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跟灰灰看完回來,看完電影像是看完了一場話劇。
沒看過之前幾個版本的我,覺得這一版其實還不錯,感覺前半段增加了一些小的笑料,場景布局感覺也很現代。
主要問題就是有些地方口音太重我沒太聽懂,還有部分語速太快也沒太聽懂。還有片中夾雜著大量法語,一些簡單的就沒配字幕解釋,片子的講故事順序也是很有意思的。算是前面還有一個簡短的交代和鋪墊,也是為了后面偵探違背自己天性做出決定做了一個解釋。而且片子使用的插敘的方式,故事背景交代部分靠閃回,部分靠人們之間交流的口述,因此既有上帝視角也有融入感。
片子部分拍攝角度和布局也是很有意思。首先是偵探撬開房門發現犯罪現場的鏡頭,居然是從上往下拍攝的,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總攬全局的感覺,但事實上我們卻沒法看見犯罪現場的具體樣子和每個角色臉上的表情,這樣就很微妙了。。。
然后是讓我印象深刻的犯罪閃回,鏡頭的重點都放在了每個人復仇的表情上,有的憤怒,有的懦弱,有的悲痛,還有的猙獰,這些微表情都反映出了各個角色的內心情感。最后就是審判的場景。這部電影將這個場景設置在了火車外,而且大家是坐在一張長桌上一字排開,有一幕還拉了遠景。感覺這里是在模仿名畫《最后的晚餐》,人們都在猜測誰那個是兇手…但與名畫不同的是,這個案子里每一個人都是兇手。
最后犯罪過程閃回那一段,演員們臉上豐富的表情不禁讓我開始懷疑這樣實施正義的方式是否正確。這樣的懲罰是否過于殘忍,因為片中罪犯似乎還是有意識的,被捂著嘴巴一刀刀捅死。而下一幕Linda說出這一切都是我的計劃,和他們無關,they are good people時,她臉上的表情又讓我感覺也許他們真的只是被悲痛憤怒給沖昏了腦袋,只是僅有這一次允許自己去為了自己想要追求的正義去觸碰一次底線,但總體來說,或拋開這次案件之外,他們其實都是本性不壞的人,而相比之下被殺的人才是壞到骨子里的人。所以當這樣的情況發生時,我們或者說社會是否應該再給他們一次機會呢。阿加莎筆下的偵探似乎是是公正的化身,而面對這樣的情與法的難題,在片子的最后作者給出了她自己的答案。
--------------------------------作為一個破案懸疑片,如果不知道真相當然會看得更過癮,特別是這個故事之所以那么出名,自然有它的原因,絕大部分的人應該都和我一樣,早就知道這個故事的前后細節。在這種時候,基本沒驚喜可言,就不自覺的跳戲,會去從其他角度去看待這部電影。
從藝術的角度說幾句,影片用65mm膠片攝影機拍攝,顏色和畫面當然很有質感,場景、攝影、卡司,都透著一股濃濃的復古氣息,帶有深深的懷舊感,跟童話一樣,雪景也很驚艷。而且因為肯尼思讓自己的角色變得更加幽默有趣,并使用了很亮的色調,整個影片不像我看到的其他版本那么黑暗、沉重,相比謀殺懸疑,更像是一部圣誕電影。
攝影充分運用了縱深空間。加萊車廂狹長的過道,在明暗交替中,揭示了人物無法逃避的宿命。正如片中波洛所說,殺過人的人,靈魂將不再完整。因此,影片中的幾次群像構圖都是失衡的,特寫與中近景的交替,不同角度的對照,以各種方式去刻畫角色的殘缺感。對于車外場景,影片利用特效和奇觀鏡頭變著花樣地渲染,也確實帶來了一定視覺上的新鮮感。冰天雪地的溫科夫齊,代表冰冷工業機器的東方快車在此擱淺,與此同時罪惡也被一并釋放。嚴酷的景觀不僅揭示了工業社會對文明與人性的侵蝕,也渲染了整個車廂乘客被捆綁的命運。
這次的謀殺場景,以斜角鏡頭和黑白畫面的方式,配上哀傷的鋼琴曲,突出了復仇得逞后,那種更加巨大的悲涼與痛苦。影片沒有直接拍攝行刺的畫面,鏡頭一直聚焦在兇手的面孔。在真相揭曉的高潮部分都表現得非常有力。這次最后的審問場景,被搬到了車廂外,在一處黑漆漆的隧道前。油畫般的影像頗似《最后的晚餐》,每個人面對命運的審判,顯得麻木而平靜。
東方快車謀殺案,一車戲精,我是為了米歇爾·菲佛去看的,美人優雅的老去依然還是美人。。。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