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是第59/1000步。
彼得·蒂爾《從0到1——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
第三章 所有成功的企業都是不同的
企業家們從中獲得的教訓很清楚:如果你想創造并獲得持久的價值,不要只是跟風建立一個沒有特色的企業。
企業的謊言
創業家通常傾向于對市場競爭輕描淡寫,但這卻是初創公司犯下的最大錯誤。
創意產業也遵循同樣的原則。沒有一個編劇愿意承認他的新電影劇本只是新瓶裝舊酒。
非壟斷者通過把他們的市場定義成各種更小市場的交集來夸大自己的獨特性。相反,壟斷者通過把他們的市場描述成若干大市場的并集來偽裝他們的壟斷性。
冷酷無情的市場
第四章 競爭意識
1、競爭使我們過分重視過去的機會,一味重復過去的模式。
2、競爭使人出現幻覺,徒勞去抓一些并不存在的“機會”。
3、競爭還讓人分心。
第五章 后發優勢
規避競爭會幫助你打造壟斷企業,但是只有經受住未來考驗的企業才是成功的企業。
簡單地說,一個企業今天的價值是它以后創造利潤的總和。
壟斷企業的特征
專利技術、網絡效應、規模經濟以及品牌優勢
1、專利技術
2、網絡效應
3、規模經濟
4、品牌優勢
建立壟斷企業的方法
1、占領小市場
寧可過小也不能大,理由很簡單:在一個小市場里占主導地位比在大市場里要容易得多。如果你認為自己起步的市場可能太大,那就一定是太大了。
從小市場起步并不意味著去找一個不存在的市場。
一個初創企業完美的目標市場是特定的一小群人,而且幾乎沒有其他競爭者與你競爭。任何大的市場都是錯誤選擇,而且已經有其他競爭者存在的大市場更糟糕。這就是企業家想占價值1000億美元的市場的1%總是行不通的原因。
2、擴大規模
一旦你成功創造了或是主導了一個利基市場,就要逐步打入稍大些的相關市場。
企業家往往低估了循序漸進發展市場的意義,其實市場需要有紀律地逐步擴大。
3、破壞性創新
后來者居上
第六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
你能掌控自己的未來嗎?
1、對未來不明確的悲觀主義
2、對未來明確的悲觀主義
書中把“現在的中國”列為“明確悲觀”之代表!你認同嗎?
一個對未來明確的悲觀主義相信未來是可知的,但卻是暗淡的,所以他必須提前做好準備,也許當今的中國是最典型的對未來明確的悲觀主義者。
美國人看見中國的經濟迅猛增長,便認為中國是一個自信能夠掌握自己未來的國家……其他國家都害怕中國將要統治整個世界,而中國是唯一一個認為自己不會統治世界的國家。
根據什么呢?
老一輩中國人孩童時都經歷過饑荒,由此展望未來時,總會考慮到天災。中國公眾也知道“冬天”來臨。
局外人著迷于中國內部的巨大財富,但他們沒有注意到,富有的中國人正努力把自己的財產轉移出國,貧窮一些的則能省就省,以求儲備充足。中國各階層人士都對未來嚴陣以待。
周其仁教授有一篇文章就說到了他對這個的看法,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對比看一下。
3、對未來明確的樂觀主義者
4、對未來不明確的樂觀主義
當今的世界——對未來不明確卻很樂觀
1、不明確的金融
在一個明確樂觀的未來中,會有工程師設計水下城市和太空定居地。而在一個不明確的樂觀未來中,會有更多的銀行家和律師。
2、不明確的政治
3、不明確的哲學
4、不明確的人生
對未來不明確的樂觀主義可能持久嗎?
甚至在工程師主宰的硅谷,現在的流行詞也是要求建造一個“精益的初創公司”,要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并隨著環境變化而“演化”。想創業的人被告知在商界所有事情的發生都不可預料: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傾聽顧客的需要,創造“最基本的可用產品”,然后反復修正,最后走向成功。
但是精益是一種方法,而不是目標。
對于一個對未來不明確的樂觀主義者,公司是最奇怪的地方:沒有一個計劃,你有什么理由希望自己的生意成功?達爾文主義在其他環境中也許是個有用的理論,但是對于初創公司,最有效的還是富有智慧的設計。
長期規劃仍是最重要的
當一家大公司想要收購一家成功餓初創公司時,它的出價要么太高,要么太低:初創公司的創立者只有在對公司沒有確切規劃的時候才會賣掉公司,而這時收購者就可能是出價高了;一個對未來計劃明確的創立者不會把公司賣掉,這就說明買家的出價不夠高。
你不是一張彩票
我們必須重新找回明確的未來道路,但在西方世界,需要一場文化革命才能真正做到。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先邁出它100步。
轉載說明:本文為“三少爺的見”原創文章,轉載請務必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