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章
第一天的共讀精華來咯~
輕松的學習是無效的
我從不相信自己有什么天賦,因為學習真的不容易。但我特別愛考試,沒有測驗的時候,我就和同學互相出題考著玩。每次大考之前,我不會一遍一遍地看書、看筆記,而是拿出一張大紙,靠自己的回憶把這學期學習的公式、重點、單詞、生字、詩詞都默寫一遍。每門課用一張紙。遇到想不起來的,就使勁想一會兒。最后才查書,補充完善這學期的知識圖譜。這樣一來,上考場的時候就不會遇到特別意外的題目了。
《認知天性》教給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如何有效學習,希望這本書能幫到特別多像我當年的女同學一樣勤奮的孩子,以及他們的家長。樊登樊登讀書會創始人
【1】學習是挑戰天性的必修課
談到學習,人們有一些共識:
首先,要想學以致用,就必須記憶。只有這樣,已經學會的內容才不會在將來被需要的時候消失。
其次,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學習并記憶,終生不怠。要想從中學畢業,我們必須學好語言藝術、數學、科學,以及社會學課程;為了在工作中取得進步,我們要掌握職業技能,學會如何與不太好對付的同事相處;等到退休,我們還會產生新的興趣和愛好;到晚年,我們還要繼續學習適應澆花養草的生活。擅長學習的人會終身受益。
再次,學習本身是一項可以獲得的技能。最有效的策略往往不是依靠直覺。
天性懶惰孕育了認知規律和心智模型
耗費心血的學習才是深層次的,效果也更持久。不花力氣的學習就像在沙子上寫字,今天寫上,明天字就消失了。
不管學習什么新知識,都需要有已知作為基礎。在學會如何只用一臺引擎降落一架雙引擎飛機前,你需要先知道如何用兩臺引擎降落這架飛機;想要學習三角函數,你就先要知道代數與幾何;想要學做木匠活兒,你就要了解木材與復合板的質地,以及如何鋸割、刨削、做榫卯。
卡通書《你不知道的》的作者加里·拉爾森畫過這樣一幅畫。一個金魚眼模樣的小學生問他的教師:“奧斯本先生,我能回家了嗎?我的腦子都被塞滿了!”如果只是進行機械式的重復,的確會發生這種情況,過不了多久,你就會發現自己能記住的東西有限。
不過你要是會細化知識,就可以無止境地學下去了。細化就是理解新知識的過程,細化的方法就是用自己的語言把新知識表達出來,把它和已知聯系起來。越是能把新知識和已知關聯起來,越是能詮釋這兩者之間的關聯,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識。新舊知識間的關聯越多,就越有助于記憶。
把新知識放到更廣泛的情景中有助于學習。舉個例子,你知道的歷史故事越多、越詳細,你對這段歷史的理解就越深刻。另外,從更多的角度去理解歷史故事,比如把某個故事與你知道的人類的野心和造化弄人的道理聯系起來,你就能把這個歷史故事記得更牢固。同樣地,如果要學習一個抽象的概念,比如角動量原理,那么把它和你已知的具體事物聯系起來,學習起來就會更容易一些。你可以想一想,花樣滑冰運動員把胳膊收攏在胸前,旋轉起來就會更快。這就涉及角動量原理。
許多人相信,他們的智力水平是生來注定的,學業無成是因為先天不足。但實際情況是,每當你學到新東西時,大腦就會發生改變——經驗會被一點一滴地存儲起來。
許多人相信,他們的智力水平是生來注定的,學業無成是因為先天不足。但實際情況是,每當你學到新東西時,大腦就會發生改變——經驗會被一點一滴地存儲起來。
科學“照妖鏡”下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這個問題上,到底誰的建議最為有效呢?人們該如何判斷呢?盲從盲信是不理智的。人們很容易找到解決問題的建議,只要點擊幾下鼠標就可獲得。但并不是所有建議都有研究做基礎——實際上,這樣的建議并不多。另外,也不是所有研究都符合科學標準。
我們都是“不盡職學習者”
事實證明,在很多時候,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教和學的效果都不理想。
人們一般認為,只要在某件事上花的時間足夠長——例如長時間背誦課本中的段落,或是不斷重復八年級生物課上的諸多術語——就可以把它們牢牢地烙在記憶深處,但事實并非如此。
研究發現,反復閱讀課本往往是白費力氣。
熒光筆、下畫線和反復閱讀
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一系列調查發現,重復接觸可以強化記憶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在初次閱讀過后,隔一段時間再閱讀是有意義的;但是連續多次閱讀只是空耗時間,好處少得可以忽略不計,而且浪費了時間,錯過了耗時更少且更有效的方法。然而,對大學生的調查證明,教授們還是在用自己的老辦法教學:標亮、加下劃線、長時間盯著筆記與課本——還是最常用的學習方法。至少到現在為止依然如此。[插圖]
元認知帶來的學習假象
如果重復閱讀基本沒有效果,那么為什么學生們還愿意用這種方法呢?一個原因可能是他們一直在接受糟糕的學習建議。不過還有一個前面提到過的原因,導致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使用了這種復習方法:對一段文字越熟悉,越能流暢閱讀,就會造成一種假象,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閱讀的內容。
【知識多不等于學習能力強】
愛因斯坦曾說“創造力比知識更重要”。
愛因斯坦這句話本身就蘊含著一條明顯且重要的真理:沒有創造力,人類怎么能在科學、社會,以及經濟領域有所突破呢?
