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正在重溫《玩具總動員》,朋友看到問:你居然看配音版?我說是,配的很好啊。朋友道,哦,我只看原版。我笑了笑沒再搭話。然后我想起每次回家給老媽推薦一些非國產片的時候,她總是先問一句:有沒有翻譯過來?她口中的「翻譯」其實就是指有沒有「配音」。雖然她的初衷更多在于上了年紀有時會跟不上字幕的速度,但是我卻覺得或許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上一輩的她們對于「配音版電影」的一絲情懷。
其實「配音版電影」只是個俗稱,確切一些應該叫做「譯制片」。如果你也是個生于八十年代或更早些的老人,那么對于這三個字應該不會陌生。因為在早些年一些引進片和動畫片的開頭經常會看到「XX 譯制片廠」的字幕,當然其中最著名的自然是上譯。無論是畢克,雷長喜,丁建華,童自榮這些如雷貫耳的老一輩配音演員,還是《追捕》,《變形金剛》,《茜茜公主》,《佐羅》這些耳熟能詳的經典作品,「上譯」這兩個字就是譯制片中質量的代名詞,甚至放在今天來看,都依然不為過。
可惜近幾年隨著大量國外片的引進,外語教育的普及,以及互聯網對于盜版滋長的放任,大家開始習慣于看原版電影。即便聽不大懂也退而求其次選擇「字幕片」,并且影院也很合時宜的有了「原版」和「配音版」之分,甚至有的影片壓根就只有「原版」可選。這其中的原因除了前面提到的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受制于國內體制的不健康發展和迫于商業化的需求,配音演員對藝術的降低使得粗糙的東西越來越多,導致現在譯制片的質量已是今非昔比。
舉個例子,童自榮老師在做客《藝術人生》時曾提到說,當年給《加里森敢死隊》配音時不知道片中的囚犯該如何稱呼他們的領導,當時上譯的廠長陳敘一苦思冥想后說了兩個字:頭兒。你看,看似簡單的兩個字,不僅好記易懂不拘謹,同時在語氣上還很好的還原了影片中角色背景間很自然的人物關系。所以好的配音不僅要貼合影片主題對臺詞精雕細琢,而且還要因地制宜發揮中華漢字博大精深的優點,說白了就是要「接地氣」,而不單單只是照貓畫虎般的把原版影片從一種語音譯成另一種語言,不切和主題就濫用流行語,甚至導致觀眾出戲。維基里對于「譯制片」的解釋也說:一部優質的譯制片,要忠實地反映原版,使得受眾易于接受,甚至嘴型等細節也力求一致。拿這個標準再來衡量現下的一些被翻譯后配音的作品,大多數充其量就只能稱作「配音片」而非「譯制片」了,甚至是國內幾個民間字幕君翻譯的質量都好過一些譯制廠對于原版臺詞的領悟。
鑒于譯制片糟糕的環境,其實我也和很多人一樣,對于大部分的引進片首選原版是必須的。即便是聽力不過關,字幕君不給力,也不會選擇沒有保障的配音版,至少聽覺上不會受到污染。不過有一類影片對我來說是例外,那就是動畫電影。一方面是因為「上譯」這個金字招牌在動畫領域的耕耘對我的影響,另一方面憑良心說,大部分引進的動畫電影在國配上的質量都可圈可點,甚至有些在我看來是青出于藍的。這并不是說譯制版好過原版,而是高質量的譯制版不僅可以還原原版的語境,語意和語氣,還可以非常好的完成本地化處理。比如《功夫熊貓 2》中的「絲綢控」「不走尋常路」,再比如《賽車總動員》里范偉帶有濃郁東北腔的一句「我正在想你到底啥時候能醒」…用這些國人才懂的方式讓最熟悉母語的我們更能感到親切感和貼合感,甚至還可以提升原作的魅力。其實不僅是動畫電影,如果你和我一樣喜歡找一些原版電影的譯制版重溫的話,往往會在其中品出不同的味道。
如今好的譯制片正在逐漸沒落已是不爭的事實,同時留在我們記憶深處的聲音也會隨著那些老一輩配音演員的離去而慢慢流逝。但或許我們應該用另一種角度和標準來看待新環境下的譯制片,也許它再也不可能達到當年的輝煌,也無法喚起一個時代的回憶,但相信只要有態度的譯制工作者們還在,譯制片依然還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