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偏見的本質和作用
偏見不同于刻板印象和歧視。社會心理學家探討了當今社會存在的歧視,以及偏見的不同表現形式。
偏見的界定
偏見、刻板印象、歧視、種族歧視、性別歧視——這些術語往往相互混淆。偏見的本質:對一個群體及其成員負面的預先判斷。
偏見是一種態度。態度是情感、行為傾向和信念的某種獨特結合。負面評價是偏見的標志,它通常源自于被稱為刻板印象的負性信念??贪逵∠笫且环N概括性的看法。為了簡化世界,我們概括出:英國人保守;美國人開朗;
偏見是一種負面態度;歧視是一種負面行為。歧視行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見。
態度和行為常常松散地聯結在一起。偏見性的態度并不一定會滋生敵意行為,同樣,并非所有的壓迫都源于偏見。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是制度性的歧視舉動,即使在沒有偏見意圖的時候也是如此。
偏見:微妙形式和公開形式
我們對同一個目標可以同時擁有完全不同的外顯態度和內隱態度,例如我們從“錘子”聯想到“釘子”要快于從“錘子”聯想到“木桶”,盡管外顯態度通過教育可能發生巨大變化,但內隱態度會持續存在。
二、偏見的社會根源
偏見起源于多種根源。可能是社會地位的差異,也可能是從小習得的。
社會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與偏見
不平等的社會地位滋生了偏見。主人視奴隸為懶惰的、不負責任的、缺乏抱負的,正因為他們擁有這些特點,所以他們適合被奴役。
社會學家指出了黑人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如何促進其社會地位低等的合理化:許多人認為這兩個群體智力低下、情緒化、未開化,對他們從屬的角色“心安理得”。
社會化
偏見除了不平等的社會地位以及其他原因,還包括我們習得的價值觀和態度。
權威人格
偏見似乎不只是具體針對某一群體的態度,而是如何對待與自己不同的人的一種思維方式。不僅如此,這些自以為是的種族中心主義者普遍擁有權威人格的傾向——不能容忍軟弱,具有懲罰性的態度以及服從群體內部的權威。權威人格的個體特別容易出現偏見和刻板印象。這些個體在童年時通常受到苛刻的管束。這些極端主義可能導致他們壓抑了自己的敵意和沖動,并將這些敵意和沖動“投射”到了外群體身上。
宗教與偏見
那些既得利益者,在聲稱“人生而平等”的同時,還要為讓各種事情維持現狀而尋求合理化的辯解。除了相信是上帝規定了的現存的社會秩序,還有什么比這更有力量的理由呢?
從眾
如果偏見被社會所接受,那么許多人將會遵循阻力較小的通道,順從這種潮流。如果偏見并非根植于人格,那么隨著潮流的改變和新規范的演進,偏見便可消除。
社會制度的支持
政治領袖既能反映各種盛行的態度,又能強化這些態度。電影和電視節目同樣也能體現并且強化各種盛行的文化態度。例如,電影中非裔管家和女仆的形象總是笨拙和天真的,化妝品總是宣傳令你的皮膚顏色便淺,難道這都是正常的嗎?