只不過,這種二分法的觀點是大錯特錯的。你肯定不希望看到自己的神經外科醫生,或是載著你飛過太平洋的機長身上穿著這種T恤。可是在提到標準化考試的時候,這種二分法的觀點卻有一定的市場。人們擔心這種考試會強調記憶力,而忽視高層次的技能。雖然標準化考試存在陷阱,但我們真正應該考慮的問題是,如何在更好地學習知識的同時發展創造力。畢竟,沒有了知識,分析、綜合,以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高級技能就都成了無源之水。正如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滕伯格和他的兩位同事指出的那樣,“對要用到的東西一無所知,是不配談實用的”。
從廚藝到棋技,再到腦外科手術,不管在什么領域,想要成為大師,就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知識、概念性的理解、判斷,以及技能要靠慢慢積累才能獲得。只有在練習新技能的同時付出努力、展開思考,并在心里演練,成果才會顯現。記憶知識點就像往建筑工地上運料,之后才能蓋起房子。蓋房子不僅要求工人了解眾多建筑材料與配件,還要對物料組合有概念,例如知道屋架或過梁的承重能力,或是能量傳遞與轉化原理,這樣才能在保證室內溫暖的同時又讓房頂涼爽,以免業主半年后打電話來抱怨屋頂結冰。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運用已知。
【考試是最有效的學習策略之一】
在諸多研究成果中,有一項發現非常重要:主動檢索——考試——可以強化記憶,而且檢索花費的心思越多,受益就越多。
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有兩大顯著的好處:
一是這能告訴你什么是你知道的,什么是你不知道的,然后你就可以判斷以后要把精力放在哪個薄弱的環節上,加以改進;
二是回想已經學過的東西會讓大腦重新鞏固記憶,強化新知與已知之間的聯系,方便你在今后進行回憶。
【2】學習的本質:知識鏈和記憶結
知識最終將變成條件反射
反思會涉及多種認知活動,這些活動可以帶來更好的學習效果:從記憶中檢索知識或是早期的訓練內容,把這些和新體驗聯系起來,借助觀察和思考,預先演練你下次可能采取的不同做法。
自我檢測:給知識鏈打上記憶結
孩子用繩子把蔓越莓穿起來做項鏈,掛到樹上后卻發現蔓越莓從繩子的另一端掉下來了。不打結,就做不出繩串;不打結,就沒有項鏈,就沒有珠繡錢包,就沒有精致的掛毯。
檢索給記憶這條繩子打了結。重復檢索能讓記憶更清透,而且它把記憶這條繩子又纏了一圈,使其變得更牢靠。
只需1次自測,一周后回憶率從28%躍遷為39%
用實證研究的方法來考察測驗效應的歷史很悠久。首次大范圍調查的結論發表于1917年。在那次調查中,三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八年級的學生要簡單了解《美國名人錄》中的人物介紹。部分學生被要求花不同的時間查閱資料,并默誦資料里面的內容。沒有要求的學生只需要反復閱讀資料。考察期結束時,全體學生都要寫下自己記住的東西。三四個小時后,再進行一次這種回憶測驗。結果顯示,參與默誦的學生的記憶成績要好于沒有默誦、只是瀏覽的孩子。把60%的學習時間用在默誦上的學生成績最好。
當檢索練習有間隔的時候,實驗對象會在考試與考試之間遺忘一些內容,這會比集中練習產生更強的長期記憶。
[如何成為一名主動學習者]
為何學習越輕松,效果越不好
就學習運動技能來說,有一條理論是,如果立即反饋成了學習的一部分,那么等到真實環境下沒有了這種反饋,學習者建立起來的模式就會出現缺失,進而影響表現。另一個觀點是,反饋會頻繁打斷學習過程,帶來太多變數,有礙學習者建立穩定的表現模式。
延遲反饋在課堂上也有好處,而且這種好處比立即反饋持久。還是那項讓學生學習科學文章的實驗,研究人員選擇部分學生,允許他們在答題時翻書,相當于開卷考試,這實際上是在測驗時向他們提供持續的反饋。另外一組學生在接受測驗時無法參看資料,只能在測驗過后查看相關內容,而且需要檢查自己的答案。開卷組在即時測驗上的分數自然比較好,但對于那些在完成測驗后再獲得糾正反饋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后來的一次考試中表現得更加出色。筆試上的延遲反饋之所以有幫助,是因為它能讓學生們在間隔一段時間后再進行練習。正如我們在下一章會討論的內容,有時間間隔的練習會改善記憶。
