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我覺得他不可能回來了。因為二老會覺得老大的死是翠翠和他爺爺造成的,而且順順也想他娶磨坊家的姑娘。因而造成悲劇。
? ? ? 最后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并不能了解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凄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么時候。 老船夫帶著一生巨大的遺憾走了,他無法把握女兒的幸福,亦無法把握孫女的幸福。而翠翠,除了等待幸福,還能有第二條可以通向幸福的路嗎? 可以說,《邊城》中的每個人都在孤獨中掙扎著,最后“也許明天回來”不過是孤寂中的自慰罷了。沈先生詩歌般精妙的幾筆點綴,給人留下了悠長的惋惜和無限的牽掛期盼。“明天”今天的第二天;也泛指未來、希望。
? ? ? 結尾是無奈的,是沈從文為人性寫的最后一首抒情詩,但就是最后一筆竟也不是堅定有力、充滿希望的。人們也許不禁對于人類神性層面、對美好事物的向往產生了疑惑。現實還是現實,我們是否終究要屈從于現實。當初若翠翠選擇了大老,或二老按照常人的說法,“渡船是活的,不如碾房固定”,而選擇了碾房,就不會“節外生枝”(大老的死,二老的離去)了。生命具神性,然而生活在人間是否順應現實?現代人正是處于窘困的境地。沈從文是要寫首抒情詩,卻展示給了我們現代的困境。這個人是否回來,將是人類神性一面與非神性一面(或現實)對峙的結果。
? ? ? 人有三樣東西是無法隱藏的:咳嗽,窮困,還有愛情。或許是因為順順和老二誤會了翠翠,又或是二老沒有正面表達自己對翠翠的愛意……他們總是陰差陽錯,不像電視劇里的美好。這就是沈從文先生想讓人看到的。那美好在消失中卻又無能為力的無奈,就如同翠翠望向江面的渴望。所以,他必須把“這美好的東西毀給人們看”呀,這樣人們才會發現在《邊城》這溫暖作品背后潛伏著的是作者的不安與悲傷;這樣人們才能看到《邊城》是浪漫的,是浪漫主義的,可它卻又是現實的,又是有著強烈的現實意義的,它惟有是悲劇,才能讓人們體會到美的可貴,才能讓人們對骯臟的現實產生極端的憎惡。
《邊城》因悲劇而現實,更因悲劇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