三、偏見的動機根源
挫折與攻擊:替罪羊理論
痛苦和挫折(目標受阻)常常引起敵意。當我們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膽怯或者尚未可知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轉移我們的敵對方向。這種“替代性攻擊”的目標是變化不定的。
競爭是挫折的來源之一。當兩個群體為了某一事物而競爭的時候,一個群體實現了目標,這將成為另一個群體的挫折。因此,現實群體沖突理論認為,一但群體為了稀缺資源而競爭,就會出現偏見。高斯定理就是一個與此有關的生態學原則,它認為有同樣需求的物種之間的競爭是最激烈的。
社會同一性理論:感覺自己比他人優越
人類是群居性動物。我們會很自然地以我們的群體來描述自己。自我概念中,我們感覺自己是誰,所包含的不僅僅是個人同一性(我們對自己的個人特性和態度的感受),而且還是一種社會同一性。當菲奧娜處在這個社會中,擁有多種社會身份,如同玩紙牌,在最恰當的時候打出各張牌。當視為自己是“美國人”,他們會對穆斯林表現出更高的憤怒或不尊重。當啟動他們“學生”的身份時,他們相反對警察表現出更高的憤怒。
- 我們歸類:我們發現將人,包括我們自己,歸入各種類別是很有用的。在表述某人的其它事情的時候,給這個人貼上印度人或公交車司機的標簽,不失為一種簡單有效的方法。
- 我們認同:我們將自己與特定的群體[我們的內群體]聯系起來,并以此獲得自尊。
- 我們比較:我們將自己的群體與其它群體[外群體]進行比較,并且偏愛自己的群體。
我們人類會自然地將他人分為內群體和外群體。人們通過加入群體來獲得自豪感和同一性;當人們的個人同一性和社會同一性融合到一起——自我與群體的邊界變得模糊時——他們更愿意為組織而戰,甚至是犧牲。也就出現迷茫的人會投身宗教運動,在其活動中找到同一性。
因為我們的社會同一性愈是重要,而對來自其他群體的威脅時,我們的反應就越充滿偏見。
內群體偏差
以群體方式來描述你是誰,那么就意味著描述——你不是誰。包含“我們”的圈子,自然就排除了“他們”的圈子。在荷蘭的土耳其族人認為自己是土耳其人,他們就越不會把自己視為荷蘭人。
因此,僅僅是感覺到被歸入某一群體,也可能增加內群體偏差。實驗表明,僅僅與某人同一天生日就能建立足夠強大的聯系,以激發密切的合作。
- 內群體偏差提供積極自我概念
- 內群體偏差滋生偏袒:當我們的群體較小、社會地位較低時,會更加容易表現出內群體偏差,例如外國留學生、同性戀等。
- 喜歡內群體是否必然討厭外群體:內群體偏差可能源自于感覺到其它群體很糟糕,或者感覺自己群體很不錯,即使不存在“他們”,人們依舊會喜歡說“我們”。因此,對我們自己的群體所持的積極感受,并不一定完全映射出對外群體的消極感受。
社會地位、自我關注和歸屬的需要
社會地位是相對的:要感覺自己有地位,就需要有人不如我們。當經濟地位正在下滑或積極的自我形象受到威脅的群體,偏見往往會更為強烈;也許那些有著穩定社會地位的人對于優越感的需要相對弱一些。
一次又一次的研究表明,心中想到死亡的時候,人們就會采用恐懼管理策略,即蔑視那些不斷挑戰他們世界觀、使他們感到更焦慮的人。當人們已經感覺到他們有可能死亡,偏見有助于支撐一個受到威脅的信念系統。
讓人們想起死亡同樣能夠影響重要公共政策的支持度。例如在伊拉克的死亡提示,會使得大學生通過自殺式襲擊的方式來反對美國的人數增加。
所有這些都說明,假如一個懷疑自己的能力的男人,可能通過宣稱女人的弱小和依賴是如何令人可憐,以此來夸大自己的男子漢形象。也就證實了自我形象和偏見之間的關系:獲得肯定,人們將會對外群體做出更積極的評價;而自尊受到威脅時,人們就會詆毀外群體,以恢復自尊。
蔑視外群體還可以滿足另一種需要:對一個內群體的歸屬需要。知覺到一個共同的敵人會使一個內群體變得更加團結。希特勒利用“猶太人威脅論”來鞏固納粹對德國的統治。一旦歸屬感需要獲得滿足,人們就變得更為接納外群體。
偏見的動機
動機不僅使人持有偏見,而且會使人覺察出偏見從而努力去避免偏見。我們盡可能地壓抑不合時宜的想法,對其它群體的批判想法,但這些想法有時卻頑固的揮之不去。這一點對于老年人和受酒精的個體來說尤其如此,因為這類人喪失了抑制不好想法、壓抑陳舊刻板印象的能力。
