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
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于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于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于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樊遲問什么是仁。孔子說:“愛人。”樊遲問什么是智。孔子說:“了解人。”樊遲不明白。孔子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就能使邪惡的人歸正。”
樊遲退出來,見到子夏說:“剛才我見到老師問他什么是智,他說‘選拔正直的人罷黜邪惡的人,就能使邪惡的人歸正’,這是什么意思?”
子夏說:“這話說得多么深刻呀!舜有了天下,在眾人中拔選人才,選出皋陶,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湯有了天下,在眾人中選拔人才,選出伊尹,不仁的人就被疏遠了。
《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編篆而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
南宋朱熹取《禮記》之《大學》《中庸》篇,分章注釋,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作為官學書籍,科舉指定書目,成為歷代儒家學子首要研習之書,對歷代文教產生極大影響。
《論語》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語言簡練,淺近易懂而用意深遠,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