都洛陽。自永嘉之亂播流江表者,一切北徙,以實河南。朝廷畏溫,不敢為異。而北土蕭條,人情疑懼,雖并知不可,莫敢先諫。
散騎常待領著作郎孫綽上疏曰:
“昔中宗龍飛,非惟信順協于天人,實賴萬里長江畫而守之耳。今自喪亂已來,六十余年,河、洛丘墟,函夏蕭條。士民播流江表,已經數世,存者老子長孫,亡者丘隴成行,雖北風之思感其素心,目前之哀實為交切。若遷都旋軫之日,中興五陵,即復緬成遐域。泰山之安,既難以理保,烝烝之思,豈不纏于圣心哉!
溫今此舉,誠欲大覽始終,為國遠圖。而百姓震駭,同懷危懼,豈不以反舊之樂賒,趨死之憂促哉?何者?植根江外,數十年矣,一朝頓欲拔之,驅踧于窮荒之地。提挈萬里,逾險浮深,離墳墓,棄生業,田宅不可復售,舟車無從而得。舍安樂之國,適習亂之鄉,將頓仆道涂,飄溺江川,僅有達者。此仁者所宜哀矜,國家所宜深慮也!
臣之愚計,以為且宜遣將帥有威名、資實者,先鎮洛陽,掃平梁、許,清一河南。運漕之路既通,開墾之積已豐,豺狼遠竄,中夏小康,然后可徐議遷徙耳。奈何舍百勝之長理,舉天下而一擲哉?”
綽,楚之孫也。少慕高尚,嘗著《遂初賦》以見志。溫見綽表,不悅,曰:“致意興公,何不尋君《遂初賦》,而知人家國事邪!”
時朝廷憂懼,將遣侍中止溫。揚州刺史王述曰:“溫欲以虛聲威朝廷耳,非事實也。但從之,自無所至。”
乃詔溫曰:“在昔喪亂,忽涉五紀,戎狄肆暴,繼襲兇跡,眷言西顧,慨嘆盈懷。知欲躬帥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畿,光復舊京,非夫外身徇國,孰能若此?諸所處分,委之高算。但河洛丘墟,所營者廣,經始之勤,致勞懷也。”事果不行。
溫又議移洛陽鐘虡。述曰:“永嘉不競,暫都江左,方當蕩平區宇,旋軫舊京。若其不爾,宜改遷園陵,不應先事鐘虡!”溫乃止。
朝廷以交、廣遼遠,改授溫都督并、司、冀三州,溫表辭不受。
秦王堅親臨太學,考第諸生經義,與博士講論,自是每月一至焉。
六月甲戌,燕征東參軍劉拔刺殺征東將軍、冀州刺史、范陽王友于信都。
秋七月,呂護退守小平津,中流矢而卒。燕將段崇收軍北渡,屯于野王。鄧遐進屯新城。八月,西中郎將袁真進屯汝南,運米五萬斛以饋洛陽。
冬十一月,代王什翼犍納女于燕,燕人亦以女妻之。
十二月戊午朔,日有食之。
庾希自下邳退屯山陽,袁真自汝南退屯壽陽。
【原文華譯】
哀皇帝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
1 春,正月二十日,大赦,改元。
2 正月二十二日,減田租,每畝收租二升。
3 前燕豫州刺史孫興請求攻打洛陽,說:“晉將陳祐只有弱旅一千余人,獨守孤城,很容易攻取!”前燕聽從他的建議,派寧南將軍呂護屯駐河陰。
4 二月十日,朝廷任命吳國內史庾希為北中郎將、徐州、兗州二州刺史,鎮守下邳,龍驤將軍袁真為西中郎將,監護豫州、司州、并州、冀州四州諸軍事,豫州刺史,鎮守汝南并假節。庾希,是庾冰之子。
5 二月十五日,拜皇帝的生母周貴人為皇太妃,儀仗服裝等待遇與太后相同。
6 前燕呂護攻打洛陽。三月二十五日,河南太守戴施逃奔宛城,冠軍將軍陳祐向朝廷告急。五月二十七日,桓溫派庾希及竟陵太守鄧遐率舟師三千人協助陳祐守洛陽。鄧遐,是鄧岳之子。
桓溫上疏請遷都洛陽,并且將自永嘉之亂以來遷居到江南的人民,全部北遷,以充實河南人口。朝廷畏懼桓溫,不敢有異議。而北土蕭條,人情疑懼,雖然都知道這樣不可,沒人敢先諫止。
散騎常侍兼著作郎孫綽上疏說:
“當年中宗(司馬睿)真龍興起,并非只是他的信義順應了上天和人民,也是靠萬里長江為屏障而得以固地自守。如今,自喪亂以來,已經六十余年,黃河及洛水地區一片廢墟,中原蕭條。士民流播江南,已經數世,還活著的人,兒子已老,孫子都已長大,而死亡者的墳墓,已經排列成行,雖然心中還有對北方故土的感思,但對眼前生死離別的哀痛,更為深切。遷都北上之日,中興以來五位先帝(司馬睿、司馬紹、司馬衍、司馬岳、司馬聃)的陵墓,又被拋棄在遙遠的江南。以常理判斷,洛陽不可能像泰山那樣安穩,而懷戀祖先的孝思,豈不糾纏于圣心!
