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里,“過年”不止是大年三十這一天,許多地方都有“進入臘月就是年”、“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特別是從臘月二十三起,“年味”就更是一日濃似一日。
自古以來就流行著一句諺語,即“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大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年三十,熬一宿”。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祭灶,新年來到,人們用又甜又粘的糖瓜來祭祀灶王爺,討的是來年的甜蜜和歡喜。
二十四,掃房子。民諺有云,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寄托了勞動人民驅災辟邪、辭舊迎新的美好愿望。
二十五,磨豆腐。豆腐的“腐”字與“福”字諧音,磨豆腐就是希望能讓好運和福氣來到家里。
二十六,燉大肉。過去人們往往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肉,故名“年肉”。“年肉”要做成紅燒肉,象征紅紅火火、珠玉滿堂。一鍋熱氣騰騰的燉肉端上來后,年味也就更為濃郁了。
二十七,宰公雞。宰公雞意味著“大吉大利”。在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去趕集購置年貨,如春聯、鞭炮、禮品等,雖然忙得一塌糊涂,心里卻是快快活活。
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這一天,大家都在忙著準備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除了發面,還要“貼花花”。屋門上、墻壁上、窗欞上,鮮艷的大紅紙熠熠生輝,也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祝愿與向往。
二十九,蒸饅頭。過年的各種準備活動,都要在這天進行完。這一天,人們家置酒宴,往來拜訪,稱為“別歲”。不僅如此,這一天不管有多忙,家家戶戶都要蒸上幾鍋饅頭,寓意明年更大的豐收。
年三十,熬一宿。守歲的習俗,既有對逝去歲月的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新年的美好祝愿之意。家人歡聲笑語齊聚一堂,才是真正的團圓。
到了大年初一,就正式進入新的一年了。民間就有年過月半盡的說法,意思是只有過了正月十五,年味才會慢慢變淡。而從初一到十五,每一天都有一定的講究。
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因為那樣會掃走運氣;不可打碎家具,因為那樣就意味著破財;不能動用刀剪等鋒利之物,否則如有人受傷、流血,就是不祥之兆;不能取用井水,因為井中有井神,初一如取井水,就會惹怒井神,帶來災害。
正月初二是“女婿日”,出嫁的女兒與夫婿攜帶禮品和紅包回娘家拜年,在娘家吃午飯,晚飯前須趕回婆家。
正月初三又稱赤狗日,與“赤口”同音,傳說這天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通常不會外出拜年。不過這個習俗早已過時,因為現在人們難得在春節團聚,所以此種觀念已經逐漸淡化。
正月初四是祭財神的日子。過去老板想將某人“炒魷魚”,這天就不會請其過來拜神,對方因而也就心知肚明,自個收拾東西走人。還有傳說說,灶王爺這天要來查戶口,因此也不宜遠出。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由里往外放,邊放邊朝門外走,意即將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都轟將出去。
商店酒樓一般到正月初六才會正式開張營業,而且要大放鞭炮,氣氛不亞于除夕。傳說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因為12是6的二倍,這叫六六大順。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自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人日要尊敬每一個人,官府不能在這一天處決罪犯,家長也不能在這一天教訓孩子。
正月初八是谷日,傳說是谷子的生日。如果這天天氣晴朗,則預示這一年稻谷豐收,天陰則年歉。
正月初九“天公生”,是玉皇大帝的誕辰。這一天人們一般都會早早起床,在廳里擺上一張八仙桌,桌子上擺上一道紙糊的高大“天公座”和“三牲”(大豬頭、大豬腳、雞或魚等)及其他食品、果品等,舉行祭祀儀式。
正月初十是石頭的生日,這一天要舉行儀式祭祀石頭。 正月十一為“子婿日”,是岳父宴請女婿的日子。初九慶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應還有剩余,所以娘家就不必再另破費款待女婿及女兒。
過了正月十一,人們就開始準備慶祝元宵佳節。童謠是唱道:“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燈棚,十三人開燈,十四燈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燈。”
正月十五就是“元宵節”了,它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稱為“上元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吃湯圓、鬧花燈、猜燈謎。元宵圓也叫做湯圓,關于它的傳說和典故非常多,但都是取其團團圓圓和大吉大利的意思。
總之,過年的諸多習俗不僅豐富了春節的文化內涵,也增強了家庭和社會的凝聚力。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一些習俗的形式可能有所改變,但它們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依然影響深遠。