哪些檢索練習更能產生長期性的好處呢?需要學習者作答的測驗,例如寫一篇短文或者給出簡短回答的考試,或是只用抽認卡來進行練習,似乎都會比選擇題、是非題這類簡單辨識型的測驗更有效。不過,即便是像哥倫比亞中學的那種選擇題測驗,也可以產生不錯的學習效果。從總體來看,任何一種檢索練習都有助于學習,但深究起來似乎可以發現,檢索時付出的認知努力越大,記憶效果就越好。近年來對檢索練習的研究層出不窮,一項針對這些研究的分析顯示,即便只是在課上進行一次測驗,學生期末考試的分數也會有很大提高,而且隨著測驗次數的增加,學習上的收效也會持續加大。
作為一種學習技巧,檢索練習的普及范圍有多大呢?我們的調查顯示,多數大學生沒有意識到這種方法的效果。另一項調查則發現,只有11%的大學生稱自己使用了這種學習方法。即便是那些自測過的大學生,大多也只是表示自測可以讓自己發現尚未掌握的知識,以便更仔細地研究資料。這當然是測驗的用途之一,但學生們沒有意識到的是,檢索本身還能強化記憶。
重復測驗會不會導致死記硬背呢?研究表明,測驗比重復閱讀更能將知識遷移到新背景或新問題中。而且,對于那些相關但未被測驗過的資料來說,測驗能提高一個人記憶和檢索這類資料的能力。雖說這一點還需要更多研究證實,但是檢索練習似乎可以讓人在復雜的環境中更容易地獲得所需的信息。
【小結】
練習從記憶中檢索新知識或新技能是有效的學習工具,也是保持長久記憶的有力武器。但凡需要大腦記住、需要在將來回憶的東西,都可以用到它——對于事實、復雜的概念、解決問題的技巧、運動技能來說都適用。
努力檢索有助于人們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產生更持久的記憶。我們很容易相信,學東西時越輕松,學習效果就越好,但研究證明,事實恰恰相反。只有當頭腦被迫工作時,才會將所學的東西記得更牢靠。在檢索所學時付出的努力越大——只要真正做到了這一點——檢索就會越好地強化你的所學。在第一次測驗后,推遲的后續檢索練習要比立即練習更能強化記憶,因為延遲后再檢索需要花更大力氣。
反復檢索不僅能讓記憶更持久,還能讓知識在更多變的環境中更容易被檢索,而且可以解決更多的問題。
雖然填鴨式學習能讓你在馬上進行的考試中獲得更高的分數,但這種學習方式帶來的成果會很快消退,因為和檢索練習相比,反復閱讀會遺忘更多東西。檢索練習的好處是長期的。
只需在一堂課上加入一次測驗(檢索練習),就能極大地改善學生期末考試的分數。而且,課堂測驗進行得越頻繁,收效就越大。
測驗不是非要由授課者發起。學生可以隨時隨地練習檢索,并不是非要在課堂上做小測驗。二年級的學生可以用抽認卡來學習乘法表。這個方法也完全適合任意年齡的學習者自測,無論學習的科目是解剖學、數學,還是法律。自行測驗要比重復閱讀花更多功夫,所以這種方法可能不受歡迎,但正如前文強調的那樣,在檢索上下的功夫越多,記住的東西也就越多。
和那些只是重復閱讀資料的學生相比,參與測驗的學生更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展。同樣地,這種測驗能讓授課者發現差距與錯誤概念,從而調整授課方式,進行糾正。
在測驗后向學生提供糾正反饋,可以避免他們記住錯誤的東西,讓他們更好地學習正確的答案。
在研究結束后,我們向他提出了這個問題。他猶豫了一下,想了想,說:“真正讓我感到高興的是,孩子們能在不同的環境中評估、綜合、應用一種理論。只要他們打好學習與記憶的基礎,就能以一種有效得多的方式做到這一點,他們不用再浪費時間重新思考詞語的具體含義,或概念的具體定義。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將他們提升到更高的層次。”
今天的閱讀章節分享到這里,歡迎大家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