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是1年多前我假設性提出來,問自己的。
之后每天帶著靜觀的心,在每一個當下覺察自己是否在評判,能否帶著不評判或接受的態度去看己、看人、看事。直到我有了答案。
父母的朋友里有個叔叔,因為女兒找了一個收入不穩定、單親家庭撫養下長大的男孩子當男朋友準備結婚,那位叔叔不答應,一想到自己女兒未來可能會生活艱辛,他強勢要阻止他們結婚,吃飯掀桌子、絕食、要跟女兒斷絕父女關系。
我媽媽很同情這個叔叔,但是她不能想象自己家里發生這樣的情況會如何面對。
這個世界有一種冷叫你媽認為你會冷,也有一種幸福叫你爸認為你不會幸福。
我微笑的看著我媽,聽她繼續發表自我感慨。還跟著我爸兩個人彼此嘆氣、相互附和。
去年10月,我接到一個同學的電話,他在深圳工作,在IT行業從業十幾年,終于憑借一己之力買了1000多萬的房子。哇哇!好有能力!1000多萬吶!我連100萬也賺不到。在我驚嘆之余,他說告訴你一件事嚇死你。我準備接待又一個驚喜。他說:我喜歡男人!我平靜說:哦。他說:你不吃驚?你不覺得我有病?!
我說:不會。異性之間有愛,同性間一定也有。大多數人選擇異性戀,少部分或極少部分選擇同性戀。你這幾年一定過得很辛苦。
他不說話了,完全沒有了之前的分享房子的高興勁兒,仿佛一個做錯事的孩子柔軟而怯懦。接下來長達幾十分鐘的聊天,全是圍繞家人的不理解和如何掩飾壓抑內心的喜愛、接受眾人的指點……他為了維護父母的面子,找了一個女生做老婆,跟她結婚前約定好只是“形婚”。現在又離婚,因為他認為人生苦短要追求自己真正喜歡的男人,未來他們會去美國找“代孕媽媽”(在國內違法,在美國不違法)生下自己的孩子,只是要花很多錢。他說上大學時發現同類,大概校園只有5%的比例,現在深圳更多應該有10%,周末可以去同志酒吧,在那里適當釋放壓抑的內心。他不止一次幻想過,如果在小時候就勇敢去追心儀的女生,會不會現在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為什么要打電話給我,是因為我就是當年那個沒有被表白的小女生。小學時他喜歡異性。我問還有可能轉回正常軌跡么?他說:不可能了。因為初中時期就發現對同性才有感覺。可是不敢說、不能說、不必說。我在電話這一頭,默默的聽著聽筒流下眼淚。特別理解他這幾十年來心里的苦悶和無助。而我們大多數人不會被困擾。就因為我們性取向是異性,而他們選擇同性。
可是,大多數不代表正常,大多數只代表大多數人,少數也是正常。
然而,在性取向這個問題上的少數人,照樣生活是積極進取、努力上進、自律、樂觀、用勤勞的雙手養活自己,陽光一樣會照射到他們身上。他們不打擾別人的生活,他們僅僅是沒有做“大多數人”的選擇而已,他們不受控制,在青春期、甚至更小的童年期,就知道或感覺到自己真正的喜好。他們對人和善,品行良好,依舊努力的生活、學習、運動,他們什么也沒做,他們什么也沒有做錯。
我跟媽媽講了這個同學。我問媽媽:如果你的外孫女在20年后帶回家一個同性伴侶,我怎么回答?我媽媽傻了,她說:怎么會?不會的!我的外孫女這么乖!我平靜的告訴媽媽,這跟乖沒有關系,我只會問女兒一個問題:你覺得跟她在一起會幸福么?如果女兒回答是,那么我會祝福她們——真誠的祝福我親愛的女兒和她的愛人。我沒有權利為女兒做選擇,我已經選擇了自己的婚姻,她的婚姻,她有選擇的權利。
我媽媽看著我,那眼神,仿佛我是她的媽媽一樣。
最后我對媽媽說,把我們的對話告訴那位要斷絕父女關系的叔叔,她的女兒起碼選擇的是異性,他是不是沒有那么悲傷?任何問題,一定有比較級。想想更難面對的,那么,已然呈現的,容易多了。
我知道,很多人還是不接受少數人的想法,就像我的媽媽62歲,她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外孫女那么乖。這個需要時間,一句“我接受”真的沒有那么容易。如果容易,要么是別人的事,跟自己不相關;要么是自己的事,你提前做過準備。生命中很多的事情,尤其是你覺得非常不好的事情,其實回過頭來都能發現它的美意。
希望每個人,都過得快樂。庸人自擾之。惟愿每個人通透,不自擾,快樂逍遙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