研究發現,在偏見程度不同的人們當中會做出相似的偏見性反應。下面的結論適合我們所有人:不好(不和諧)的想法和情感往往長久存在,打破這種偏見習慣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一個少數民族人士就可能觸發一種類似于膝跳反射般的刻板印象。無論你是對同性戀者持有接受還是反對態度,在公共汽車上與一名男同性戀者坐一塊,都會感覺不大舒服。人們遇到一名不熟悉的黑人男士時,及時是以自己毫無偏見而引以為榮的人,也會小心翼翼的做出反應,為避免出現偏見。儀器顯示,當一個人觀看其它種族的一個不熟悉的人時,大腦中的情緒加工中心也會變得更加活躍(皺眉肌更加活躍)。
四、偏見的認知根源
刻板印象和偏見行為的存在,不僅僅是社會條件的作用,還因為它們是正常思維過程的副產品。如同錯覺是我們解釋世界過程的副產品,與此類似,刻板印象也是我們簡化世界的心理機制的副產品。
類別化:將人歸入不同群體
我們簡化世界的方法之一就是歸類——通過把客體歸入不同的類別來組織世界,這樣可以大大提高認知效率,預測和判斷他人如何思考和行事的簡便方法。
自發類別化
在時間緊迫、心事重重、疲憊不堪、情緒激昂、年輕氣盛而無法包容多樣性的時候,刻板印象就能使我們既輕松又高效。種族和性別是當今世界對人進行分類的最有效方式,雖然人們的祖先千差萬別,我們無法簡單的將他們標定為“黑人”或“白人”,當人們觀看不同的人發表言論時,他們常常記不得誰說了什么,卻記得每個發言者的種族。這種類別化本身并不是偏見,但它的確為偏見提供了基礎。
事實上,偏見是必要的。在社會同一性理論看來,那些對自己社會身份敏感的人,會十分關注他們自己,準確地把人們區分為“我們”或“他們”。
知覺到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讓一個群體中的物品看上去比實際上的更為一致,這種強烈傾向普遍存在。例如你看到的蘋果都是紅色的嗎?一把椅子都是直背的嗎?你的鉛筆都是黃色的嗎?一但我們把兩個日子歸到同一個月份,那么與跨月份但間隔相同的兩個日子相比,它們看起來更相像,氣溫更接近。對人也一樣,一旦我們把人分為群體,我們就有可能夸大群體內部的相似性和群體之間的差異性。僅僅區分出群組,就能造成“外群體同質效應”——即認為他們都是“相似的”,不同于“我們的”群體。會高估一個外群體的全體一致性。
一般而言,我們越是熟悉某一個社會群體,我們就會看到越多的多樣性,反之亦然,刻板印象愈重。同樣,群體規模越小、力量越弱,刻板印象也越重。
也許你已經注意到:與我們自己種族的人相比,其它種族的人的確看起來更為相像,這便是本族偏差現象。即便是9個月大的嬰兒,也會對本種族面孔更好的識別能力。
后續研究也揭示了“同齡偏差”:人們能更準確地識別與其年齡相仿的個體。也許你也注意到,在你看來,老年人們與你同學們相比,長的要更為相似些。
獨特性:感知那些突出的人
我們感知世界的其它方式也會導致刻板印象的產生。獨特的人、生動的人、生動或者極端的事件往往吸引我們的注意力并歪曲我們的判斷。
獨特的人
一個身處在白人群眾的黑人。他會顯得比較突出、有影響力,這個人的優點或缺點都會被夸大。我們會傾向于認為任何事情都是這個人引起的。
人們也是以你最獨特的特質和行為來描述你,假如一位既養寵物蛇又養寵物狗的人,看上去更像是養蛇而不是養狗的人。
人們同樣也關注那些違背期望的人。“意料之外的智慧更奪目,就想冬天盛開的花朵”。
- 獨特性形成自我意識:例如將被試者丑化,那些“被丑化”的女生對同伴觀看自己的方式變得十分敏感。事實同伴并沒有因丑態而去差別對待。這種情景下,容易曲解他人的行為和評價,即使對方是善意的。
- 污名意識:污名意識就是人們在多大程度上預期他人會對他們產生刻板印象,這個程度在人們當中千差萬別。把自己看成流行偏見的受害者既有積極意義也有消極意義。積極意義是:偏見知覺為個體的自尊提供了緩沖。消極意義是:具有污名意識的人生活的幸福感降低,感到活得更累。
生動的案例
我們的內心也會利用一些獨特的案例,以此作為判斷群體的一條捷徑。黑人是優秀的跑步運動員嗎?是這么一回事。這里所采用的思維過程:針對特定的某一個社會群體,已知有限的經驗,我們回憶案例,并由此概括出結論。不僅如此,遇到負面刻板印象的典型例子時,這種刻板印象就會被啟動,導致我們盡可能減少與該群體的接觸。同時獨特的案例也會強化刻板印象。但個別案例來概括會引起一些問題,它們很難代表更大的群體,用于判斷整個群體的情況并不是最好的依據。
