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好奇蛋被00熏陶成了學術蛋ヽ(???)ノ
咳咳(嚴肅臉)
關于設計思維的起源,有的說法是 IDEO從設計用于消費的產品轉向設計消費的體驗的過程中,David Kelley提出的概念。也有說法是,“設計思維”濫觴于諾貝爾獎得主司馬賀(Herbert Simon) 1969年的經典著作《人工科學》。這本書更多地將設計定義為一種思維方式,而非現實過程。
設計思維的過程最好被理解為一個各部分交叉存在的系統,而不是一組順序排列的步驟。有三部分(three spaces)需要牢記:洞察,創意和實施。
1、“洞察”是為了發現問題并激發解決問題的途徑。項目濫觴于提出了一組要去實現的目標,如價格、技術上的可行性和市場細分等。在用戶調研中發現真實的需求
2、“創意”是生成、完善與測試靈感的過程。重在多元化團隊、發散思維
3、“實施”則是將產品運用到人們生活中的過程。注意在原型測試時發現問題、用戶的新需求等,并嘗試解決。
前幾天和一群小伙伴們按照Stanford d.school設計思維crash course,進行了一次workshop(感興趣的小伙伴可自行戳→design thinking crash course:)講design thinking的步驟更加具體化了,用一張圖來展示我所經歷的流程和注意的要點吧↓
在workshop結束后的反饋&反思階段,許多小伙伴都表達了對設計思維的體會,比如“避免為了炫技而設計”等,但給我“留下作業”的是一個很簡答的問題——“感覺訪談時間太緊了,沒能充分地訪問用戶導致最后的方案不太能滿足用戶”。
在我看來,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適當延長訪問時間”就能解決的問題,因為在實際進行中,我們的訪問大多是缺乏結構、邏輯的,并且有的組是提前結束了訪問(“不知道再問什么了”)。我的建議是crash course在dig deeper開始前能教授基本的用戶訪談的方法,讓提問者親身對比前后兩次訪問的差異,有了方法的訪問將會有更大收獲。(過后將通過閱讀和搜集,寫一篇關于訪談結構與技巧的文章,嚴肅臉)
另外也聽了一個韓國服務設計體驗項目的展示(涉及商業機密,所以不太方便展示內容恩~),在本質上,設計流程也與其他領域的設計流程相同。
總結發現,設計思維本質上是一種解決問題的思維,即“發現并定義真正的問題”——“思考并輸出解決方案”——“在反饋中改進”,而這三個環節是交錯循環進行的。
3.8更:在00師父的啟發下,我們思考起還有什么類似的xx思維,阿半提到了數學思維——如果知道什么因素占多少權重,那么一件事情就可以用一套算法解決,比如公司的競爭力體系,設計思維就不適用。設計思維是一件事情模糊不清、不清楚原因時采取的,比如室內設計就需要接近使用者。
而關于設計思維,阿半寫的《做不好設計,不是沒想法,而是沒良心》則使我對設計思維有新的感悟:
1、我所列舉的“發現需求→頭腦風暴→原型→測試”是傳統的設計思維方式,而根據設計思維創始人所強調的“沉浸式的用戶感知”(改進了我的需求發現環節)和“給用戶的生活帶去實質的提升”(社會化思考),設計思維=傳統設計思維+視覺化思考+社會化思考。
2、互聯網思維說到底也就是設計思維。
下面附上在此次資料搜索中找到的比較不錯的養分,趕時間的盆友可以挑著加粗的字看?乛乛?
大家之言
哈佛《商業評論》(http://money.163.com/15/0930/16/B4PBTVSV002552IP.html)認為,“設計思維起始于改良具體產品的設計過程,但遠不會就此結束。許多例子都表明,當需要讓人們參與并接納創新性想法、體驗等抽象性挑戰時,設計思維原則具有更強大的潛力。” ?why?
(!推薦)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十周年精選譯文集》(http://www.ssireview.org/articles/entry/design_thinking_for_social_innovation/)中IDEO(全球創新與設計公司)的主席和CEO Tim Brown的文章。
他從社會創新中的設計思維說起——“經常,一些項目難以為繼的原因是因為它們不是建立在用戶的真實需求基礎上的,也從來沒有在正式實施前用原型來做測試并獲得用戶的反饋。即便真的去接觸了用戶,項目設計者也往往事先就假定了用戶的真實需求和解決方案是什么。不論在商業還是社會領域,這種有明顯缺陷的做法仍然在被普遍使用。如同我們在Shanti的案例中所看到的那樣,社會問題需要系統性的根植于用戶真實需求的解決方案。很多做法正是在這一點上失敗了,而“設計思維”這種新的產生解決方案的方法也正是在這一點上凸顯了自己的優勢。”
“最近幾年,設計師們已經大大拓展了設計方法的用途,開始為交付產品和服務設計整個系統。設計思維將深刻的用戶洞察和快速的原型測試整合為一體,目的在于打破那些阻礙產生有效解決方案的的前提假設。”
“商業公司熱衷于設計思維是因為它能夠使公司變得更有創新性,品牌特性更加鮮明,產品和服務的交付速度更快。非營利機構也開始使用設計思維為社會問題開發更優良的解決方案。設計思維跨越了公共部門、營利性部門與非營利部門之間傳統上的界限。通過與客戶間緊密的協同工作,借助設計思維,高效的解決方案可以自下而上的產生,而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輸。”why?究竟如何做到?就是靠獲取到真實的用戶需求和原型測試?為什么會快速?
值得一提的是,文中還提到了設計思維的一個應用——“積極偏差”(即設計者在人們通常視作“邊緣”的地方尋找那些“極端”的人,這些人有著與眾不同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消費方式。)面對印度兒童營養不良的問題,Sternin夫婦使用了不同的方法,稱作“積極偏差”。他們積極地從那些營養不良問題不那么嚴重的個人和家庭身上,探尋已經存在的解決方案(因而也是更可持續的)。
另外,設計項目的人不僅要考慮產品的形態和功能,也要對銷售渠道給予充分考慮。面對瘧疾,在加納北部,蚊帳被免費提供給孕婦和5歲以下孩童的母親。這些婦女可以很容易的在當地的公立醫院里領取免費的蚊帳。對于店家來說賣蚊帳就變得無利可圖。而當地的醫院也沒有能力銷售多余的蚊帳。因此其他很多人很難得到蚊帳。
相關書籍
Change by Design: How Design Thinking Transforms Organizations and Inspires Innovation(HarperBusiness, 2009),Tim Brown 這是一本剛剛出版的書,用來講述設計思維如何改變一家機構并激勵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