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比較輕松,早上送完安回家的路上拍了幾張照片,順便分享給大家看下每天大量旅行團必到之地的風景。
下午接完小朋友在學校參加了上周預約的幫助孩子練習語音閱讀的課程,這也算是在英國第一次參加家長活動后。在等待開始的時候和一個安同班男孩的媽媽聊天,得知她是在大學工作多年,現在是全職媽媽。和她聊起來作為職業女性plus全職媽媽的共同話語自然就多起來。
語音課開始后,發現教室里出現了奇怪的性別差異,來聽課的都是孩子媽媽,講課的是兩位男老師。兩位老師分工合作介紹了這段時間孩子們學習自然拼讀的過程,并且將課堂上使用的方法和過程逐一展示給家長。其中提到了根據孩子獲取知識的特點進行多感官學習,還提到了不同組合拼讀、不同韻律字母歌曲、以及采用白板拼寫而不是鉛筆拼寫,書寫習慣的養成比書寫內容重要等等。結束時兩位老師準備了評估表希望每個家長對課程提出建議。安在國內幼兒園已經學習了字母拼讀和書寫等內容,國內外教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基本類似。可能是基于中國人學習模式的影響,以前會覺得這種自然學習的過程效率太低輸入不足,所以經常會把最終結果輸出不足歸納為方法不對,或者不適用。同樣的方法,英國在用,英國孩子也這么學,是不是就可以確定是正確的英語初級階段學習方法了呢。輸出不足可能是我們在方法的使用上不徹底或者出了偏差,而不是方法本身有問題。對于一種方法的貫徹總是搖擺不定瞻前顧后,對于結果的呈現不如意總是習慣性找外在原因,這大概是很多家長都會犯的錯誤吧。越是知識面廣的家長,在教育上越容易犯這樣的錯誤,因為有足夠自信去挑戰方法,而不是挑剔自己。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家長在孩子教育的選擇上經常搖擺不定可以理解,但不可取。就像我現在不擔心安的英語卻開始擔心她的數學。畢竟,在目睹小學四年級孩子還在掰手指頭算16+7,看到學校走廊上數學挑戰題毫無挑戰性之后,我真的有些不淡定了[擦汗]無論如何,作為兒童學習和成長的主要參與者,我們習慣性埋怨學校、批評教育體制,可是反思我們自己,真的知道什么是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嗎?自己在孩子的教育中又扮演了什么樣的角色?無答案,僅是記錄,也為反省。
下面的圖早上上學時看到的松鼠,還有放學時帶回來的薰衣草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