獨特事件促進虛假相關
刻板印象假定在群體成員身份和個人特征之間存在某種相關性(會計師吹毛求疵)。通常,人們的刻板印象是正確的。但有時我們對非同尋常的事情的格外關注也會產生虛假相關。例如一個自稱同性戀的人謀殺某人,人們往往會提到同性戀這一點。大眾媒體反映并助長了這種現象。
我們往往預先存在著種種偏見,這種預先存在的刻板印象能引導我們“看到”根本不存在的聯系。例如在讀一篇對不同社會身份描寫的句子中,每個職業的形容詞頻率都是相同的,但人們還是看到了更多的會計害羞、醫生富有、推銷員健談的書面描述。他們的刻板印象讓他們感知到了根本不存在的關聯性,進而得以保持該刻板印象。
歸因:這是一個公平的世界嗎
在解釋別人的行為時,我們常常犯基本歸因錯誤,因為我們關注的焦點在人而不是情景。
群體服務偏差
群體成員的行為出現偏差時人們是如何解釋的。同樣的推搡動作,如果是白人所為就是“鬧著玩”,如果是黑人所為就是“暴力行為”。
外群體成員的積極行為相對而言經常被人忽略。它可以被視為只是一個“特例”,由于運氣或某種特殊優勢,由于情景的要求。
群體服務偏差能非常微妙的影響我們的語言風格。例如內群體的積極行為通常被描述一種普遍品質(“某團體樂于助人”),同樣的行為在外群體所為時會描述成一個特定、鼓勵的行動(“卡門為那個杵拐杖的男人打開了門”),當出現消極行為時,特點正好相反。這便是“語言性群體間偏差”。
指責他人能為指責者本人的優越地位提供辯護?!八麄兪∈且驗樗麄儽?,我們失敗是因為我們沒有嘗試”。當英國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際組織一群德國平民去參觀集中營時,一名德國人的反應是:“一定是這些囚犯反了特別可怕的罪行才受到了這樣的懲罰。”。
公正世界現象
研究發現,僅僅是觀察到其它無辜者受害,就足以讓受害者顯得不那么值得尊敬。
勒納指出,之所以存在這種不幸者的貶低,是因為人們需要相信:“我是一個公正的人,生活在一個公正的世界,這個世界的人們得到他們應得的東西”。我們從小就接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教育,由此我們很容易進一步認定春風得意的人必然是好人,而受苦受難的人是命中注定。就像大屠殺發生后的猶太人一樣,遭受的痛苦越多,人們就越是不喜歡受害者。
這類研究表明,人們之所以對社會不公漠不關心,并不是因為他們不關心公正,而是因為他們眼里看不到不公正。那些相信世界是公正的人,認為被強奸的受害者一定行為輕佻;遭遇虐待的配偶一定是自作自受;生病的人應該為他們的疾病負責。把好運和美德、厄運和不道德聯系起來,能使幸運的人在自豪的同時,也不必對不幸的人承擔責任。
五、偏見的后果
自身永存的刻板印象
預先判斷引導我們的注意和記憶,例如與真實的成績相比,女生經?;貞涊^差的數學分數和較好的美術分數。
預先判斷還能引導我們對事件的解釋,例如群體成員行為符合我們的預期,我們就會獲得對先前看法的驗證。當群體成員行為不符預期時,我們就會以特殊情形為由為這類行為開脫。
也許你能回憶起過去的某個時候,你無論怎么努力都擺脫不了某人對你的評價,當你無論做什么,都會被人誤解。一旦某人預期與你見面會不愉快時,誤解就很有可能發生。
人們會將偏離常規的人歸入一個不同的類群,這是再分類的表現,例如和藹可親的學校警官會被從警官群體中再分類,并不會影響人們對警察的整體看法。
歧視的影響:自我實現預言
奧爾波特認為受害效應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涉及責怪自己(退縮、自我痛恨、攻擊自己的群體),一種涉及責怪外部的原因(反擊、懷疑、群體自豪感增強)。如果最終結果是負面的,比如犯罪率比較高,人們可以借此為歧視進行辯解,并促使其得以繼續存在。如同其他自我實現預言一樣,偏見也產生了影響。
刻板印象威脅
只要感覺到偏見就足以使我們意識到自己是少數群體。這種情景會消耗我們的精力與注意力,導致我們心理與生理機能下降。例如,我一個60歲的矮個子老頭與一群高個、年輕的選手一起玩籃球比賽時,我時常會懷疑他們是否認為我是個累贅,這將削弱我的信心,影響我的表現。心理學家將這一現象稱為刻板印象威脅——一種自我驗證的憂慮,擔心有人會依據刻板印象來評價自己。
刻板印象是如何破壞好的表現的?
