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y:大眾普遍重視智商、情商,但當今社會的脆弱性,各種不確定性,催生各種焦慮,因此智商情商高,如果逆商低,很可能會釀成慘劇。
What:逆境來源于三個層面:社會、職業、個人——輿論對成功的狹窄定義,不完備的社會體系帶來的壓力,造成了社會逆境;工作環境動蕩、人工智能、同事間競爭、客戶不滿,組成職場逆境;家庭負擔加重、自己身體每況日下、中間危機焦急脆弱,造成了個人逆境。
挽救危機中的四個岔道:攀登者變成扎營者;科技萬能論打雞血;無助-無望循環。
How:
逆商的三大理論支柱:認知心理學——習得性無助,拴住大象的小木樁;在對孩子的教育中,需要格外注意,要讓他認識到逆境是暫時的,能夠戰勝的。健康新論——情緒與健康息息相關。腦科學——改變是可以瞬間實現的,頓悟。此處我更覺得是心智模式的改變。
逆商的四個維度:
掌控感:身處逆境,你是覺得無能為力,還是感覺自己能夠掌控哪怕一部分。比如現在公司業績不好,有的同事會說,公司大佬們的事,他們都不行,我們小兵能干嘛?我則認為從我培訓的角度,可以做哪些微小改變。哪怕最終失敗了,我依然可以“昂著頭走出公司大門(取自《共好》)”
擔當力:高逆商者更愿意承擔困境所產生的后果,這種擔當力促使他們采取行動。他們會想,即使失敗也不會比現在更差。
影響度:“這個逆境對我的生活產生多大影響?”逆商低的人會把一件很小的挫敗事件擴散到生活的其他方面。我當初第一次當主持人,特別失敗,后來告訴自己,一、沒有誰記得你,你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二、忘了這件事。這件事沒有對我有什么心理陰影,我覺得我的逆境商還可以,因為很會自我溝通。
持續性:就像項羽,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而烏江自刎,這就比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差太遠了。
工具:首先明確,人們心境瞬息萬變,一個人不是永遠的登山者或扎營者,所以需要不斷驚醒。
一、覺察:傾聽自己的逆境反應
這是任何一個心理學里面的通識,就像非暴力溝通里覺察情緒,難點是讓那個瞬間停下來,不要繼續去給自己消極的觀念灌輸。比如用夸張的方式說:啊哦,逆境!這個也適用于我平時覺察到自己的憤怒來臨時,我也可以這樣,或者像加內特,用塑膠手環狠狠崩自己一下,用以提醒覺察和暫停自我攻擊。
二、探究:我的擔當有哪些
過分自責和推卸責任都無法增加我們的掌控感,當我們接受適當的責備(他人或自己),決定從自己的行為中吸取教訓,并對一部分結果承擔起責任時,就能夠有掌控感,并促使自己行動。
三、分析:審視、質疑、擺脫逆境反應中的消積部分
有什么證據表明我無法掌控?
有什么證據表明逆境一定會影響到我生活的其他方面?
有什么證據表明逆境必然會持續很長時間?
四、行動:做點事情
用漏斗法從清單轉向采取某個行動。
在上述過程中,最難的是如何“停止思想災難化”,即把小逆境擴大化,成為受害者心態。為什么是我,憑什么是我,我怎么這么倒霉……可以借助分心法和重塑法達到“止念”。
分心法:
拍桌子喊停;
轉移注意力;
用橡膠手環;
運動。
我有一次和兒子發脾氣,我立即走出屋子,遠離環境,然后在院子里跑了兩圈,情緒好了后,怕兒子情緒不好,給兒子買了酸奶,回家一看,兒子也已經調整好情緒,在看書,我倆在短短時間內調整好情緒,完成既定計劃,如果我當時不及時停止,任由情緒發泄,肯定需要更久時間回復我倆關系,之前的計劃也會受影響。
重塑法:將事件災難化是自我放縱,我就破罐破摔了,你的眼中只有自己,重塑法可以讓你的視角變得平衡廣闊,讓你能看到自己以外的世界。
重新關注目標,提醒自己的初心是什么,是為了什么目標才遇到這個難題。就像上文,我的目標是讓兒子完成既定任務,如果我一味放縱自己的壞脾氣,讓雙方憤怒,肯定會遠離完成任務這個目標。
渺小化:讓自己置身于宏大環境下,看海,看星空,登山遠眺,都會讓人意識到蕓蕓眾生,皆有煩惱,你不是獨一無二在品嘗痛苦,生而為人,值得珍惜,即使暫時有所煩惱,那也是證明,此刻我還是活生生的生命,我的病痛,告訴我,我現在的身體還能夠敏銳的感覺到哪里不舒服,這些都是值得珍惜和感恩。
幫助他人:一個媽媽,在車禍中喪女,她從絕望、報復中走出,選擇諒解,選擇讓更多人不要酒駕,挽救更多家庭不要經受她這樣的逆境。而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我救贖。
如何幫助他人提高逆商(想教育子女的可借鑒)
1、提問,而非說教
這件事誰能為你負責呢?誰能夠改變這一切呢?
2、每個人心中既有攀登者也有扎營者
每個攀登者心中都住著一個扎營者,這是我們對于安定、舒適、穩妥、平靜的內心渴望,這是個動態平衡,無法一勞永逸,所以對于個人和組織,努力讓自己和他人跳出舒適圈。
反之,每個扎營者心中也都住著一個攀登者每個人生來就有促使自己攀登上升的核心驅動力。我非常贊同和欣賞這句話,也為人有這種品德而感到自豪。組織及個人當面對困境時,相信人人都有自己救贖自己的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