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偉大征程中,文旅融合猶如一抹最絢爛的色彩,為鄉村大地鋪陳出一幅文化璀璨、旅游興旺的立體畫卷。近年來,貴州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將文旅產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引擎,通過深挖民族文化底蘊、創新旅游業態,走出了一條具有多彩特色的發展道路。
? ? 守護民族文化根脈,助力鄉村文化傳承和保護。鄉村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地,鄉村文化資源富集,文化遺產資源多樣且富有特色,民間非遺工藝及表演藝術等古老文化一直流傳至今。貴州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構建“村寨空間—文化生態—精神家園”三位一體保護體系,將全省757個中國傳統村落均編制保護發展規劃,投入資金實施古建筑修繕、非遺傳承人培育等工程。在文化傳承機制上,貴州創新“傳承人+合作社+高?!蹦J?,與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等合作開發非遺IP,苗族銀飾傳承人吳水根設計的“蝴蝶媽媽”系列作品,通過跨界聯名登上國際時裝周,年銷售額增長200%。此外,安順蠟染、丹寨古法造紙等非遺項目也通過“研學+體驗”模式,年接待研學團隊超200萬人次,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富礦”。
? ? 堅持推動產業創新,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鄉村旅游是發展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鄉村在脫貧道路上的重要渠道,推動產業創新、助推新經濟是帶動多途徑融合發展的組成部分。貴州立足“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創新推出“村超”“村BA”等現象級文體旅項目,打造“永不落幕的鄉村嘉年華”。榕江縣“村超”賽事自2023年舉辦以來,累計吸引1700萬人次游客,帶動旅游綜合收入200億元,當地農特產品銷售額增長300%。賽事融合侗族大歌、苗族蘆笙舞等470余項民族文化元素,形成“體育+非遺+旅游”的跨界模式,被國際足聯點贊為“最純粹的足球文化”。非遺活化利用方面,貴州將312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與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出“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產業”的典型案例。如黎平縣侗品源合作社通過“傳統工藝+現代設計”,將侗族刺繡與陶瓷、竹編跨界融合,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帶動500余名繡娘就業。
? ? 在邁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貴州用文旅這支“神來之筆”,正在鄉村振興的畫卷上描繪著“百姓富、生態美”的生動圖景,貴州的探索不僅為山區發展提供了方案,更詮釋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深刻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