- 壓力
- 自我監控。擔心犯錯會影響注意力的集中
- 抑制不需要的思維與情緒。調整思維勢必消耗一個人的認知資源,并干擾他的工作記憶
那如果是正面的刻板印象會促使提高表現成績嗎?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是肯定的。
刻板印象會使個體判斷出現偏差嗎
答案是肯定的。但令人欣慰的是:我們的刻板印象通??梢苑从超F實。其實,人們在評價個體時,往往比評價這些個體構成的群體要更為積極。一旦你認識某個人,那么這個群體的“刻板印象對你判斷這個人的影響微乎其微”。我們了解到,性別刻板印象非常強烈,但是基本不會影響人們評價特定的某位男性或女性的工作,因為人們在評判特定的個體時又會忽略這些刻板印象。
強烈的刻板印象并非無關輕重
強烈而且顯然相關的刻板印象確實能影響我們對個體的判斷。即便已經知道與之毫不相干,但強烈的性別刻板印象仍然有一種無法抗拒的影響力。
刻板印象扭曲認知解釋
刻板印象同樣會影響我們對事件的解釋。如果告訴人們:“有人覺得那個政治家的話不正確”,人們就會推斷那個政治家在騙人;如果告訴人們:“有人覺得那個物理學家的話不正確”,人們只是推斷那個物理學家有所失誤。伐木工人吵架人們會認為是斗毆,婚姻顧問吵架人們會認為是發生了口角。模特關心身體狀態便是愛慕虛榮,運動員關注身體狀態便是有健康意識。
這種偏差會能以更微妙的方式起作用。舉個例子,一組人觀看一個名為漢娜的四年級女孩的錄像,這個女孩生活在貧困家庭,另一組人觀看生活在富裕家庭,兩組觀眾都被要求猜測漢娜的能力,他們都拒絕用漢娜的社會階層背景判斷她的能力,而是根據年級來評估她的能力水平。下面是對照組,一組人觀看了漢娜參加一個口試,回答有錯有對。一些被事先介紹漢娜是來自社會上層家庭的學生時,回憶出她多數回答都正確;另一組事先介紹漢娜來自社會底層人士,會回憶出她幾乎答錯了一半題目。但實際上兩組人觀看的口試視頻是一樣的。從上述的實驗中我們得到,當刻板印象足夠強,而關于某個人的信息又模棱兩可時,刻板印象就能微妙地扭曲我們對個體的判斷。
最后,當人們的行為違背了我們的刻板印象時,我們會對他們做出比較極端的評價。
后記:我們能夠減少偏見
因為偏見源于很多相互關聯的因素,所以沒有簡單的糾正方法。不過,我們可以探討一些辦法來減少偏見:假如不平等滋生偏見,那么我們可以謀求合作、地位平等的關系。假如歧視行為常常合理化,那么我們通過法律要求不得歧視。如果社會制度支持偏見,那么我們就取消這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