桓溫此舉,誠然是心胸寬廣,為國遠圖;但百姓震駭,同懷危懼,豈不是返回故土的歡樂還沒到,而趨赴死亡的憂慮就已經逼促了嗎?為什么呢?因為百姓扎根江南,已經數十年矣,一朝之內,要將他們連根拔起,驅趕于窮荒之地。扶老攜幼,跋涉萬里,越過艱險,渡過大河,離別祖先墳墓,拋棄賴以生存的產業,田宅不可能賣出去,車船無從而得。舍棄安樂之國,投入習亂之鄉,將死亡于道路,漂溺于江河,僅有少數幸存者才能到達。這正是仁者所宜哀矜,國家所宜深慮的!
臣之愚計,以為且宜遣將帥有威名、有資歷、有才能者,先鎮守洛陽,掃平梁國、許昌,肅清河南。打通漕運水路,開墾田地,待糧食蓄積豐富,豺狼遠竄,中原實現小康,然后才可以慢慢商議遷徙大計。為什么要舍棄百勝之長理,而舉全天下孤注一擲呢!”
孫綽,是孫楚的孫子。少年時就向慕高尚的情操,曾經寫作《遂初賦》以明志。桓溫見了孫綽的奏表,不悅,說:“告訴孫綽,為什么不照著他的《遂初賦》去做,而來參與這些家國大事呢?”
當時朝廷憂懼,準備派侍中去勸止桓溫,揚州刺史王述說:“桓溫不過是虛張聲勢,嚇唬朝廷而已,不是他的真實想法;只管聽從他,他自己就不知道怎么下臺了。”
于是下詔給桓溫說:“喪亂以來,已經五紀(十二年為一紀),戎狄肆暴,代代相傳為惡,朕一直眷言西顧,慨嘆盈懷。如今知道將軍欲親率三軍,蕩滌氛穢,廓清中原,光復舊京,如果不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立志殺身報國,誰能如此?將軍所計劃的事,正可謂是高瞻遠矚,神機妙算。只是黃河、洛水,已成一片丘墟,所需經營的地區,非常廣闊,要做的工作,十分艱苦,有勞將軍了!”桓溫果然不再提遷都一事了。
桓溫又建議將洛陽的巨鐘和鐘架搬到建康。王述說:“永嘉之亂,朝廷暫時遷都江南,方當蕩平區宇,還都舊京。如果暫時做不到,也應該先遷徙先帝園陵,不應先考慮巨鐘、鐘架!”桓溫于是停止。
朝廷認為交州、廣州遼遠,改授桓溫都督并州、司州、冀州三州;桓溫上表,推辭不受。
7 秦王苻堅親臨太學,考試諸生經義,與博士講論,從此每個月來一次。
8 六月十五日,前燕征東將軍的參軍劉拔刺殺征東將軍、冀州刺史、范陽王慕容友于信都。
9 秋,七月,攻打洛陽的前燕寧南將軍呂護退守小平津,被流箭射死。前燕將領段崇收軍北渡,屯駐于野王。東晉將領鄧遐進軍屯駐于新城。
八月,晉國西中郎將袁真進軍屯駐汝南,運米五萬斛供應洛陽。
10 冬,十一月,代王拓跋什翼犍將女兒獻給前燕宮廷,前燕也將皇室女兒嫁給他為妻。
11 十二月一日,日食。
12 庾希從下邳撤退,屯駐山陽;袁真從汝南撤退,屯駐壽陽。
【學以致用】
桓溫欲要遷都洛陽,王述以退為進阻止
王述的這個用法,我想到了一個詞:
“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也就是,有人跟你吹牛,你可以沿著他吹的方向,幫他吹大點, 如果有人跟你摳細節,談困難,那你沿著這個線路談得更細,把問題講得更突出
當你面對有人給你畫大餅,卻又不落地不兌現的時候,就用這招,很管用
以前我經常用這招,那是因為之前有個領導喜歡想到一出是一出,沒有系統的戰略,只在戰術上摳細節,這很麻煩的,一次兩次你可以配合下,多了之后,一開口你大概就知道會是什么樣子,我就忍不住想“剛”上去。怎么剛?就類似于王述這種,語氣語調配合好。
桓溫想干嘛?
1,是吹牛,顯示一下自己是“干大事”的人,遷都是一件大事
2,顯示存在感。北伐沒有成功,再搗鼓點事情來加持下自己的“聲望”,這個熱度,要持續啊
3,掂量下朝廷的態度,朝廷里面各位官員的態度,誰支持,誰反對啊?誰有膽子,誰有見識啊?
王述看出了他行為背后的本質,就順著來
桓溫你不是要“上天”嗎,那就給你一個上天的好處與責任都一并告訴你,能者多勞
后面桓溫覺得‘上天’好像做不到,想要下地,但是不甘愿這么輕易的就下來,于是又提出“搬遷巨鐘”
王述一看, 搬遷巨鐘這種事情怎么能配得上桓溫將軍心中的“大事”呢,不如改“遷墳”好了
桓溫的本事也就這樣了,吹牛沒吹成功,牛皮反而破了只能自己咽下去。
我們在工作中也可能面對這種人,怎么辦,那就想想王述怎么應對桓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